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华一时间有些哑口无言。
“既然几乎人人都能顺心而为,怎么偏贵人却不能了?这是人之常情,父亲便不必太在意了。人若不能顺着自己的心意而活,实在是没甚么滋味。将心比心,父亲也体谅贵人一二罢。”王守仁轻轻一叹,转身便自顾自地领着三个弟弟走了。
************
虽说灯市确实处处热闹,但初看时尚觉得新鲜,见得多了便不会再那般兴致勃勃了。小闺女毕竟年纪小,没过多久便困倦得睡着了。朱厚照倒是依旧精力充沛,却也对那些没甚么新花样的灯铺与食铺渐渐地失去了兴趣。
“大哥儿。”见儿子有些心不在焉,朱祐樘便笑道,“我瞧着你像是已经逛够了?不如咱们回家去?”
听得要回宫,朱厚照立即摇起了小脑袋:“我还没逛够呢!就是……就是觉得没有新花样,没有刚来时那么有意思了。”就连他一直想靠自个儿拿到的大将军灯笼,都已经没有多少吸引力了。因为如果仔细瞧瞧就会发现,那些灯笼实在是画得有些粗糙,根本不像娘在故事中说的那样威风凛凛。
“不过是大家一起热闹着取乐罢了,哪来的那么多新花样?”张清皎揉了揉他的小脑袋,“你不是看上了将军灯笼么?怎么路过的时候,都不见你去看灯谜了?”
“画得不好看。”朱厚照撅起嘴,“我不喜欢了。”更没意思的是,他仔细看了看,那些大将军灯笼竟然几乎都画得一模一样。一连看了好几家灯铺都是如此,他觉得已经不可能找到自己中意的大将军灯笼了。
“那咱们回去之后,自己做一个大将军灯笼,怎么样?”张清皎牵起他的小手,“爹娘给你画,画到你满意为止。娘小时候做过灯笼,也可试着教你做一做。”她会的自然是最寻常的纸灯笼,不需要甚么技巧,小家伙应当也能做成。
“好!”朱厚照一听便来了兴趣,“咱们回家去做灯笼!”
“回家之前,且去寿宁伯府走一趟罢。”朱祐樘道,与张清皎对视一眼,“卿卿,方才我已经让链哥儿派人去通报岳父了。”难得出宫一回,自然应该尽兴而归。眼下尚不算太晚,绕去寿宁伯府亦无妨。
张清皎轻轻应了声,笑道:“这应当也算是——迟来了许久的回门罢?”便犹如那些远嫁的女子,只能带着儿女回家省亲。幸而她平日里若是想见父亲和弟弟,几乎随时都能见着。不然如果像从前那些宫妃,一入宫门深似海,年年岁岁都不得相见,不知该有多思念家人。
不久之后,几辆清油马车便悄然停在了寿宁伯府门口。伯府中门大开,张峦、何氏、张延龄以及闻讯匆匆自嘉善大长公主府赶回来的张鹤龄与王筠等人都来到门口相迎。因帝后乃是微服出巡,所以大家并未在门口行礼。而是等到马车陆续驶入伯府,关闭中门后,张峦才领着所有张家人跪下来见礼。
“伯祖母与岳父何必多礼?”朱祐樘下了马车,便将张峦扶了起来。沈尚仪和云安奉张清皎之命,也将何氏与王筠扶了起来。
不似他们那般动作利落的张清皎扶着乳母下了马车,笑嗔道:“今儿不过是想回家来瞧瞧罢了,只需叙家礼不需叙国礼。若是每回归家,伯祖母和爹都这般大的阵仗,我心里如何能过意得去?倒不如不回家来,免得这数九寒天的,还劳累长辈在冰天雪地里等着,筠姐儿这般重的身子也跟着吃苦受累。”
“先叙国礼,再叙家礼。”张峦接道,“即使娘娘随时都能回家来,也该如此才是。”
