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PO文学 > 穿越重生 > 老大是女郎 > 老大是女郎_分卷阅读_57
  妇人感激不尽,拉着女儿再次朝她拜谢,见她神色冷淡,怕耽误她的事,谢了又谢后,让出道路,目送她走远。
  傅云英上了李家的船,李寒石处理完公务,派随从邀她去舱房叙话,笑眯眯问:“会不会打双陆?”
  她环视一圈,舱房里设了椅榻,榻上正中一张缠枝花卉底狮子绣球纹双陆棋盘,李寒石手执骰子,眼巴巴盯着她看,一幅心痒难耐的迫切神情。
  傅云英无语了一会儿,暗暗道,上次二哥陪李寒石吃酒,两人一直聊到半夜才散,傅四老爷只当他们二人相谈甚欢李寒石舍不得放人才会如此,现在想来,二哥应该不会是被迫陪李寒石打了一夜的双陆棋吧?
  双陆棋她会打。闺中女眷镇日守在内院咫尺、巴掌一小块地方度日,长年累月不出门,总得找点事情消磨时光。上辈子她常常和嫂子们打双陆,女孩子们平时贞静贤淑,笑不露齿,行不露足,规矩一点不错,打起双陆一个个揎拳掳袖、吆五喝六的,那模样和外边坊里的赌徒没什么差别。长辈们见到虽不喜,也不会多加苛责,训斥两句也就罢了。嫁人以后要伺候丈夫、主持中馈,当家主母不能和未出阁时一样任性妄为,就没玩过了。
  傅云英收敛心绪,垂目道:“会一点。”
  李寒石闻言大喜,催她入座,玩笑道:“你二哥文章写得好,于双陆棋却不怎么通。”
  傅云英一笑,低头卷起袖子,“请大人先行。”
  …………
  半个时辰后,衣襟大敞,方巾歪斜,因为激动几次失手打翻下人递到手边的茶盏而弄脏衣袍却无暇去隔间换衣的李寒石搓搓手掌,撒下骰子,眼睛紧紧盯着滴溜溜打转的骰子看,口中啧啧称赞傅云英,“小友原来是个中高手。”
  傅云英悄悄翻个白眼,瞧瞧这一方父母官,坐没坐相,站没站相,只因为她双陆打得好,就一口一个“小友”称呼她,他到底是怎么通过选拔外放到湖广为官的?
  船早已驶离渡口往北而行,不觉又是一个时辰过去,傅云英揉揉酸疼的手腕,想找个借口回舱房休息。李寒石正玩得高兴,两眼放光,鼻尖通红,不愿就这么放她走,一遍遍求她再来一盘。她嘴角轻轻抽搐了两下,勉为其难答应下来。
  结果一直到日正中天,下人一次次前来催李寒石用饭,他才让人撤走棋盘,邀傅云英同食。
  下人备了一桌丰盛酒菜送到舱房,虾仁蟹丸,桂花莲藕夹,鱼片豆腐羹,鲜板栗炖野鸡,清蒸珍珠丸子,香芋八宝扣鸭,俱是本地时令精致果菜。
  傅云英谢过李寒石盛情,两人挪到屏风前用饭。
  李寒石频频给傅云英夹菜,目光慈爱,说出来的话却完全没有长辈的样子,“小友啊,用完饭食,咱们接着打几盘?”
  活脱脱一个沉迷双陆不可自拔的赌徒。
  论年纪,李寒石是年纪长十多岁的长辈,论尊卑,李寒石是高高在上的武昌府同知,傅云英还能如何?权当陪长辈解闷,点头应下。
  就这么一路投掷骰子,眼见着窗前天光一点点暗下来,倦鸟归巢,远岫如烟,金灿灿的暮色透过如意形窗格漫进舱房,长随掀帘上前,拱手道:“大人,到武昌府了。”
  李寒石如梦初醒,惊讶道:“这么快?”抬头看外边天色,才发现果然到渡口了,隐隐能听到临江最繁华的一条长街模糊的嘈杂声响。不一会儿,传来搬卸货物的苦力们嘹亮整齐的号子声,声音穿透力极强,苍凉豪迈。
  傅云英趁机辞行。
  李寒石极力挽留她。
  她坚辞要走:“小子年少不知事,不敢再搅扰大人。”
  李寒石哈哈大笑,脸上没有一丝羞愧之色,朗声道:“此番不能尽兴,小友哪日若得闲,我们再比试比试?”
