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PO文学 > 穿越重生 > 策行三国 > 策行三国_分卷阅读_731
  戏志才坐了起来,翻身下床。虽然他动作缓慢,体力还是有些不支。彭羕要过来扶他,戏志才却挥了挥手,只是让他去请辛评来,说是有事要商量。彭羕不敢怠慢,端来一碗参汤,匆匆去了。戏志才将参汤喝了,在榻边坐了一会,稍微恢复了一些精神,起身穿好衣服,出了室,在堂上坐好。
  时间不长,辛评快步走了进来,见戏志才正襟危坐,吃了一惊,几步赶了过来,躬身行礼。“祭酒,你身体有恙,有什么事吩咐一声就是了,何必起身,浪费力气。”
  戏志才摆摆手,示意辛评入座。辛评赶紧坐下,神情严肃地看着戏志才。
  “仲治,你最近辛苦了。”
  辛评苦笑。孙策两路进击,益州形势危急,曹操亲自率部阻击,益州的事就交给了戏志才和他,戏志才累病之后,重任就落在他的肩上。短短几个月,他就感受到了极大的压力。他不知道自己能坚持多久,什么时候会像戏志才一样累得病倒。
  “你可知道为什么会这么累?”
  辛评眼神微闪。戏志才话中有话,并非只是为了勉励他。“还请祭酒指教。”
  “最近和佐治有书信来往吗?他做了鲁肃的军师,身边应该有不少年轻人做参军吧?”
  辛评听懂了戏志才的意思,却没有说话。辛毗的确比他轻松得多,一来辛毗只负责河南一郡,事务本来就没他多,二来辛毗在鲁肃身边任军师,招揽了一些年轻人做参军,协助他处理一些事务,很多日常事务都不需要他亲自处理,有什么想法,他也只需要安排一声就行,不像他们很多事都只能亲力亲为,忙得昏天黑地。
  但他们却学不来。他们在益州没什么根基,从荆州、豫州来的人不多,而且要么是世家子弟,成名的名士,比如来敏,不可能为他们做掾吏,二来益州大族在看着,要招也是先招他们的子弟,一旦这样的人多了,益州就有可能失控,对他们来说弊大于利。所以明知很累,也只能咬牙硬撑。等曹操击退孙策,再次加官进爵,在益州真正站稳脚跟,再慢慢辟除一些寒门子弟为吏。
  这些道理戏志才都清楚,甚至就是他本人的主意,他现在突然说这些是什么意思?辛评虽然没说话,却想到了一旁的彭羕,不免有些不以为然。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也只有戏志才这样的狂士才会将彭羕这样的少年当作人才,这么郑重其事的栽培他。州牧府里早就有人对此不忿,说什么的都有,只不过知道戏志才在曹操面前影响极大,没人敢把这样的话传到他的耳中。
  “汉中危急,我刚才答应了卢夫人,请她发动巴郡诸蛮助战。若能击退黄忠,则任张鲁为巴郡太守。”
  辛评一愣,随即抬起头,面色变幻,话涌到了嘴边,费了好大力气才咽回去。“祭酒,事关重大,我要向主公请示。”
  “这是自然。”戏志才又道:“巴郡太大,地形又复杂,一个太守怕是管不过来,所以,我想建议主公分割巴郡。你看,益州世家会答应吗?”