“娘娘放心罢,我身子硬朗得很。不过是略站了站罢了,不妨事。”何氏笑道。王筠也抿着唇笑了:“娘娘便是信不过我能自己照顾好自己,难不成还信不过您亲自挑选的尚医?尚医都说了,平日里很该四处走动走动。最近我一直待在公主府里,有些懈怠了,今儿正好活动活动腿脚。”
大家说说笑笑,便往正房而去。朱祐樘与朱厚照父子俩都是第二回 来寿宁伯府——不同的是,朱祐樘来的时候尚是八年以前,那时候张家也并不是寿宁伯府。举目望去,他忽然觉得处处都很是陌生,几乎再难寻见记忆里的影子。朱厚照倒是熟稔得很,不需要任何人指路,便顺顺当当地领着大家来到了正房。
朱祐樘望着仿佛回到宫里那般自在的儿子,不由得失笑:“你倒是不见外,将自己当成主人家了。”
朱厚照眨了眨眼:“这又不是外人家,是外祖父家呀。”
童言童语,方见真挚。张峦听得,心头越发温软,望着外孙与外孙女,简直恨不得将他们捧在手心里、含在口中衔着才好。张鹤龄和张延龄兄弟也觉得心里涌起阵阵暖意,只想将大胖外甥抱进怀里揉搓几下。只是在姐夫与姐姐面前,两人不好放肆,便唯有遗憾地放弃了心头的念想。
稍坐片刻暖了暖身子后,朱祐樘便提出想在府中四处走一走。张清皎也笑道:“原本我还想给万岁爷当向导。可这一路行来,竟都觉得有些生疏了。想来家里应当改建过,我若贸然领着万岁爷四处走动,指不定会迷路呢。”
“那我便自告奋勇,来做万岁爷与娘娘的向导罢。”张鹤龄道。张延龄也赶紧起身说要作陪客,至少可以盯着大胖外甥,别让他摔了跌了撞了。
朱祐樘欣然应允:“那鹤哥儿便在前头引路罢。”
作者有话要说: _(:3∠)_
第394章 重回故地
若想仔细逛遍一座府邸, 至少须得半日光景。但眼下时辰已然不早了, 张鹤龄领着帝后在花园里略走了走后, 便很是知情识意地将他们带往姐姐出嫁前所居的院落。朱厚照还记得自家娘亲的闺房,忙不迭地自告奋勇给他们领路。
朱祐樘便跟在儿子身后,踏入了那座陌生而又隐约带着几分熟悉的精巧院子。院中植着三两花树,想来并非梅树, 如今都已经枯叶落尽,覆上了一层薄雪。唯有角落的一丛细竹依旧碧绿挺拔, 给这座没有甚么人活动的院子平添了几分生气。
“卿卿, 这院子的布局像是兴济故乡闺房的模样么?”朱祐樘在竹丛前驻足片刻, 回首笑问。
张清皎已是来到正房门边, 闻言笑了:“那时候全家都只得住一个两进的院子, 我一人怎么可能独占一进?说来,自己独占一个院子住着的滋味,尚是在光辉殿的时候才尝到呢。”
朱祐樘听了, 颇觉有些遗憾,便随着她步入了正房内。里头洒扫得干净整洁,床上的被褥是新换过的,书桌的一角放着几张用镇纸压住的花笺,旁边还有笔墨与砚台。花笺上虽是旧字,墨迹已然褪色, 然而却是处处透着生活的气息。仿佛主人一直住在这里,从未离开过。就连角几上的梅瓶里还插着几枝刚剪下没多久的红梅,令得室内暗香浮动。
朱祐樘仔细瞧着那花笺上写的字, 笑道:“原来咱们成亲前,卿卿读了不少女书。不过,读归读了,想法却与那些寻常女书截然不同。”花笺上写的那些文字,若是让教女书的那些先生瞧了,指不定便将自家皇后视为大逆不道者,说不得还会向岳父岳母告状。
“不过是随手写的罢了。原本都收在匣子里,也不知是鹤哥儿还是延哥儿翻了出来。有些辞句,我都已经忘了。”张清皎嗔道,将那几张花笺收了起来,从匣子里另寻了几张放着。这小匣子收的都是当时心情紧张时随手写下的东西,不能让人看的她都烧了,能让人看的也颇有几分稚气之感,直教如今的她忍俊不禁。
