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PO文学 > 穿越重生 > 葬明 > 第291节
  第一百四十四章 大考
  随即蒋勤和近卫营便根据这个刺客的供述,在城中开始了一次大搜捕,一天下来,便基本上将这个刺客团给彻底捣毁,不但起获了各种短刀短剑,而且还起获了几把短弩,这些东西都是行刺用的好东西,而且这些刀剑还有弩箭上,都沾了剧毒,显然是要对肖天健一击必杀,幸好这个时代没有什么狙击枪,要不然的话,肖天健还真是有很大的危险,不过即便是如此,也让所有人都为此感到后怕不已。
  在抓捕这些刺客的时候,这些刺客们都抵抗的十分激烈,伤了十几个前去抓捕他们的刑天军部众,有几个眼看无望逃走,便立即自尽身亡,可谓是各个都是不要命的家伙,这一次前来行刺肖天健,他们各个都已经报了必死的决心。
  为此肖天健了解了整个前因后果之后,咬牙切齿的骂道:“好呀!老子还没去招惹你们,你们倒是先派人来行刺老子了!好!干的漂亮!等老子拿下两淮的时候,定要让你们知道知道老子的手段!”
  在经历了这么一次险情之后,肖天健这才老实了许多,而且手下们也都加了一份警惕,铁头更是吓得回去之后手都哆嗦了几天,要知道他是负责肖天健安全的近卫头子,一旦肖天健有个什么意外的话,他可以说是万死也难以恕罪,上一次肖天健在荆州城下冒险受伤,他便私下里被一干诸将们骂的狗血喷头,好长日子里过的都灰溜溜的,见谁都陪着笑脸,没少吃诸将们的白眼,这一次的事情下来,铁头便又被诸将给拉出去狠刮了一通,搞得铁头又是灰溜溜了好长时间,抬不起头,对于那些刺客,铁头可是下了狠手了,跑去亲自行刑,用烧红的火钳子一块一块的把他们身上的肉给拧下来,整整折磨他们了好长时间,才把他们一个个弄死,这才出了心中一口恶气。
  但是在院子之中的那些士子们,这一次死里逃生,一个个算是被肖天健的宽宏大度给彻底折服了,一个个连在私下里面说这件事的时候,都说肖天健乃是明君之像,这等大事都没有迁怒于他们身上,还赐酒宴给他们压惊,如果以后他当了天子的话,那么岂能是一个暴君?所以跟他干肯定没错,许多人甚至私下表示,这次即便是不能高中,那么他们也不走了,当不了官,就在刑天军谋个吏员的差事,照样也能给肖天健干,而且肖天健公开说过了,即便是这次不能中榜,只要留下做事的也可以在当吏员之后,继续在下一次开科取士的时候,继续报名应试,所以这更给这些士子们吃了一个定心丸了,这样的话,他们便可以一边为肖天健做事,一边继续应试,如此迟早有一天,他们也有当官的机会。
  所以肖天健这段时间的努力,也收获了大批士子之心,就连吕唯祺得知了这个消息之后,都连连称幸,对肖天健的处置方式表示赞成。
  甚至于在武昌府住的贺逢圣等一干致仕而且未被刑天军追究的朝廷旧吏们,也都对肖天健这次的处置手段表示赞赏,毕竟他们也是士子出身,知道这一次出这么大的事情,如果换成是一个暴虐之人的话,弄不好就会将怒火撒到这些前来应试的士子身上,来一次大屠杀也不算是过分,可是最终肖天健却丝毫没有受此影响,迁怒于这些士子们,这便更为他争取了不少人心,让所有人都觉得,肖天健这么做,乃是对士子们的宽厚,所以心中对肖天健也就少了许多抵触之心,仔细想想,这个肖天健其实也并不是一无是处,虽然兴兵作乱,但是也并非就要跟天下士人为敌,那么以后即便是有朝一日肖天健问鼎天下之后,他们士子还是有出路的。
  于是在十二月十五这一天,万众瞩目的刑天军的第一次开科取士的考试终于按时在武昌城开始了。
  此次前来武昌府应试的士子,因为肖天健讲条件放宽,凡是秀才以上的士子们都可以应试,而不是只许举人以上的士子应试,所以前来应试士子高达千人以上之多,大大出乎了不少人的预料,当然其中也不乏一下毫无学识,只想浑水摸鱼之辈跑来撞运气,不过还是让肖天健和手下诸官都高兴了一把。
  最起码也说明刑天军并不是被天下士子都敌视,还是有不少读书人,已经是对刑天军看好,愿意以后跟着刑天军做事了,代表着刑天军在士子集团之中,已经有了相当的号召力,这可是个相当好的事情。