  这个邀请不过是场面上漫不经心的戏言口角,傅云英没有当真,加之一下午陪伴已经探听到想知道的东西,更不会放在心上,客气几句,告辞离去。
  …………
  李寒石是从吏部出来的,参加每月掣签分到湖广担任同知一职。听他说话行事,他分明是沈介溪一派的门生。
  傅云英看到他案头放了一部沈介溪的《太肃文集》,太肃是沈介溪少年时自取的号。几本书册纸张泛黄,看上去很有些年头,显然李寒石不仅仅是随身带着装个样子,而是时时翻看,页脚磨得发白。
  沈介溪不可能抱着善意授意门生安葬魏选廉,单单只是政见不合也就罢了,当年魏家之所以倒得那么快完全没有翻身之地,并不是因为当今皇帝震怒之下无人敢出手帮扶,而是沈介溪和魏选廉曾有旧怨,挟私报复,朝中大臣那时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生怕被沈介溪连带着迁怒上,这才一致保持沉默。
  这些是傅云英这几年陆陆续续打听到的。昔日沈介溪和魏选廉同在翰林院时,曾偶然起了点争执,具体是什么口角已经没人记得了,只知道是一些蒜皮鸡毛的小事。谁能想到位极人臣的沈阁老气性竟如此之大,这么多年了还耿耿于怀,趁皇帝大怒之际推波助澜斩草除根,直接要了魏家满门的性命?
  江陵府果然是陷阱。
  可沈介溪并不知道遗诏的谣言是从她这里传出去的,不至于非抓着她不放,而且崔南轩早就对外公布她的死讯,以崔南轩的谨慎,定然可以让沈介溪深信不疑,不可能留下任何破绽。
  那么,只剩下一个可能:唯有崔南轩知道她离开京师以后消失无踪,李寒石既是沈介溪的门生,必然和崔南轩相熟,莫非他是崔南轩的人?
  傅云英想来想去,只有这一种可能。
  若果真是崔南轩托李寒石帮忙将魏家人的灵柩迁回家乡,事情才说得通。崔南轩当年对岳家见死不救,是为明哲保身,认真论起来,错不在他身上,他的做法无可指摘,换做其他人也会如此。但理智是一回事,真的对岳家不闻不问,哪怕岳父在眼前咽气仍然言笑如常,未免过于铁石心肠。同朝为官的同僚难免将他视作冷情冷性的无情之人。试问谁敢和这样寡情冷酷的人交心甚至互为臂膀?
  崔南轩想笼络人心,必须先改变别人对他的看法,出手为岳家操办后事有助于赢取士人的支持。
  又或许,在她死后,崔南轩忽然良心发现,想弥补她一二。
  傅云英唇角微翘,这种可能性微乎其微。
  …………
  王叔不懂怎么打双陆,不过看李寒石亲切挽留傅云英,悄悄松口气,没露馅就好。
  武昌府这边的傅家仆从是另外安排的,以前没见过傅云英,只知道家中有位小少爷要来,管事一大早亲自过来等着接人,看到李寒石和傅云英一前一后踏上江边长长的石梯登上岸,怔了一怔,再料不到竟有这样的意外之喜,连忙敢上前嘘寒问暖,卖力奉承。
  李寒石离了双陆棋盘还是很有几分官威的,含笑和傅家人闲话几句,嘱咐他们好生照料傅云英,又回头逼傅云英答应日后定要再陪他打双陆,这才在随从和差役的簇拥中大摇大摆坐进一旁等候多时的官轿,一行人逶迤而去。
  …………
  傅云英和掌柜寒暄毕,等韩氏下船,直接往贡院街行来。
  江城书院坐落在风景秀丽的山谷之中,离黄鹤楼和长春观极近,和大朝街就远了,她自己掏钱另外赁了所二进的宅院,就和傅云章的宅子紧邻。
  韩氏晕船,来不及细看宅院的房屋布置,一进院就径自去内院厢房,躺下便睡。
  管事原先没把傅云英当回事,倒也不是瞧不起她,而是觉得照顾一个县城来的小少爷的差事很好敷衍,但见到人后才知自己想岔了,刚才又见李寒石和傅云英竟然以平辈相交,又惊又喜,言语更加恭敬,小心翼翼道:“少爷,饭蔬香汤都备好了,您是先沐浴,还是先用饭?”