  辛评恍然大悟,连忙说道:“当然会答应,祭酒,你这个办法好,你这个办法好。”
  “既然仲治也觉得好,这件事就由你去张罗吧。不仅是巴郡,其他诸郡也可以酌情考虑。”
  辛评大喜过望。这可是一个施恩的好机会啊,多割一个郡,就多一个太守,多几十个掾吏,益州世家当然求之不得。至于卢夫人,她不过是个女巫,听她话的都是一些愚夫愚妇,官职再多也和她没什么关系,得罪便得罪了。利害相较,这当然是一个好事。安抚住了益州世家,就可以辟除一些寒门子弟为吏,为曹操控制益州提供更坚实的基础。这件事做成了,上可得曹操赏识,下可得益州大族支持,足以代替戏志才成为州牧府的顶梁柱。
  戏志才孤身一人,鞠躬尽瘁,时日无多,所以只能将这个机会让给他。除了他,也没人有这个资格,他是戏志才唯一的选择。
  “多谢祭酒。”辛评躬身施礼。
  戏志才看着难掩得意的辛评,心里暗自叹了一口气。他看了一眼一旁的彭羕,眼神一凛,不动声色地摇了摇头。彭羕见状,撇了撇嘴,勉强收起不屑之色,低下了头。
  第1942章 箭在弦上
  戏志才强撑着安排了一些事,体力不支,冷汗涔涔,只得让彭羕扶他去休息。辛评走之前,戏志才特地关照了一件事,让他抽时间去拜访一下来敏。
  辛评心领神会,一口答应。来敏是南阳世家,开国元勋,与刘焉有旧,在曹操收复益州的过程中有劝谏刘焉之功,本该重赏,只是来敏自恃身份,目无余子,不太看得起曹操这个阉宦之后,一直没有主动来见曹操。戏志才有才,但他的经学水平一般,也不喜欢来敏这样的儒生,乐得耳边清静,这几年一直井水不犯河水。
  但来敏弃家来益,坐吃山空,这两年日子过得并不好。他的学问虽然好,脾气却不好,与益州世家相处也不愉快。辛评是颍川名士,还算和来敏谈得来,在戏志才面前为来敏说了几句话,提醒戏志才,来敏的姊夫是黄琬,他的姊姊不久前已经去了太湖与黄琬团聚,如果他在益州待不下去,回了南阳或者干脆也去依附黄琬,对曹操的名声不利。
  戏志才一直没理会,现在却让他去拜访来敏,自然是松口了。
  辛评回到自己的官廨,考虑了一番,带上侍者,出了州牧府,径直来驿馆寻来敏。来敏初来益州时,因为刘焉的关系,借住在州牧府里。后来绵竹失火,刘焉搬到成都,随即败亡,曹操成了益州之主,来敏不能再住州牧府,就买了一座宅子。来敏出身富贵,手脚大惯了,这座宅子花了不少钱,在成都也算是有些名声。来敏又好客,从中原来的名士、儒生一时没有住处的,他都请到家里来做客,一住就是几个月、大半年,甚至有住下就不走的。
  辛评赶到的时候,来敏正和河南人孟光谈论学问,旁边坐了几个儒生。见辛评进来,来敏放下了手里的书。“别驾大驾光临,不知有何指教?”
  “指教不敢当,却有些事要请教。”辛评知道来敏的脾气,倒也不见气,笑眯眯地入了座,挥了挥手,侍者上前,将一大卷纸摆在来敏面前。来敏瞥了一眼,没有动,只是狐疑地看着辛评。
  “敬达,这是孔文举最近论述王莽的一些文章,你可曾看过?”
  来敏笑笑,对辛评的亲近不予回应。“略知一二。”
  “敬达以为,谁更有优势?”
  来敏抚着修剪整齐的短须,似笑非笑。这个问题不太好答。孔融的学问、文章都比路粹强,但讨论王莽对所有的儒生来说都是一个棘手的事,不太好说。从忠君的角度来说,王莽自然是逆臣,是篡位的巨奸,尤其是当前为朝廷张目的形势下,王莽更是要讨伐的对象。可是从儒生的角度来说,王莽却是践行儒家圣王政治的先行者,虽然他失败了,但儒生当年曾为之摇旗呐喊,现在也不可能全盘否定。所以在这个问题上,孔融未免自缚手脚,反不如路粹放得开,攻势凌厉。
  “这是最新的文章?”
  “是的,不过成都离长安太远,最近的一份也是半个月前的。”
  “那我可得看看,我看的还是两个月前的文章。”
  辛评没有逼得太紧。他知道来敏不太好回答,作为开国勋贵之后,他不可能支持孙策效仿王莽,作为世家子弟,他也不可能认同孙策有效仿王莽的资格,否则也不会滞留益州。就连当初刘焉有谋逆之意,他都是强烈反对的。
  “文章要看,但不能仅仅是看,不平则鸣,敬达就不打算发声?”
  来敏一边翻看着报纸,一边淡淡地笑道:“怎么,曹牧也打算在益州开印坊,办报纸?”
  “敬达有意赐稿吗?”