譬如,担忧太子殿下的脾性,觉得他很可能不好伺候,给自己写了好些个“忍”字。又譬如,想着万贵妃许是会找自己的麻烦,还让人打听了她的各种喜好,都一一记下,准备随机应对。却没想到,成婚前她就已经暴病而亡。
朱祐樘瞧了也觉得有趣,仿佛窥见了许多年前爱妻尚是少女时的满腔心事。只是他看得津津有味,张清皎却觉得颇有几分羞恼,将那匣子关上了:“这都是多少年前的东西了,哪里值得再看?不如来看看我的琴?这是从兴济带来的,从小弹的旧琴,很是普通。这是后来爹爹给我寻的新琴,可惜没有弹过几回。”
朱祐樘在那两张琴上轻轻拨弄,琴音的差异虽不至于天壤之别,但也足可见以前从兴济带来的琴有多普通了。“已经很久不曾听卿卿弹琴了。前几年,卿卿还曾跟着竹楼先生学琴,如今日渐忙碌,连听竹楼先生弹琴的时候都少了。说来,我弹琴的技艺也早便已经生疏了。竹楼先生当年便瞧不上我弹琴的技艺,如今应当更是瞧不上了。”
“万岁爷没有空闲听琴,我可是有空闲的。”张清皎笑道,“咱们大姐儿也喜欢听琴,大哥儿听见琴音亦能静得下来。所以,我们娘儿三个隔三差五便会邀竹楼先生奏一曲。他们俩还都曾试着拨琴,兴致很是不错。只可惜,每每到得你回来的时候,听琴的奏乐的都心满意足地结束了,你自是难以遇见。”
“那改日休沐的时候,便让竹楼先生过来弹琴罢。”朱祐樘道,“如今你腹中的孩儿,指不定也爱听。”
帝后二人在正房中喁喁私语,朱厚照则满院子地左瞧右瞧。待他将左右厢房都走了一遭,禁不住对张鹤龄道:“大舅舅,这院子一点儿也没变!”他在四个月前曾经来过一回,那时候也奔上奔下看得可仔细了。这次他打算给娘的院子画一张舆图,她在宫里每天都能见着自己过去住的院子,一定会很高兴的。
“我说过,这儿自娘娘入宫后,布局摆设便从未变过。”张鹤龄道。旁边的张延龄接道:“是啊,这儿的布局摆设,可比你的年纪都大呢。”
“以后也不会变了?”朱厚照歪了歪小脑袋,“也不会给别人住?”
“当然不会变。这个院子是属于娘娘的,永远都是娘娘的闺房。”张鹤龄回道。他是未来的寿宁伯,只要他希望这个院子一代一代这样传下去,应当便能够成真。说到底,即便他们都去世了,子孙后代也一刻不能忘记——张家究竟是靠着谁发迹的,阖家最应该尊崇的到底是谁。
直到夜半时分,帝后方离开张家回宫。张峦带着张鹤龄与张延龄立在寿宁伯府门前,目送那几辆清油马车缓缓远去,心中既释怀又怅然。释怀的是,女儿终是有机会回了一趟家;而怅然的则是,不知何时还有机会在家中见着她。这回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他们父女甚至都不曾说过几句话。
“爹,方才阿筠与我说,姐姐走动间颇有些小心,或许应该是又有好消息了。”张鹤龄忽然道,“若这回是位皇子,姐姐的位置便彻底稳住了。日后再也不会有人还拿姐夫膝下子嗣单薄来说事了。”当年宣庙膝下不也只二子?有两个中宫所出的嫡子,已经足够了。
“我倒觉得皇女更好。”张延龄道,“大外甥对妹妹可是照顾得很,若是有了弟弟,指不定每天带着弟弟上蹿下跳的,满宫闹腾。”
“无论皇子与皇女,都随缘就是。”张峦捋了捋长须,摇了摇首,“我只希望一切顺利,别让她伤了身子。”多子多女自然是福,可是所有福分的前提皆是女儿身体安康无恙。不过,有尚医局在,应当无碍。如今宫中的尚医局、宫外的“仁安堂”,医术和名气都远远胜过了太医院,他大可放心了。