  刚开始的时候因为没有预料到会有这么多读书人前来应试,李进德对考场的准备有点不足,当发现报名应试之人这么多之后,肖天健便立即令李进德将武昌城之中最大的楚王府收拾出来,作为考场使用,于是这次的考试便被刑天军放在了楚王府之中。
  能进入楚王府考试,对于士子们来说也是一个惊喜,他们平时想要到王府之中见识一下开开眼,基本上是不太可能的事情,而现在能进楚王府应试,对于他们来说,也算是值得此行了。
  于是万众瞩目的刑天军第一次科考,就这么在武昌城之中拉开了帷幕,不过当试卷发下的时候,不少士子则当场傻眼了,刑天军的取士考题,和大明朝廷的科举考试的试题实在是差异太大,其中最重要的是刑天军的试题之中,不再仅限于八股文,而是对于更实际的策问非常重视,而且其中出现了许多他们以前想都没想过的试题,其中既有数算之学也有许多有关农经方面的问题,甚至于还有一些关于地理和矿冶的问题,当然也少不了问及刑狱之事。
  不少胸有成竹前来的士子们看罢了试题之后,当即便抓瞎了,他们这些年读的都是所谓的圣贤书,局限于四书五经之中的东西,更多的时候是死记硬背,虽然大明也有策问,但是却并不是重要的,可是现在刑天军却突然搞出这么一套试题,许多人都顿时不知该怎么办了,这里面太多都是只问实务,对于他们这些人来说,根本就没有思想准备,所以不少人当场就把笔杆子给咬碎了,趴在桌子上不知该如何作答。
  此次考试时间是两天,不少士子出来的时候可以说是捶胸顿足,要么就是面如死灰,早知道刑天军考的是这些东西,他们也做点准备,可是现在不少人却答的是一塌糊涂,许多人自己也知道完蛋了,要么现在干脆就收拾家伙走人,回家再重新学过,回头再来,要么干脆就在这里等着发榜之后,然后应募先当个吏员,一边混饭吃一边再学,下次再来。
  而肖天健则先让李进德他们阅卷,挑选出来其中答的比较好的试卷给他过目,他文言文水平很不咋样,这些年来又整日在率兵征战,没有机会恶补一番,所以如果让他亲自阅卷的话,估摸着他立即会被这些士子写的之乎者也的文章给看晕,所以只能依靠李进德、吕唯祺这帮人来帮他把关了。
  不过他也有言在先,文采不太好没有关系,关键的就是看这些士子对有关策问的试题回答的思路是否有条理,所说的办法是否可行,这才是他选材的关键,如果单单只是文采好的话,诗词歌赋做的不错的人,也不能说就刷掉,这些人去搞点文史类的工作还是可以的,毕竟今后他也需要修史,正儿八经的文人还是很有需要的,更何况他也不反对中国灿烂的文化传承,如果诗词歌赋这种中国的经典文学方式能传承下去的话,也是不错的,省的后世只有一些欺世盗名的所谓文人,只会写一些神朦胧诗,来骗钱,但是这种人选出来,不能去当地方官,否则的话只会读死书之人,是不可能治理好地方的。
  于是吕唯祺也同意了他的看法,全身心的带着一些手下便投入到了阅卷之中,十天下来之后,还真就挑选出来了几十个可用之才,并且推荐到了肖天健面前。
  肖天健了解了一下这些被挑选出来的士子的情况之后,又在李进德的帮助之下,看了一番这些人的答卷,里面吕唯祺都已经注明了这些人的强项所在,并且给出了一定的用人的方向。
  虽然肖天健并不是很满意,但是毕竟眼下这些士子们的眼界是不能跟他相比的,许多事情现在是刚开头,想要以后读书人多学一些实用的知识,还是要经过相当长时间的潜移默化之后才行。
  于是他便点头批复了这份成绩单,下令可以发榜了。
  此次开科取士,上榜的共有五十六人,皆授刑天进士之名,听着有点怪,但是毕竟是刑天军第一届的开科取士,意义却非常重大,而且这五十六名新榜进士皆被刑天军授官,根据他们在考试之中的作答,来区分他们的强项,各授官不同,其中既有人被授之以知县、主薄、县丞等地方官职,下派到刑天军时下已经掌控的各地任职,也有人被被留在武昌府抑或是洛阳府,在属于中枢的一些地方任命,总之都是从稍微基础一些的官职做起,以后根据他们的表现再决定他们的去留于是否升迁。