  “饭菜撤了,先预备浴房。”
  渡口人流如织,傅云英昨晚宿在船上不便洗漱,上船、下船又折腾了一番,身上有股淡淡的异味,想先洗个澡。
  香汤一桶桶送进浴房,傅云英打发人出去,只留下几个贴身大丫头伺候。
  芳岁和朱炎跟着她一起来武昌府,她平时出门带书童和王叔几人照应,回到家里还是要丫鬟服侍,不过她以后不会带她们出门。好端端的就这么被书童抢走出门的机会,两个丫头心中未免委屈。
  傅云英沐浴毕,换上散发出淡香味的干净新衣,道:“你们在家中陪着我娘学编网巾,粗活用不着你们,学一门手艺傍身,以后总能派上用场。”
  芳岁和朱炎同时愣了一下,咬咬唇,明白这些天恍恍惚惚让小姐都担忧了,脸上顿时腾起一股烧热,躬身道:“多谢小姐想着我们。”
  话说出口,却见傅云英眉头轻蹙。
  芳岁挠挠脑袋,连忙改口,“多谢少爷。”
  …………
  韩氏睡了一觉,生龙活虎,让丫头领着她里里外外把宅院逛了一大圈,回房笑嘻嘻道:“府城到底和小地方不同,我站在院子里,能听见外边货郎叫卖的声音,真热闹。”
  深宅大院才能彻底隔绝市井。
  傅云英安顿好韩氏,回房安排行李箱笼,后来也不知多晚才囫囵睡下。
  次日还未睁眼,却听窗外传来一阵吵嚷,接着“吱嘎”一声,芳岁推门进房,“少爷,启哥来了!”
  傅云英以为自己听错了,披衣起身,侧耳细听片刻,果然听见屋外傅云启说话的声音。下床趿拉着睡鞋走到槅扇边,倚着槅扇往外看。
  院子里,哭丧着脸的傅云启一边顺着碎石铺就的甬道往里走,一边抹泪,形容狼狈,可怜兮兮。丫头们围在一边温言软语安慰他。
  “怎么回事?”
  傅云英随意挽了个简单的男式发髻,推门走到长廊前,一面低头整理衣襟,一面问。
  傅云启看到她,抽抽鼻子,委委屈屈地大喊一声:“我昨天就到了!”
  原来傅云英那天前脚刚离开黄州县,赵家的人后脚便带着丰厚的礼物登门。赵琪是为丹映公子而来,赵叔琬则是要当面和傅云英赔不是。
  傅四老爷出面接待赵家人,赵琪礼数周到,真心道歉,冤家宜解不宜结,他代傅云英敷衍过去了。
  但那赵叔琬却不好打发。好在张道长名声在外,傅四老爷抬出张道长来,赵琪和赵叔琬不疑有他,连道可惜,吃了几杯茶后告辞走了。
  傅四老爷送走赵家人,眼珠一转,吩咐下人打点行李,把赵家送来的礼物送到武昌府傅云英这里。东西收拾好了,他一拍大腿,“就让启哥和泰哥送过去得了。”
  兄弟俩面面相觑,傅四老爷怕大吴氏反应过来,一叠声催促二人赶紧动身。
  不料下人嘴快,大吴氏听到消息,拄着拐棍追了出来,傅云泰又被大吴氏哭着抓回去了。傅云启腿脚快,已经出了东大街,傅四老爷想着能走一个是一个,先把启哥送出去,以后傅云泰想走还不是一句话的事?于是不许傅云启转身回家,硬逼着他和铺子里押送货物的伙计一起走陆路去武昌府。
  天气晴好的时候,陆路其实比水路还快,就是路上要爬山涉水,极为不便,一般人出行不会选择陆路。
  傅云启出发比傅云英晚,却比她先到武昌府,孤零零在大朝街那边等了大半天,一早听说傅云英也到了,立刻赶过来和她厮见。
  “英姐,我和你一起住吧,大朝街那边就只有我,怪没趣儿的。”
  傅云启一把眼泪一把鼻涕哭诉自己走陆路经历了多少艰辛,吸吸鼻子道。
  傅云泰来不了,傅云启一个人住大朝街确实不妥。
  傅云英点点头。
  傅云启立马转悲为喜,欢呼一声,大踏步走到长廊下,仰头看她,“英姐,赵家少爷也要去江城书院,他还说要和你切磋,你得当心。”