************
上元之夜这次出行,不仅令朱祐樘心情愉悦,还收获了一个喜讯。而对朱厚照而言,自是大开了眼界,一连几天他都专注于画灯市的“舆图”。看着像是“舆图”,其实只是将他的所见所闻在一张巨大的宣纸上记录下来。在张清皎看来,更像是图画日记。即使是年纪最小的小公主,也咿咿呀呀地惦记着自己的兔子灯笼,每每瞧见哥哥画涂鸦灯市,都仿佛瞬间便能看懂似的很是兴奋。
见兄妹二人皆沉浸其中,张清皎自是不会打击他们的积极性,索性也给小闺女一些墨汁颜料,随便她在纸上盖手印儿。小家伙顽得可高兴了,仅仅是盖不同颜色的手印脚印,便能顽两三个时辰。待到朱祐樘回来的时候,不仅瞧见了一只乌黑的皮猴子,还有一只五彩斑斓的小猴子,顿时便乐了。
“你只顾着乐,可不知道,咱们家闺女一直都想尝尝那些颜料的滋味。我可是费了好一番功夫,才教人看住了她。”张清皎笑道,“下回不教她顽颜料了,便用花碾碎了的汁液给她顽罢。都是能制成胭脂香粉的,还能做点心吃的,想来她吞下去也没事。”
“像她这样的年纪,便是不管拿到甚么都想尝尝滋味的。”朱祐樘道,丝毫不嫌弃地将两只小猴子搂起来,完全无视了自己身上沾染的墨汁与颜料,“眼下没有花,只能等开春的时候再让百工坊研制。”
“怎么样?今儿头一天上朝,案头上有没有一堆折子,说咱们上元出游观灯的事儿?”
“说来倒也奇了,竟是一张折子也不曾提到此事。就连王先生上的折子,也是中规中矩的跟着大家说,大哥儿该出阁读书了。按理说,以他的性情,不该像西涯先生(李东阳)那般变通,至少该像木斋先生(谢迁)一样,拐弯抹角地说几句才是。”
“想来应该是有人劝住了他。”张清皎道,目光微微一动,“说起来,当日见王先生身边跟着几位青年,不知哪一位是万岁爷上回召见过的才子王守仁?”她其实那天晚上便有些好奇了,扫了那几个青年好几眼,只是怎么也不能将他们与后世流传的画像联系起来。后来又觉得贸然问起王守仁有些奇怪,便一直都不曾细问。如果那天真的意外见到了王守仁,那今天就算是听得被弹劾的消息,也算是值得了。
“卿卿还记得王守仁与李兆先?”朱祐樘想了想,“当时他并不在王先生身边,应当是走散了罢。王先生身边的,应是他的二子、三子与幼子。”
张清皎略觉有些遗憾,但仔细想想,见到了王华与他的儿子,四舍五入也等于见到王守仁了。毕竟,他可是王守仁的亲爹,他儿子是王守仁的嫡亲兄弟,一家人怎么也该长得有些相像。只是……还是不能将他们和画像联系起来。
“王守仁上回会试落榜,这一回苦读三年,应当不会再名落孙山了。”朱祐樘的目光落在了怀里的黑皮小猴子身上,“有他这样的年轻翰林在,大哥儿便是出阁读书,应当也不至于觉得没有任何乐趣。”
“若是他与大哥儿投缘,许是能像你与西涯先生、木斋先生那般,成就君臣师徒的佳话。”张清皎勾起唇角。她并不知道历史上,自家儿子的先生究竟是哪一位。但帝皇的先生从来都不止一个人,而有王阳明当先生,能接受阳明心学的教导,她又何愁儿子不会成为一位合格的皇帝呢?
作者有话要说: 娘娘:不管怎么样,王阳明必须是我儿子的老师。
陛下:我也挺喜欢王守仁。
阳明:???
杨廷和:_(:3∠)_
——————————————————————————————
我对杨廷和没有甚么不满——唯一的不满是,为什么要选朱厚熜啊啊啊啊啊!虽然确实宗室里近支的没有太合适的,可是让孝宗一脉绝嗣,我就是难受!!