  另外还有四百多士子虽然没有金榜题名,但是也算是可用,便也选了出来,有些授以低级一些的官职,有些则到各地充当吏员,刑天军不效仿大明,不入流的吏员要让当官的去发工资,而是吏员也由刑天军发薪俸,这样一来,当官的便少了要养活不少手下的压力,同时给予这些官吏们的薪俸都比较高,省的他们一到任第一个要想的就是捞钱养家,很快便形成上下之间沆瀣一气,迅速的使得官方腐败,当然现在刑天军因为肖天健尚未称王,许多部门还没有构架起来,尚处于草创期间,暂时用不着的部门,也不会开始养闲人,但是为了管理地方官吏,却少不了先设一个吏部出来,专司管理这些各地官吏的考核以及官吏的选拔,于是趁着这个机会,肖天健便先将吏部的架子给搭建了起来,眼下因为人手太紧,于是肖天健便请吕唯祺暂时出任,吕唯祺虽然已经没了出仕的想法了,但是现在肖天健请到了他眼前,更何况他已经为了这次刑天军开科取士抛头露面了,于是便勉为其难的答应了下来,并且给肖天健说好,待到肖天健有朝一日登临天下之际,有了合适人选,他马上便再次告老还乡,回家养老去,肖天健也立即答应了下来。
  有了这个吏部的架子之后,今后许多事情就好办一些了,吕唯祺这个人虽然能力不是很强,但是还算是比较清廉有骨气的那种人,先让他干起来,以后逐步再说以后的事情,更何况现在刑天军许多事情都是草创期间,官吏们尚还来不及这么快便继承下大明官府的那一套腐败的玩意儿,今后反正只要他肖天健活着,下面想要搞这些猫腻,他肖天健手里面有刀把子,就不用担心,这天底下愿意当官的人多了去了,不行就杀,杀的没人敢伸黑手为止!在这方面,肖天健最恨的就是贪官,为此这两年他已经下令杀了好几个在下面手脚不干净的官员了,今后多杀几个,也在所不惜。
  至于剩下的那些没有中榜,同时能力又差的混吃混喝之人,肖天健也不得罪他们,每个人发了十两路资,让他们回家继续读书去,来年有机会再参加考试也行,不过有了这一次经验之后,许多人便应该明白他肖天健选官要的是什么样的人才了,最起码也会让许多读书人今后如果想要在他手下混个一官半职,便要重视起这次的考试方向,今后要多学一些实用的东西,不要再读这样的死书了,一个时代读书人学什么,不是读书人自己可以控制的,读书就是为了当官,这个观念还根深蒂固的深深的种在读书人的心中,朝廷开科取士出的试题,就是他们要为之努力学的东西,所以肖天健也想通过这次的考试,让这些士子们了解他们以后该学什么,潜移默化的引导他们学更多有用的东西。
  而且这一次取的士子之中,中榜的有几个人文采很不咋样,但是却属于那种杂学之人,许多偏题他们答的不错,有人熟知刑律,读过一些比如宋慈的洗冤集录,这样的人即便是其它方面都不咋样,文采也非常一般,但是却可以干一些比如提刑司狱方面的事情!而有几个人什么都不行,却农经方面很有一点造诣,于是便让他们去干一些负责管理农经方面的事情,照样都金榜题名安排了官职。
  如此一来,消息一传开,便让士子们又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不见得他们是全才,只要他们学有所专,在谋个方面表现优异,那么即便是文采有限,照样也是有机会在肖天健手下做官的,这也是肖天健的用人的一种想法,官员也要有区分,必须要让内行人去管相关的事情,省的让一些不懂行的人去管理,最终把事情给搞得一塌糊涂。
  总之这一次武昌府的第一届开科取士,虽然还有许多不足和瑕疵,来应试的士子之中高才没几个,可是却开了一个先河,为以后再开科取士铺就了一条道路,也算是皆大欢喜了,肖天健暂时缓解了手头上文官严重缺乏的问题,同时也让天下士人们看到了即便他肖天健有朝一日取得天下,这些士人们还是有用武之地的,省的他们以后都变成刑天军的死敌。
  可是就在这个时候,肖天健尚还来不及在武昌松口气,为下一步年后攻打南直隶继续做好准备,却收到了冯卫汉派人从北面送来了一个令他大吃一惊的消息,于是他当即便下令暂停对南直隶用兵,着令罗汝才暂时坐镇武昌,留下部分新编营归他调遣,并且令李信也立即将手头的事情移交给高建,令高建听从罗汝才的命令,而李信则归返他的帅营之中,辅助他的指挥,而部分罗立麾下的主力和近卫师的主力立即就地集结,开始动身朝返回河南,因为北方出大事情了。
  (来个五千字大章!今日鸣谢信离、勇敢1023二位弟兄的打赏!)