  辛评笑盈盈地看着来敏。曹操效仿孙策,在各郡县建学堂,兴教育,但郡学、县学的教师大多被益州本地人占据,来敏也不肯屈尊纡贵,去竞争一个郡学祭酒,就连州劝学从事都没兴趣,结果一犹豫,所有的位置都有了人,他就算肯也没机会了。辛评想帮他,却也不敢轻易动益州人的利益,想来想去,觉得还是请来敏主持报纸比较妥。这个职务不是官职,没有定员,谁的文章好就用谁的,不存在排挤谁的问题。
  对曹操来说,来敏如果愿意发声,对内可以打压益州人,对外可以抬高声望,一举两得。对他辛评来说,既为来敏争取到了谋生的机会,也为曹操解决了实际问题,同样是一举两得。
  来敏考虑了片刻就答应了。写文章不存在丢人的事,更何况是为朝廷辩护。他人在成都,却对南阳的事并不陌生,知道南阳郡学这几年学风大变,学者公开发表自己的学术观点,甚至在报纸上打笔战是常有的事,不仅不俗,反而很雅,邯郸淳、胡昭与辽东祭酒管宁的隔空争论已经是读书人最喜欢谈论的逸事,他早就想投身其身,而不是作壁上观。
  况且他也需要有经济收入,再这么下去,他这座宅子就保不住了。发行报纸,不仅他个人有了生活来源,与他交往的儒生也有了谋生的机会。
  辛评一点也不意外。他随即说到当前的困境。面对孙策的两路进攻,益州的形势非常紧张。他希望来敏能为曹操执笔,写一封奏疏,请朝廷调集更多的兵力围攻孙策,减轻曹操的压力。来敏的家世、名声出类拔萃,他为曹操发声,朝廷不会掉以轻心。这不仅是为了曹操,也是为了益州。
  来敏知道这个好处不会没有条件,考虑到欠辛评一个人情,不能不给点面子,再加上辛评说得也有道理,益州如果被孙策攻破,倒霉的不仅是曹操,对朝廷也非常不利,便答应了。
  辛评满意而归,将来敏所拟的奏疏给戏志才看后,稍微改动了一下,派人送往长安。
  ……
  长安的气氛很紧张。
  黄忠攻占房陵,全歼庞羲率领的一万援兵,上庸城已成孤城的消息传到长安,朝廷为之震动,就连荀彧、刘晔都有些慌了神。
  黄忠、周瑜两路进军益州,一受阻于房陵,一受阻于清浪滩,双方对峙一年,未能前进一步,对朝廷来说无疑是一个好机会。劳师远征却受阻坚城之下,消耗甚大却一无所获,这无疑是好战必亡的最好注脚,同时也证明孙策并非不可战胜。既然房陵、清浪滩都能凭地利守住,关中更毋须担心。强弩之极,势不能穿鲁缟,冲风之末,力不能漂鸿毛。只要朝廷能沉住气,中兴的机会也许就在眼前。
  这一切美好的幻想在突如其来的战报面前碎了一地。虽然上庸的得失还没有确定,但房陵被攻破,上庸也未必能独全。无援不守,无粮不守,如果吴懿不能及时增援,上庸的陷落不过是迟早的事。
  针对这种情形,朝廷是否是派兵入汉中助阵就成了很多人讨论的重点。汉中如果失守,朝廷失去了益州,形势将进一步恶化。也有人担心,本来曹操进攻荆州,牵制孙策是他个人的事——至少表面上如此,朝廷从关中出兵,那就和孙策撕破了脸皮,正式与孙策决裂,孙策会不会放弃益州,集中兵力来攻关中?