第395章 宗室离京
这几日, 不仅帝后关心大胖儿子的教育问题, 以内阁为首的一群老臣亦是百般劝谏, 希望太子殿下尽早出阁读书。朱祐樘虽没有等来弹劾他出宫的折子,但想让他家儿子正式启蒙读书的折子亦仍是沉甸甸地压满了案头。
对此,内阁首辅徐溥道:“太子殿下已经五岁。便是寻常人家,五岁的孩童也该启蒙了。”
“五岁不过是算的虚岁罢了。”朱祐樘摇摇首道, “四个月前,他刚满三岁, 眼下尚是懵懂幼子。这么小的孩童, 顽性甚重, 又如何能离开父母, 如何能定下心来念书?再者, 若单论启蒙,皇后与女官也足以教他了。”
“陛下,启蒙宜早不宜晚。”丘濬曾是国子监祭酒, 对于教育问题更是无比坚持,“交给翰林来启蒙,难道不比皇后娘娘与女官更适合些?臣等家中的子弟皆是这个年纪开始读书,愈是孩童心性,便愈应该以读书来静心才是。”
“不,朕反倒是觉得, 由皇后来启蒙更合适些。”朱祐樘仍是坚持己见,“大哥儿如今正是坐不住的时候,若不通过皇后渐渐磨一磨他的性情, 他恐怕不容易适应规规矩矩在文华殿读书的日子。与其让他每日在文华殿里苦熬,倒不如先顺着他的性子。等到年纪再大些,性情稍定,再出阁念书也不迟。再者,朕当年亦是六七岁出阁读书,并不耽误甚么。”
“那是——”丘濬一时情绪激烈,险些没能控制住言辞。若非徐溥与刘健均看了他一眼,他差点就将心底的话都说出来了:那不是因着先帝没早寻着陛下么?若是早知道陛下的存在,能将陛下从万贵妃手底下护住,又何至于匆匆立了太子?立了太子之后,先帝不是立即精心挑选先生,让陛下赶紧出阁读书么?
朱祐樘淡淡地瞥着他,仿佛一眼便看穿了他的想法。但皇帝陛下仍是温和如旧:“此事诸位爱卿不必再提了。朕心中早有打算,至少须得等到一年后,才会考虑让大哥儿出阁读书。你们若是明年上折子,指不定朕便顺水推舟地答应了。”
见皇帝陛下心意已决,徐溥等人亦只得暂时放弃劝谏。他们正要告退,旁边的西暖阁里忽然传来熟悉的笑声,正是太子殿下。便听那奶声奶气的声音道:“我才不去文华殿呢!听着好没意思,也难怪叔父他们都不好好念书。”
“……”几位阁老足下一顿,心里头都有了些成算。等到从乾清宫出去后,他们便将谢迁、李东阳、王华等担任文华殿讲官的同僚都唤了过来,与他们提起了太子殿下出阁读书之事。就算皇帝陛下打算明年让太子殿下读书,他们如今也该想想该如何筹备了。无论如何,总不能让他说出“读书没意思”之类的话罢。否则以陛下的爱子之心,必定会对翰林院感到十分失望。
朱厚照并不知晓,阁老们为了他的教育问题可真是费了不少心思。他最近终于靠着主动给自家娘绘制成了“外祖家闺房舆图”,得到了一匹果下马的马崽。果下马本便生得矮胖圆滚,小马崽更是小巧玲珑,与一只大些的狮子犬也没甚么区别。
朱祐樘与张清皎都告诉他,这匹果下马的马崽交给他来照顾。若是小马崽长大了,他便能学骑马。小家伙并不知道“果下马”究竟是甚么品种,一心梦想着它长大后就会成为叔父和舅舅他们骑过的高头大马,每天见着马崽便恨不得扑过去喂它吃食,带着它遛弯,盼着它赶紧长大。
为了能够好好照顾马崽,他甚至会主动询问张延龄和朱祐梈等人,该如何喂养小马。这可让几乎从来没有好好照顾过自己的马的二人愁坏了,支支吾吾说不出什么话来。朱厚照有些失望,觉得他们俩都不是真正爱马的人,更不是真正懂马的人。
受到四岁孩子鄙视的张延龄和朱祐梈奋发图强,打听了不少如何照顾马的经验。张延龄还特地去了一趟囿苑,仔细问那些豢养果下马的太监。两人再度见到朱厚照后,便毫不吝啬地将这些都告诉了他,这才得到小家伙的刮目相看:“我就知道,八叔和小舅舅肯定懂!”