  第一百四十五章 明清和议
  随着刑天军一路上在湖广一带高歌猛进,湖广全境大部失陷,各地官军根本无法正迎其锋,要么就地败亡,要么就弃城而逃,要么就倒戈投降,大明国事已经到了几乎可以说是无法挽回的地步了。
  虽然崇祯和朝中诸臣也都想了一些办法,可是毕竟这么多年来,大批稍微精悍一些的官军,纷纷折在了刑天军手中,内地几乎已经没有多少可供朝廷调用的兵马了,所以虽然他们想了不少办法,可是面对着凶悍的刑天军,却只能节节败退,眼睁睁的看着湖广全境失陷,却无可奈何。
  到了这会儿崇祯也有点明白过来味道了,他先前对手下大臣确实有点刻薄了一些,要是按照以前的脾气,这一次丁启睿恐怕也早该像熊文灿、杨一鹤、陈奇瑜那样被逮问拉到北京城问罪弃市了,可是这一次崇祯体谅了丁启睿的难处,除了下旨斥责之外并没有下旨将丁启睿免职逮问,只是令其加紧筹练新军,先保住南直隶,然后再谋克复湖广。
  崇祯这么做,可以说是破天荒的对手下大臣宽容了,令丁启睿感恩不尽,更是加紧了在南直隶筹备兵马,准备应付刑天军攻打南直隶。
  而肖天健在拿下武昌府之后,暂缓了继续沿江而下,直逼南京城,也多少给了朝廷一丝喘息的机会,但是谁都知道,眼下刑天军放缓对南直隶用兵,并不是肖天健就满足了眼下的收获,而是他要先消化一下吃到肚子里面的东西,缓缓劲积攒力量,然后再打南直隶。
  而且过了十一月之后,各种消息都表明了刑天军已经是在做准备,对南直隶也是势在必取,一切都说明,这个肖天健,已经打定主意,要将他朱家天下给取而代之了,到了这会儿,在明知已经不能仅仅再依靠内地的官军来抵挡刑天军的扩张,眼看着天下即将倾覆的时候,崇祯是什么也都顾不上了,鞑子那边皇太极也多次表明了想要议和的想法,而崇祯到了这会儿脸也顾不上要了,在建奴的问题上,他已经坚持了很久,虽然去年建奴入寇的时候,他动了想要和建奴议和的念头,可是还是最终没有彻底将这块遮羞布给撕下来,表面上还是维持了朝廷的面子。
  但是现在随着刑天军拿下湖广,进逼江西,进而要取南直隶,随时都要覆灭他大明王朝,已经到了生死攸关的时候,崇祯再也顾不得这么多了,老早就先暗中派出了兵部郎中马绍愉等人,秘密潜出山海关,奔义州而去,开始在义州跟建奴谈起了议和的条件。
  到了十一月的时候,马绍愉带着和建奴皇太极谈妥的条件,返回了京城,而且为了保密,这一次他们前往议和的人员,都没有以书信的方式传递这次议和的消息和内容,全凭他们带着这些东西回到了京师之中。
  崇祯看罢了鞑子提出的条件,看到建奴方面首先提出以平等身份与大明相交,其实这个条件只是面子上的事情,这么多年来,大明都在一直被建奴骑着揍,平等不平等其实到也没什么了!
