账号:
密码:
PO文学 > 穿越重生 > 清和 > 清和_分卷阅读_110
  “臣听闻,曹国公大战之前临阵脱逃,以致大败。请陛下下令明察,若传言属实,必治其重罪,以儆效尤!”
  听到齐泰这番话,黄子澄暗道,来了,到底还是来了!
  建文帝面现疑惑,“果真如此?”
  不等齐泰继续出声,黄子澄连忙插言道:“齐尚书此言差矣。臣闻听,大军讨逆,同燕逆屡次交战,曾有数胜。只因北方天寒,不利于作战,且曹国公麾下多为南军,无法适应,只能暂时退到德州,以暂避严寒,保存实力,待明春再同燕逆决战。”
  黄子澄睁着眼睛说瞎话,硬是把五十万大军的败退说成了战略性转移,生生的将罢官丢爵的一场祸事扭转了局面。
  齐泰不相信黄子澄,出言驳斥,可惜北平和德州一直没有奏疏送到,他口中的“传言”缺少依据。
  建文帝最终采信了黄子澄,按照他的想法,朝廷大军有五十万,燕王手下的军队顶多十几万,单凭人数,李景隆就占据着绝对优势。即便没能拿下北平,也未必会像齐泰所说的那样惨败。
  人都是喜欢听好话的,在没有实际证据的情况下,建文帝宁愿相信黄子澄
  建文帝表态,黄子澄立刻道:“陛下圣明!”
  齐泰气得满脸通红,差点一口血喷出来。
  趁着齐泰被气得直哆嗦,黄子澄又给李景隆说了许多好话。在他口中,李景隆从败军之将摇身一变,成为了运筹帷幄,深谋远虑,爱护士卒的优秀将领。
  如果让瞿能盛庸以及被李景隆扔下的几十万将士听到这番话,绝对会抄起刀子把黄子澄砍死,有没有这么胡说八道的?!
  可听到这番话的是建文帝,他不认为黄子澄在胡说,反而觉得他说得很有道理。
  “大善!”
  两个字落下,朱允炆大笔一挥,加李景隆为太子太师,并赐下玺书、金币、珍酝、貂裘。明令李景隆仍为统帅,佩帅印,屯兵德州,待来年春季合兵与燕军决战。
  如此大手笔的赏赐,实属罕见。
  洪武年间蓝玉大破北元王庭,只是加封太子太傅,位列太子太师之后。李景隆一个败军之将竟然得此殊荣,不免使人怀疑皇帝到底在想什么,真不想要他的皇位了?
  消息传到北平,燕王也不太敢相信,以为这是朝廷换帅前的疑兵之计。直到宫中的宦官送出消息,朱棣才最终相信李景隆没有被撤换,还被加官给赏了。
  该怎么说?老天都在帮自己!
  不取皇位简直太说不过去。
  挥手示意报信的人暂且退下,燕王说道:“郑和,请大和尚过来。”
  “奴婢遵命。”
  三保在郑村坝一战中拼死为前锋传递消息,助大军攻下南军大营,立下了大功,被燕王赐姓郑。回北平后,王府诸人不再唤他的小名三保,纷纷改称他的大名“和”。
  建文元年十二月,马三保成为了郑和。
  孟清和终于确定自己没认错人,这位晕船的郑和,的确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明朝航海家。
  他是如何扬帆远航的?难道是一路晕着下西洋?
  孟十二郎万分的疑惑。
  这不是孟清和面临的主要问题,自从回到北平后,他就被道衍和尚缠住了。
  大和尚努力说服孟十二郎拜他为师,几乎是不达目的不罢休。每天都有个超大号的蜜蜂在耳边嗡嗡嗡,孟清和的烦恼,怕是只有被嗡嗡了十年的燕王才能够理解。
  “拜贫僧为师有何不好?孟佥事还是再考虑一下吧。”
  孟清和咧咧嘴,对着大和尚一抱拳,徒弟这事情还是免了把,对加入和尚的门派,他当真是没有兴趣。
  道衍好说歹说,孟清和就是顽固不化。
  “天下有才之人何其多?例如王爷身边的郑和就很不错。孟某不过有些小聪明,当不得大和尚青眼。”所以,还是找别人嗡嗡去吧。
  “孟佥事此言差矣,贫僧相信自己的眼睛,就如当年贫僧确信王爷必得天下一样。”
  孟清和撇嘴,忽悠,继续忽悠。反正他是咬定青山不松口,这个光头蜜蜂能奈他何?