两个半大的少年顿时心里美滋滋的:“走,带我们去见见你的小马崽!”
“好呀。不过,我不能一直陪着它,今天我还有别的事要干呢。”朱厚照道,“娘昨天问我,已经开春了,宫后苑和西苑里哪些花草哪些树木长了芽开了花,我正要四处走一走看一看呢。”
“这才一月末,哪有多少花草树木发芽开花?”张延龄愣了愣,“不如再等几天瞧瞧?”
“不行,这几天发芽开花的和之后发芽开花的,肯定不是同一种。”朱厚照认真地道,“我也想知道,这么冷的时候,除了梅花之外,还有哪种花开着。”其实,这个问题原本是妹妹问的。她看见角落里的梅瓶一直插着梅花,想换一种别的花儿,娘这才让他这个当哥哥的来想办法。
张延龄与朱祐梈顿时无言以对,心中不免暗想:他们在小家伙这样的年纪,怎么就没想过这么些事呢?每天都只顾着顽耍和吃食,哪里知道要照顾小马崽,还知道应该四处走一走、看一看?无论是画舆图也罢,看花草树木发芽开花也罢,都是他们从未做过的,但听起来挺有意思的事儿。
************
二月初,前来京城受奖赏的宗室便陆陆续续地递折子,打算启程回藩国。封地较近的宗室们不打算走水路,趁着如今稍稍回暖了些,便已经动身了。满朝文武都盯着这群宗室的动向,见众人都没有长久留在京中的意图,均不由自主地松了口气。
几乎每日都听朱祐槟提起哪位宗室打算何时走,或者已经准备好行李随时启程,崇王朱见泽自然也不可能安然地在京中待下去。他知道,群臣虽对远支宗室也颇为关注,但最关心的无疑仍是他的动向。若是他稍有一丝犹豫,不知会被那群言官想象成甚么模样。唯有行事举动都干脆利落些,方有下一回进京,方有下下回进京。
接到崇王恳求离京返回封国的折子,内阁所有人都心头大定。朱祐樘看过这张折子后,便召见了崇王。朱见泽来到乾清宫,向他行礼,便被他扶了起来:“本该留六叔在京中多住些时日,侍奉祖母膝下。但祖宗规矩到底不能不从,朕心中实在为难。”
“能有机会见着母后,便已经是臣此生之幸了。”朱见泽叹道,“幸而陛下想出了这样的好法子,不仅能真正增进宗室的亲亲之情,亦能全母后与臣的思念之意。陛下的孝慈之心,令臣钦佩,更令臣感激。”
“咱们是一家人,又何必说两家话?每每见祖母思念六叔,又见六叔苦求回京为祖母侍疾,朕心中如何能不感触万分?”朱祐樘无奈道,“六叔也知道,朕的二弟兴王祐杬已经就藩将近一年了。直到如今,朕仍然无法接受他已经相隔千里的事实,时不时还觉得他就住在京城里,只要朕愿意,随时都能召见他。”
“可回过神来却发现,短时期内,朕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像从前那般与他相见。自家兄弟骨肉,竟是生生地被分隔开。若不是靠着奖赏一事,朕许是一辈子都见不着他了。虽然祖宗立下规矩,确实因着藩屏之重,但骨肉至亲离别亦是一种煎熬。”
“确实如此。”朱见泽接道,满脸皆是黯然。
“只要想到底下这群朕看着长大、几乎将他们都当成儿子来养的弟弟,亦会像祐杬那样迟早离开京城……朕便觉得心如刀割。”朱祐樘苦笑着摇首,“顾全了祖宗旧制,又有谁来顾全朕心中的痛苦呢?”
朱见泽心有戚戚焉,连连点头:“只是,世间安得两全法?”
“是啊,哪里有那么多两全之法?”朱祐樘道,“朕绞尽脑汁,也只得了奖赏这一策。便是因为想着,等到日后获得奖赏的亲眷多了,迟早大家都能在京城相聚。可每年在路上来来回回,不仅耗费时间与精力,也会靡费不少银两。此事终究不是万全之策,还须得好生想一想才是。少不得,须得六叔也帮着朕出出主意了。”
朱见泽怔住了,回过神来方赶紧道:“臣明白,陛下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