  大臣们争论不休,天子也莫衷一事。最近的事情变化太快,他有些应变不及。除了汉中的战事,河南的战事也让他脸上无光。袁谭攻入河南,收复洛阳,朝廷为袁谭加官进爵,结果转眼之间,袁谭退兵,鲁肃重夺旋门关,洛阳的形势又恢复了原状,得利的只有袁谭,朝廷却被狠狠抽了一耳光。
  天子很丢脸——他觉得自己被袁谭耍了,更绝望——孙策的实力超出了他们的估计,形势比他们预期的还要严峻。黄忠能在汉中战场取得这样的进展,周瑜也可能在武陵战场取得突破。如果其他方向没有进一步的动作,牵制孙策的兵力,益州很可能被孙策拿下。真到了那一步,朝廷失去了益州这个粮仓,孙策天下三分有其二,中兴就彻底无望了。
  是立刻与孙策决裂,奋力一击,还是放弃这最后的机会,听天由命,成了天子必须面对的抉择。
  来敏的奏疏来得正是时候,天子反复考虑,决定主动出击。别人是靠不住的,命运只能掌握在自己手里。只有自己正面击败孙策,才有可能扭转形势,证明大汉火德不衰,朝廷还有中兴的机会。错过这个机会,不仅益州有可能落入孙策手中,人心也将背弃朝廷。
  新野来家不是普通的世家,来敏也不是普通的读书人,他是勋贵的代表,一旦这样的世家子弟对朝廷失去了信心,朝廷将全面失去关东。就算能守住关中,他也只是一个蛮夷之君。
  太傅皇甫嵩、太尉士孙瑞当即表示反对。朝廷刚刚恢复了一点元气,只能防守,不宜主动出击。一旦战败,关中必然崩溃,再无收拾的可能。还是再等等,让袁谭、刘繇等人从两翼发起攻击,牵制孙策的兵力为佳,朝廷不宜亲自出面。
  荀彧也表示反对,只有刘晔、杨阜等人支持天子。尤其是杨阜。他对天子说,朝廷可以信任凉州人,不仅是关中的凉州人,还有并州、河东、弘农的凉州人。当年段煨等人随徐荣入南阳,屠南乡、顺阳,又被孙策全歼近两万精锐,与南阳人的仇恨无解,与孙策的仇恨也无解,他们绝不会愿意看到孙策问鼎天下。孙策封王以来,贾诩一直没有任何行动,不久前还赶走了蒋干,与孙策划清界清的心意甚明,只是贾诩等人不相信袁谭,所以不敢出兵罢了。如果朝廷出兵,以凉州人为主力,必能对孙策造成极大压力。一旦孙策不支,不用朝廷号召,袁谭、刘繇也会一哄而上,分食孙策。
  第1944章 知天命
  天子反复权衡,最后接受了刘晔、杨阜的建议。中兴是他的责任,不能只指望别人出力,他等着捡便宜。事实证明,袁谭等人也不是什么良善之辈,靠不住。
  考虑到大将军长史杨修就在长安,兴师动众的调兵肯定瞒不过他的耳目,天子与刘晔等人商量了一下,决定以大阅的名义集结人马,齐聚长安,同时派使者与贾诩、袁谭等人联络,约定出击的方案。北方冬天时间长,秋收之后,他们有四五个月的时间准备。
  为了防止杨修生疑,天子请荀彧亲自向杨修解释。冬季校阅是旧例,只不过光武中兴之后就减省了,如今天子尚武,趁着冬闲检阅人马也是可以理解了。实际上这几年一直在做,只是规模不大,仅仅校阅驻扎在长安的南北军而已,集结三辅甚至凉州诸郡的精锐是第一次。
  听完荀彧的解释,杨修双手拢在袖子里,打量了荀彧半天,似笑非笑。荀彧心虚,但他城府很深,表面上看不出什么破绽,慢条斯理的剥着橘子,将上面的丝络撕干净,掰下一瓣塞进嘴里。
  “橘子虽然甜,却容易上火。那些丝络才是降火的,扔了可惜。”杨修突然说道。
  荀彧瞥了杨修一眼,淡淡地笑道:“放心吧,我不上火。”
  “你上不上火,我不知道,但是我知道有人上火。”杨修笑了一声,又道:“而且有人要玩火。”
  “谁?”