  道衍和尚捻着佛珠,坚定了信心,洒家说到这个地步都不上套,多好的人才,必须收徒!
  一个打定主意要收徒,一个死活不愿意,两人僵持不下,郑和的到来恰好打破了僵局。
  “佛爷,王爷有请。”
  郑和脸上带笑,十足的亲切却一点也不显得谄媚。
  “阿弥陀佛。”
  道衍和尚宣了一声佛号,今日收不下这个徒弟,明日继续再战。王府里的十年都熬过来了,和尚有决心有毅力!
  目送道衍和尚走远,孟清和总算松了一口气。
  这和尚的口才着实了得,难怪能鼓动燕王造反还被重用。换成旁人,早就被燕王咔嚓了。
  不过,和尚再厉害也和他没关系。他实在没兴趣做和尚的徒弟,门没有,窗户也没有,烟囱更要堵死!
  暂时摆脱和尚念经似的忽悠,孟清和转身去拜见世子,拖了这么久,世子亲口允诺的探亲假也该兑现了吧?
  郑村坝一战,朝廷五十万大军溃败,残兵多退进了德州被李景隆收拢,短时间内无力再对燕军发起进攻。
  燕王却没闲着,趁着朝廷大军无力之机,派军队出紫荆关,攻下广昌,兵指大同。
  此次出兵引起了晋王朱济熺的警觉,他知道不能继续装糊涂,该是站队的时候了。
  晋恭王朱棡薨于洪武三十一年,死得比老爹还早两个月。现在的晋王朱济熺是朱棡的嫡长子,也要叫朱棣一声叔叔。
  晋王朱棡在朱元璋诸子中行三,是马皇后所出。若他还活着,朱棣“吾乃太祖高皇帝孝慈高皇后嫡子”的口号,未必会叫得如此响亮。
  朱老三薨了,朱老四起兵造反了,朱济熺在建文帝削藩的过程中也受到了波及,对皇帝削藩同样持否定态度,却始终没想着和燕王一同造反。
  现在局势不同了,燕王三下五除二把朝廷军五十万大军给打垮了,李景隆缩在德州不敢北进,建文帝要么是被蒙蔽,要么就是真的昏庸,至今没有更换主帅,晋王的心思开始活动,皇位上的堂弟如此无用,要不要也反一下?
  燕军兵指大同,最终促使他下了决心,干脆利落的加入了燕王的造反队伍。
  有了晋王的加入,燕王的靖难队伍达到了三十万,粮秣战马更加充足,此时的燕王敢向天下放言,咱谁也不惧!
  同道衍和尚商议之后,意气风发的燕王再次向朝廷上疏,打着老爹的招牌,再三声明自己起兵靖难的合法性,要求朝廷立刻停止侵犯藩王人身和财产安全的一切行为。同时将列有齐泰黄子澄等人罪行的檄文公告天下,逼迫建文帝诛杀所谓的朝中奸臣。
  在奏疏和檄文的末尾,燕王义正言辞的写明,若朝廷不接受他的建议,就要继续靖难,靖到南京为止!
  建文帝被逼无奈,只得暂时罢免了齐泰和黄子澄的官位,以此留住两人的性命。
  通过燕王此举,建文帝开始怀疑,德州的李景隆并不像黄子澄口中的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否则,朱棣怎么敢如此明目张胆的威胁朝廷?分明是没将德州的李景隆放在眼里!
  什么暂时退到德州,待来年春天决战,都是谎言!
  兵败才是真的!
  建文帝终于发现了真相,却不能处置李景隆。前脚刚发下恩赏,后脚就罢官降罪,不是自打嘴巴?
  无奈,只能哑巴吃黄连,苦水往肚里咽。
  狠掐一下大腿,他忍!
  主帅不能撤换,其他的将领却可以调派。
  在皇帝生涯中,建文帝终于英明果决了一回,先后下令武定侯郭英,安陆侯吴杰以及都督平安整军向北,助大军讨逆。
  魏国公徐辉祖也接到了任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