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八千人又走了一天多,终于来到了宁远。宁远城已经有些破败了,袁崇焕命人开始筑城。赵率教惊讶地问道:”我们不是要去十三山吗?为什么要在这里筑城呢?“
袁崇焕笑道:”尔等可知兵法,十三山离此地一百余里,若我们前去十三山,建奴占据此地,我等后路不是全断了吗?这八千人到时可就是死无葬身之地了。“
赵率教反驳道:”我们到十三山,打败建奴后即可掩护义民退到海边,建奴既败,又何力可取宁远?建奴若胜,难道我们还能回来吗?“
袁崇焕怒道:”兵书有云,未虑胜,先虑败,若我军败,则有宁远可以支撑。尔等休要咶噪,按我的意思做就行了。“
他是主帅,又是文臣,赵率教不敢再和他争辩,李承先则根本不管这些事,袁佥事说是什么就是什么,而鲁之甲早就被吓住了,也是不吱声。
宁远城小,而且被破坏得不是很厉害,所以只用了五天时间,就基本上将城墙修复得差不多了。赵率教急得象热锅上的蚂蚁,每天看三四次建筑进度,却无法可施。筑好城后,袁崇焕召集三将,开始分配任务:”赵希龙你和李游击带兵四千,前去十三山,本官和鲁游击在宁远等两位凯旋归来。“
赵率教还没有开口,李承先忍不住了:”佥事,我们有八千人,为何只派四千兵去十三山呢?宁远守城,一千兵足矣,请佥事深思。“
袁崇焕道:”本官为尔等守住后路,尔等才能毫无顾忌地前住十三山,兵少如何守得住宁远,尔等将本官安危置于何地?“
鲁之甲道:”佥事,末将愿前住十三山。“他事后已经反应过来上当了,但形势比人强,他一小小游击,无论如何是没办法反抗身为佥事的文官袁崇焕的,现在他只想离他远一点,免得到时又上了他的什么当。
袁崇焕瞪了他一眼,见他心虚地低下头才说道:”如何调兵遣将是本官职责,如何作战才是尔等职责,鲁游击不要搞错了。“
于是这场争论以袁佥事大胜而告终。赵率教和李承先带着四千人出了宁远城向十三山而去。
十三山在锦县东七十五里处,高大约两百丈,方圆大约二十多里,共有山峰十三座。这时围攻十三山的是李永芳带领的汉军,还有少量的后金督战队。
李永芳从四月开始围攻,三个月了,还没有攻下,而且还有大量的汉人从十三山逃到觉华岛等地去了。努尔哈赤已经派人骂过他一次了,可他也是没有办法呀,汉军战斗力差,而十三山有地利,他们的首领杨三武功好,为人义气,还懂些兵法,在汉民中威信极高。仅凭汉军的人数,又没办法将山团团围死,总会留有缺口,这样下去,一年也打不下来呀。
努尔哈赤显然不可能给他一年时间来打下十三山,李永芳绞尽脑汁,却没能攻下,只好用他最擅长的方法——策反。他派了部下混入十三山内部,结交十三山中有意投效后金的汉民,准备找机会作掉杨三,然后将十三山汉民一网打尽,他十天前派人进山,而这时,赵率教已经率军到了十三山附近。
十三山上,杨三正在召集几个头目开会。虽然李永芳攻不下十三山,但十三山的日子也不好过,没有足够的兵器,食物也支持不了多长时间,唯一的凭借就是地利,杨三先说道:“这样下去,我们要改变策略才行,各位兄弟有什么好的建议,都来说一说吧。”
“不管怎么样,我都是不会投降建奴的,我准备晚上下山,跑到海边找条路,游泳也要游回关内。”这是杨三的结义兄弟刘一刀。
“一个人走不行,要走就要一起走,丢掉这里的兄弟姐妹们,于心何忍。”这是杨三的另一个结义兄弟张召云。
“建奴势大,我们现在粮食又不足,如果不行,不如我们先假装投降,然后再找机会逃出去吧。”这也是杨三的结义兄弟毕麻子。
“我哥说得对,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不如先假投降,以后再说吧。”这是毕麻子的兄弟毕三。
……
这时大家都把眼光投向杨三身旁的刘伯泽,他是个秀才,足智多谋,在十三山抗争的关键时刻毁家筹得大量米盐前来支援,深得杨三信任,隐隐是山中的二当家,他咳嗽了一声,缓缓说道:“投降是不行的,不管是真投降还是假投降。人呀,是不能退的,退了一步就会想退第二步,退呀退呀就慢慢习惯后退了,建奴也是人,我们这么多人,最多一起死在这里,杀一个够本,杀两个赚一个,想让我们汉儿剃发易装,做梦!”
众人都赞道:“刘大哥说得太好了,头可以断,发不能剃,死了还要去见祖宗呢。”
毕麻子也说道:“刘大哥一句话点醒了我,我一定要和建奴死拼到底。宁死不剃发。”
众人都叫着“宁死不剃发”,杨三微笑着道:“大家伙儿都这么想就好了,至于粮食的事,我们还能支撑一段时间,我已经让李正去找王经略,算时间应该早就到了,很快就会有官兵来救我们的,大家再坚持一下就行了。先把自己的地段守好,不要让建奴有机可乘。”
毕麻子回到自己的防区大剑峰,脸色阴沉沉的。毕三跟在后面进了房间,说是房间,其实不过是个草棚子。房间里有人,一个二十多岁的文士站起来,对着毕麻子行了一礼道:“不知毕游击这次可有收获?”
毕麻子草草地回了个礼道:“李先生,杨三和刘伯泽都是死脑筋,想要和大金兵拼命呢,刚才我提议降了大金,差点露了馅。”
文士笑了笑道:“我早对毕游击说过,他们是不会降的,为今之计,只有先下手为强,做了杨三几个领头的,到时大家都听毕游击的,事情可就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