  接着皇太极提出明清两国以宁远为界,以南属大明的疆土,以北则属清国的疆土,划疆而治,永不相互侵犯,从此不再敌对,这一点上,崇祯大为恼火,如此划分疆界的话,锦州就划给了建奴所有,虽说辽东一带早就被建奴控制了,实质上大明早已失去了那些地方,给他们就给他们拉倒,但是毕竟眼下锦州还在大明控制之下,如此一来,就等于是割地给对方了!当即便表示不同意,要求以锦州以北划界,锦州还是大明的疆土,但是马绍愉却说,这是建奴提出的底线,如果不成,便不能议和!为此马绍愉已经在义州跟建奴方面的派出的范文程交涉了好多天,对方死不松口,就是看出了大明眼下急于和他们议和,要趁机占点便宜。
  崇祯本来想立即断然拒绝掉建奴的这种要求,但是这个时候南方又传来消息,说刑天军要在武昌府开科取士,这还如何了得?开科取士?这不是摆明了他们要建立政权了吗?这是要和朝廷争夺士子集团,如此下去的话,离这肖天健开国登基也就没多长时间了!
  崇祯惊慌之下,当即便答应了建奴提出的这个要求,勒索也罢,敲诈也罢,整个大明天下跟一个小小的锦州相比,他还是分得清孰重孰轻的,如果以锦州换取他能挽回颓势,重新克制住这个肖刑天,并且夺回那些失地的话,也算是非常值得的一个买卖,所以他咬着牙认了!
  再者建奴要求在宁远建立互市,两国通过互市互通有无,大明不得禁止商贾和他们通商,输出他们需要的茶叶、粮食等物,而他们也可以通过互市,向大明输入皮毛、鹿茸、人参等物。
  这一点崇祯没有反对,做生意就做生意吧!总比他们南下破关来抢要强!
  最后一条就是建奴要求今后每年,建奴方面向大明馈赠人参千斤、貂皮千张,而大明则回馈他们黄金万两,白银一百万两!
  崇祯险些没有一屁股坐到地上,这建奴还真是狮子大张口呀!一张嘴就是一万两黄金,一百万两白银,大明虽说以前财政年入可以达到一两千万两银子,可是现如今河南、山西、湖广都没了,陕西那边闯贼还盘踞着汉中,威胁着西安府和四川,仅剩下南直隶、山东和部分京辅之地浙江两广,他现在还要掉头去对付刑天军,调动兵马还需要钱,哪儿去弄这么多银子呀!
  崇祯几乎快要哭了,不过哭归哭,难归难,这条件他也必须答应才行,要不然的话大明就彻底完蛋了,先忍了再说,以后等灭了刑天军之后,腾出手再翻脸不认账,掉头再去对付建奴也罢,现如今最关键的还是先要对付刑天军最重要。
  总之条件很苛刻,但是最终崇祯还是捏着鼻子认了,现在为了赶快抽出北方的兵马赶紧南下对付刑天军,什么他都可以不顾了。
  于是他立即召见陈新甲,令陈新甲主持,和建奴赶紧达成和议,另外立即筹措银两,一部分先给建奴一些,拖欠他们一点,另外筹措来的银两要分出一部分充当军饷,立即调取辽东总兵吴三桂和宣府总兵王朴、山海关总兵马科等将,令其率部速速南下,前往顺德府,暂归孙传庭统驭,同时令洪承畴退出锦州,撤往宁远,坐镇宁远和山海关,防备建奴背信弃义再攻大明。
  同时再授孙传庭尚方宝剑,督师猛击刑天军,先杀入河南,取刑天军腹地,阻止刑天军攻打南直隶,在河南和刑天军决一死战,争取一举将刑天军给彻底干掉。
  于是陈新甲虽然不情不愿,但是也没敢坚持说不行,毕竟他也看到大明已经到了灭亡的边缘,现如今皇上为了保住江山,答应这样屈辱的条件,和建奴议和,也可以说是事出无奈之举,所以便再派马绍愉请旨北上,去和建奴达成和议,同时崇祯想尽了办法,筹措了一批银两,调山海关总兵吴三桂等人,马上便日夜兼程南下顺德府,归入孙传庭麾下,对付刑天军。
  所有这一切动作都少有的快,当风声走露的时候,京城之中是一片哗然,大批民众甚至当官的都破口大骂,要求废止这次的议和,总之所有人都认为,不能也不应该跟建奴议和,要不然的话,这么多年来,朝廷投入到辽东的巨资还有几百万辽东死难的将士百姓们就都白费了,而且辽东就这么割让给建奴,是不可以接受的。
  但是虽说消息走露之后,朝野是一片骂声,可是毕竟崇祯还是签署了这份和议文书,基本上是木已成舟了,不管官民愿意不愿意,都可以说是已经无法挽回了。
  而马绍愉在义州和建奴签订了和议之后,告知建奴方面,说现在大明一下还拿不出那么多金银给他们,要缓上一年时间,对此奴酋皇太极,也立即便答应了下来,毕竟年初多尔衮领兵退还关外的时候,掳回了大批的金银财物,还掳回了二十几万奴隶以及近十万头各种牲畜,够他们折腾一阵子了。