  “你我都知道是谁,何必如此虚伪?”杨修笑容更盛。“告诉你一个消息,你那从子公达立功了,在他的妙计安排下,周公瑾在清浪滩大破五溪蛮,俘虏数万精壮,五溪之地几乎被他扫空了。”
  荀彧心中一紧,随即叹了一口气。他本来还想劝天子等一等,看来是无望了。这个消息传到长安,天子更不可能等。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啊。孙策的攻势太猛,如果不从其他方向出兵,牵制孙策的兵力,益州支撑不了太久。“作战将领谎报战绩是常有的事,吴王不要被骗了。”荀彧收摄心神,一边嚼着橘子一边淡淡地说道。
  杨修哈哈大笑。“荀文若,你不就是想知道详情么?我偏不告诉你,让你慢慢猜。刘子扬在汉中安排了大量斥候,总不会在武陵也有那么多吧?说起来,徐元直和公达虽然都做过刺客,才具还是略逊一筹,这情报收集的能力还是不够。不过也没关系,他进步很快,吴王也愿意给他机会,再有两三年,未必不如公达。”
  见杨修说得从容,荀彧心里更加不安。他不清楚徐庶的能力,但他清楚荀攸的能力,用一年时间慢慢经营,将五溪蛮吸引到清浪滩,一网打尽,的确很像荀攸的手法。当然,这离不开周瑜的支持,更离不开孙策的支持。如果不是有雄厚的财力、物力,谁敢这么做?
  近五万大军出征,用一年时间练兵、布局,这得花多少钱啊。没有关东财赋的支持,没有这几年屯田的积累,没有精兵策略下的精打细算,没有人可以做到这一点。
  天子的担心很有道理,孙策大势已成,再不出击就真的没有机会了。
  荀彧沉吟了良久。“德祖,有一句话,我一直想问你。”
  “什么话?”
  “弘农杨家四世三公,就这么放弃朝廷了?”
  杨修收起笑容,略作思索,淡淡地说道:“我们尽力了,问心无愧。”他抬起头,盯着荀彧,嘴角微挑,轻轻哼了一声。“你呢?”
  荀彧沉默不语。
  ……
  李儒下了船,用手撑着腰,站了一会儿。
  虽然中途在洛阳、宛城都作了时间不短的停留,可是一个多月的旅程还是让他有些承受不住。年岁渐长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心死。人一旦没有了目标,这日子就活得没滋没味的了。张仲景隐晦的劝他找点事做,他自然听得懂,只是不知道自己还能做什么事。
  曾经的董卓心腹这个标签将跟着他一辈子,让他成为所有人唾弃的对象,也许死后都无法安宁。
  “吴王在忙?”
  奉命前来迎接的杨仪矜持地笑笑。“吴王很忙。”
  李儒没说什么。他有自知之明,从来没指望孙策来亲自迎接他。以前不可能,现在更不可能。在孙策的眼中,他只不过是一个工具而已。李儒心中涌过一阵悲哀,更为贾诩担心。人生总有那么几个重要的岔路口,一旦踏错,再想重新来过就难了。他已经错了,贾诩也错了,只是没他错得那么严重。他不想看到贾诩做出错误的选择,葬送最后的机会。
  李儒打起精神,挺起腰,跟着杨仪向衙城走去。城门口站着身姿挺拔的甲士,身上穿着精致的战甲,手中拿着著名的千军破。个个高大强壮,眼神凌厉,一看就知道是真正的精锐,与他们相比,号称天下精锐的凉州兵不过是一群乌合之众。如果孙策率领这样的精锐进攻弘农,贾诩毫无疑问地将步徐荣后尘。
  徐荣运气好,有张辽相救,贾诩指望谁救他,张绣吗?张绣武艺很好,也许不亚于张辽,脑子却差得太远。这就是个匹夫之勇,只能冲锋陷阵,当不得大用。跟着蒋干几个月就被蒋干使得团团转,遇到孙策这种玩弄人心的高手,只怕一点还手之力都没有。
  凉州勇士很多,谋士太少,像贾诩这样的智者更是凤毛麟角。
  李儒一边想着心思,一边跟着杨仪沿着马道上了城。孙策站在城上,正与几个年轻人说些什么,那几人躬身领命,转身去了。孙策转身,看了李儒一眼,迎了过来。
  “文优先生一路辛苦。”
  “多谢大王关心,不辛苦。”李儒躬身施礼,笑道:“南阳安乐,比两年前更甚一筹。大王不仅用兵如神,理政也是出类拔萃,令人叹服。”
  孙策笑道:“先生喜欢南阳?”
  “喜欢,的确喜欢。”
  “那就在南阳住下吧。”孙策挽着李儒的手臂,轻轻拍了拍他的背。“想在哪儿定居,喜欢热闹点还是清静点,依山还是傍水,我来给你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