  傅云英一笑,“晓得了。”
  第57章 江城书院
  三日后,赵师爷找上门来,带傅云英前去江城书院拜见书院山长姜伯春。
  江城书院原来是座不起眼的小佛寺藏书之所,第一代楚王就藩武昌时,为响应当时太、祖皇帝培育人才的号召,从僧人处购下藏书楼,广植花木,筑亭台楼阁,建学舍百八十间,效仿白鹿洞书院,制定教规,延请大儒担任教师、管干,聚集藏书,招收生徒,划拨田产,将之改建为书院。
  起初江城书院和全国各地的其他书院一样,曾辉煌一时。后来因士风糜烂,书院频频传出龌龊之事,有识之士上告朝廷请求查办,朝廷以耗费财力,影响官学教育,打击邪学为由,禁止书院学子批评时政,更曾几度大肆焚毁全国书院,曾兴盛一时的书院自由讲学从此一蹶不振。
  现如今,那些重讲学、问难、论辩的讲会式书院已不复存在。各大书院心有余悸,不敢再轻易针砭时政,亦不敢质疑正统理学学派,改而精研儒经,不提倡广泛涉猎、率性读书,重授课、考试,学生的全部精力投诸《四书》、《五经》,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教师们答疑解惑,言必称孔孟,奉程朱理学为圣贤的金科玉律,不敢妄生议论。
  也就是说,书院沦为科举的附庸,实质上就是专为科举考试开设的考课式书院。
  养士在学校,取士在科考。
  学校广收生徒只为培养学生参加科举考试,学生们学习的目的只有一个——考科举,当大官。
  书院不断向朝廷输送人才,学生们读死书,死读书,背八股,写八股,直到科举登第,金榜题名。
  如是周而复始。
  赵师爷站在山门之前,仰望大门正上方悬挂的由太、祖皇帝亲赐的“江城书院”御匾,感叹道,“当年各大书院百花齐放,名儒学士云游各地讲学,学风浓厚,学生们可以各抒己见,谈论时事,争鸣辩论,令人心潮澎湃,神往不已,我至今还记得翊阳先生于岳麓书院讲学期间的盛况……”
  沈介溪入阁后为推行新政下令拆毁全国书院,四大书院首当其冲,最后虽然勉强保住书院,但山长教授全被逐出,改由学官担任教职。学术最为繁荣之地,成了一潭死水。
  赵师爷摇摇头,最后道:“可惜了。”
  书院曾是独立于官学的私学,颇有遗世而独立、傲然物外的道家之风,从书院教授到求学生徒,无不重视清谈,蔑弃典文,以至于空谈阔论,轻视技艺实干,虽然满腹学问,却无所用之,这不符合太、祖皇帝鼓励兴办学院的初衷,他要的是脚踏实地的人才,而非钻研名理的学痴。
  先帝即位后,担忧糜烂士风影响到广大学子继而动摇朝廷根基,连下几道谕旨打压地方书院,规定学校开支全部由各地州学划拨,书院山长只能由朝廷选派,官府对书院的控制越来越严密。
  朝廷是为江山社稷计,但却忽视了理学一家独大带来的弊端,过于推崇清谈的确会导致士子们沉湎享乐,浮于表面,败坏士风,可八股的单一性同样会消磨士子的精神志气,造成士子死背程文,食古不化,学风空疏而不实的局面。
  早就有高瞻远瞩的有识之士认识到这一隐忧并试图做出改变,然而即使才高八斗,多智近妖,算无遗策的诸葛孔明再世,也想不出应对之法。
  只有经过科举取录的人才能授官,能不能考得上,主要看八股文写得好不好。这个道理浅显直接,妇孺皆知。天下学子受功名利禄驱使,为了出人头地一头扎进程朱理学的藩篱之中,大趋势无人可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