  而且皇太极是个极为聪明的人,通过多尔衮等人回来之后陈述的在关内遭遇刑天军的事情,皇太极也了解到了关内出现了这么一支可以和他们建奴军正面相抗的力量。
  其实皇太极并不是一点也不清楚大明内地现在的情况,毕竟有大批晋商充当着他们的密探,不断的将大明的情报输送到关外,从一开始其实皇太极便注意到了刑天军这么一股力量,但是毕竟刑天军和他们之间隔着一个大明,两方以前没有发生过什么交集,所以他倒是没有太重视刑天军。
  可是在这次多尔衮他们入寇返回关外之后,皇太极方知刑天军其实已经壮大成为了一支他不得不重视的力量,以多尔衮和此次陪同他一起南下的那些大将们的本事,他是非常清楚时下他的建奴军是何等厉害的,可是在一多打少的情况下,居然不但没有能击败这支刑天军,反倒是在京辅一带连连在这刑天军手下吃瘪,已经到手的大批奴隶还有牲口、钱财、粮食等物,居然被刑天军给抢去了,这就不得不让他重新审视这支刑天军了。
  (我个人估计肯定会有弟兄跳出来对崇祯喊冤,这个我觉得没必要争论,大家不妨在百度上搜一下相关的事情,崇祯不是没想过和建奴议和,而是始终没有成功罢了!)
  第一百四十六章 都是被逼的
  不是他皇太极没有南下入主中原的想法,毕竟他清国刚刚建立,关外不过只有二十多万的女真族人,即便是加上那些投降他们的汉人、朝鲜人、蒙古人,也不过一二百万人,而大明则有千千万人,想想就觉得有点吓人,所以在某种程度上,他还是有点不敢想入主中原的事情。
  但是这并不代表他一点都没有想法,毕竟他们先祖女真人曾经建立过大金国,也曾经一支打到长江,和当时的南宋平分天下,而现如今的大明和当时的北宋相比,也强不到哪儿去,只是似乎这个崇祯的性格稍微要比宋徽宗、宋高宗他们强硬一点罢了,如果干的好的话,过几年他说不定还真的就有机会南下入主中原呢!
  所以现在出了刑天军这么一支对他们建奴极度敌视的势力,显然对他来说,不是什么好消息,这也是他在听闻大明遣使到义州提出和他们议和之后,立即便答应了下来的原因,一是要通过这次议和,获得一个法理上的和大明平起平坐的地位,另外一个趁机敲诈一下大明,把锦州这个大钉子先给拔掉再说,以后说不定很可能他再率部南下叩关而入的时候,少了锦州这个钉子,就少了许多后顾之忧了,再者趁机签下和议,逼着大明以后年年效仿当年北宋对辽国、南宋对大金那样,朝他关外输送岁币,这样一来不用他们再辛苦冒险叩关南下,便可以轻松的获取到大批的银钱,这以后他们在关外的日子也就好过多了。
  再有一点,也更说明了皇太极的阴险,在对待汉人方面,不管是大明的官军,还是那支刑天军,显然都是他的敌人,现如今刑天军的这个肖刑天,要和大明争夺天下,大明朝廷里面坐着的哪位,肯定是不答应的,也绝不会将他的天下拱手相送给那肖刑天的,而大明显然现在是处于绝对的劣势,被这肖刑天逼得已经是没有了退路了,唯有调用陈驻在松锦和山海关以及宣大等地的边军入关去对付这支刑天军,这才急拉拉的遣使来找他议和。
  对于这个刑天军,现在皇太极已经是引起了高度的警觉,在他看来,这个肖刑天同样也是极度敌视他们建奴的一个人,而且此人善于练兵,手下掌控着一支可以直面和他们建奴军相对抗的兵马,甚至这支人马在野战之中,也照样能打败他们建奴军,如此一来,肖刑天变成为了一个对他们建奴非常具有威胁的人物。
  如果他这个时候坐视大明就这么被肖刑天掀翻的话,那么有朝一日这个肖刑天问鼎天下之后,肯定会替而代之,继续和他们建奴为敌,那样的话等到了那个时候,他们建奴恐怕日子就要不好过了!现在刑天军仅仅拥有河南和少部分晋南这样的地盘,便能编练出数万精锐的兵马,并在京辅可以和他们正面相抗,那么以后等这肖刑天取得了中原天下,到时候还不知道能练出多少能打的兵马呢?那样的话他大清国仅以关外这么一块地方,和不到几百万治下的人数,去和肖刑天再为敌,一个搞不好就可能会沦入到万劫不复的境地之中,这刚刚建立的大清国,说不定在他手中,就直接终结了。
  所以这会儿大明找他议和,可以说是正中他的下怀,大明既然要抽调北兵南下去对付这肖刑天的刑天军,那么对他来说可是一个非常划算的买卖,他们都是汉人,汉人打汉人,汉人杀汉人,杀的越多越好,不管谁最终打赢了谁,剩下的这个胜方,都恐怕会损失很大,到时候他完全可以趁机挥师南下,再对这个胜利者施以重击,说不定一下就能攻取中原了!说不定最终还能一统天下呢!
  可以说这才是皇太极这一次这么大方,一口便答应下来,大明可以暂缓一下,给他们输送的岁币,他要的就是大明皇帝赶紧抽调走这些关外的明军,去对付那刑天军去,到时候他一旦看准时机挥师南下的时候,大明留守关外的这些官军兵力便不足以挡住他了,他完全可以以轻松将整个边关都拿下来,趁势挥师南下去经略天下了!
  同时皇太极也从入关回来的鞑子诸将那里,得知了刑天军的战法,当听闻刑天军居然使用大批历来被他们瞧不上眼的“鸟铳”,将他麾下的建奴军打得无力还手,颇为震惊,于是立即便对那些和刑天军交过手的将领们详细的了解了一番,多少弄清楚了一些刑天军的作战方式,一边是感到惊讶,一边令诸臣集思广益赶紧想办法予以克制。
  于是建奴的这些奴酋们便都琢磨了起来,后来范文程以及多尔衮等人都提出,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刑天军不是以火器犀利厉害吗?那么他们也不是没有鸟铳,要知道这些年来,他们在和大明边军交手之中,虏获了相当多的大明的火器,同时也俘虏了不少大明的官兵,当然也又不少以孔有德、耿仲明之类的明军将领为代表的汉奸投降建奴,使之建奴军中并不缺乏像鸟铳这样的东西。
  孔有德和耿仲明等明将降奴之后,不但带来了不少麾下汉兵,同时最重要的还从登州掳了不少的善于铸炮的工匠逃到了辽东,使得本来处于半原始人生产水平的鞑子拥有了先进的铸炮以及冶炼的能力,并且从此开始自行铸造红夷大炮,鞑子在这一点上,倒是极为重视,到了明末的时候,建奴军的火药质量和数量都已经可以正面和明军相对抗,甚至于还压制了明军的火炮,特别是所铸出来的重型红夷大炮,在屡屡攻城战之中,发挥出了极大的作用,往往可以集中炮火,将明军镇守的城池的城墙轰塌,进而攻下城池。
  但是建奴以前对于鸟铳等单兵用的火器并不感冒,因为在屡屡和明军交手之中,明军的火器并没有发挥出太大的战斗力,而且表现的性能低下,从萨尔浒之战中开始,明军火器装备数量就很多,可是却还是屡屡被鞑子军击败,所以在鞑子的眼中,这些明军的火器也只有那些红夷大炮厉害,其余的基本上都是鸡肋,所以满人八旗之中,极少会装备单兵使用的火器,他们相对来说,还是更崇尚刀枪剑戟这样的冷兵器,和强弓硬弩以及骑兵的建设。
  所以长期以来,像投降他们的汉兵并不受到太多的重视,更多的时候皆是驱赶他们充当炮灰使用,可是这一次当遇上了刑天军之后,鞑子们才突然间发现,其实这些以前在他们眼中不值一钱的火铳,一旦以刑天军的方式应用的时候,还是相当可怕的,而他们大批骁勇无匹的勇士们,没有死在对方的刀下,却大批的被这么毫无意义的被对方火铳远远的便打死在战场上,这种死法实在是无法让他们接受,甚至是感到屈辱,也让他们感到刑天军都是胆小鬼,打死他们这么多勇士,使用的确实卑鄙的手段。
  但是他们又不得不承认,刑天军的这种战法,确实对付他们很有效,强弓硬弩在刑天军大量使用的鸟铳面前,已经失去了原来的威力,远距离作战他们不占便宜,冲上去玩儿搏命拼杀,则更是悲催,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勇士们被一批批的如同屠杀一般的打死,所以他们就必须要找到克制刑天军这种战法的方法。
  想来想去,多尔衮他们还是想到了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也使用他们类似的战法,让那些投降他们的明军,同样也使用和刑天军“相同”的鸟铳,和他们正面交手,反正这些汉兵们死了也不心疼,有朝一日他们一旦再遇上刑天军的时候,就让汉兵们跟刑天军死磕,然后他们满洲八旗兵则再去对付那些刑天军,这样就会有把握将刑天军击败了。
  于是在多尔衮率部返回关外之后,孔有德和耿仲明这批大明降将们,突然间开始受到了重视,大批俘获的明军,以及投降他们的明军兵将们被从包衣奴之中选出,另外还从满洲八旗下面的汉人之中,二十人抽一丁,划归到了孔有德以及耿仲明他们的汉军旗下当兵,大大的扩充了孔有德和耿仲明他们的汉军兵力。
  同时他们翻箱倒柜的将这些年来缴获自明军手中的那些鸟铳、老式火铳、三眼铳,甚至于比较罕见的迅雷铳、五雷神机等火器都翻检了出来,并且加大火药产量,装备到了汉军之中,同时找一些和刑天军交过手的人,将刑天军的战法告知孔有德和耿仲明他们这些降清汉将,于是孔有德和耿仲明这些自诩为火器专家的汉奸们,便马上照猫画虎的开始搞出一套有点像刑天军的战法,开始对手下这些汉军们进行起了操练,一起有朝一日,他们去对付那支这次让多尔衮等清军吃了闷亏的刑天军。
  当然皇太极这一次这么爽快的答应和大明议和,另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这个原因还是和刑天军分不开关系。
  (今日鸣谢辣死神、feng41501二位弟兄的打赏!)
  第一百四十七章 天下哗然
  上次多尔衮和岳托领兵叩关而入到大明京辅以及山东等地大掠的时候,蒙古八旗那边也派出了不少兵马跟随入关,本来这些蒙古人跟着建奴干,一是因为他们不团结,被建奴打怕了,不得不被驱使着跟着南下,充当炮灰使用,另外就是他们也需要从大明掠夺人口奴隶以及金银等物资,来满足他们的需要,说白了,就是他们这帮小弟就是跟着老大去抢劫,趁机也发一笔横财。
  可是没成想在入关之后,他们在京辅一带,遭遇到了刑天军猛烈的打击,每战之下,多尔衮他们这些清军诸将们便都拿他们蒙古兵当跑回,结果使得蒙古兵这一次入关在对上刑天军的时候损失惨重。
  本来蒙古八旗兵就不多,满洲鞑子八旗兵力远超过他们蒙古八旗,而且这么过度消耗蒙古兵的办法,令蒙古八旗的旗主们非常不爽,以前是敢怒不敢言,可是这一次入关却发现汉人之中官军虽然不咋样,但是却出现了一支可以和鞑子军正面相抗的刑天军,而且这支刑天军还能在野战之中,屡败建奴军,于是乎他们便心思活动了起来。
  蒙古人到了这个时代之后,早已不似当年那样强悍了,他们势力很分散,各自为政不说,还相互之间为了争夺草原的控制权,相互之间大打出手,以至于在人口远超过女真人的事实面前,却只能选择依附建奴鞑子,他们可以说是一帮纯粹的小人,谁厉害就帮谁,干的是除弱扶强的买卖。
  以前他们看出建奴比明军厉害,于是便帮着建奴对付大明,现如今他们突然发现还有人比建奴军厉害,于是依照他们的习惯,便开始变得对建奴不太那么听话了,这次出关回去之后,他们便开始想方设法的打听有关刑天军的事情,从搜集回去的消息中,突然间发现,刑天军现在已经成为了一个庞然大物了,绝不是仅仅有那么一两万人马,而是已经具备了全面和大明相对抗,甚至是有可能取而代之。
  特别是这半年多来,这些蒙古人发现,刑天军势不可当的一举攻占了大半个山西,同时还在边关一带拥有很大的实力,而且南下湖广一带“大掠”,可是大明却在刑天军面前,屡战屡败,就连大明阁老杨嗣昌,都死在了入寇湖广的刑天军手中,巡抚之类的官员更是被刑天军干掉了好几个,大明丝毫拿他们没有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