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承宗第二天就动身前往福建,福建巡抚南居益带着大量的官员在巡抚衙门前迎接,在例行的问候后,南居益将孙承宗请进了衙门。
分宾主坐下后,南居益开口道:”去年我已经派了千总陈士瑛前住巴达维亚,晓谕荷兰人,要他们停止对沿海的侵扰,应该快要回来了。“
孙承宗问道:”如果我们现在进攻澎湖,可有胜算?“
下首的福建总兵俞咨皋起身回道:”阁老,前日都是红毛来犯,我等以逸待劳,所以取得胜绩,如果主动进攻澎湖,只怕难以取胜。“
孙承宗沉下脸来道:”俞总兵,本官接到的消息是贼只一千人,这样都不能胜吗?“
俞咨皋大冷天的汗都出来了:”回阁老,我福建水军已经有十三年没有造过一艘新船,原来的船也一直没有修缮过,水军士兵操练少,所以……“
孙承宗打断他的话道:”为什么没有造过新船?“
俞咨皋看了看南居益求援,南居益叹了口气道:”我福建多山,收益本就少,而朝廷所拔银两连水军饷银都供应不了,实在不能怪俞总兵。“
孙承宗点了点头:”原来如此,皇上说大明皇家银行在福建开设分行,并且拔给福建水军共三十万块钱,先满足饷银,总不能要兵士饿着肚子去打仗。然后修缮船只武器,等陈千总回来后,我们再决定行止。“
孙承宗第二天就亲自前去巡视水营,确实如俞咨皋所说,水军的船都是旧船,不管是船上的器械还是甲板,都是破破烂烂,船上连火炮都没有。
孙承宗问道:“荷兰人的船不是都有火炮吗?你们没有火炮怎么和他们拼。”
俞咨皋眼泪都要掉下来了:“我们用小船纵火,然后用水底龙王炮埋于敌船必经之路上,这样才沉了敌人一艘船。”
孙承宗安慰道:“皇上已经命人将火炮装在大船上,在天津卫实验好以后,就会运来福建,皇上说,应该比荷兰人的火炮大一些,在对射时会占优势。”
俞咨皋大喜,上次与荷兰人交手,如果不是凭借熟悉地形,然后手下用纵火船引诱敌船改航到水底龙王炮埋藏之处,只怕早就被荷兰人的火炮将所有船击沉了。自己有了火炮,那就不怕了。
孙承宗对士兵倒是很满意,士兵们精神状态很不错,虽然衣服破烂,但兵刃保护得很好,并没有出现生锈的情况,至于火铳则数量较少,也全是旧式的火绳枪,朱由校让他来的时候带了一千枝无刺刀的燧发火铳,一千柄带护手的钢刀,应该可以装备这支水军了。
视察过后,孙承宗对俞咨皋道:“火炮运来应该还有些时日,但本钦差带来了一千新式火铳和钢刀,俞总兵先选取作战勇猛的士兵先训练一下新式火铳,到时应该可以增强战力。”
俞咨皋道:“陈千总手下是水军中的精锐,可以将新武器发给他们先用。”
几天后,陈士瑛回来了。他向钦差大人等人汇报了整个过程:“属下于去年受巡抚大人派遣前往巴达维亚,坐的是洋商黄合兴的船,我们来到三角屿,遇到了四支夷船,他们说他们的王已经往阿南国去了,所以属下去宣谕没有得到回音。荷兰人要发五支夷船直抵澎湖,以求通市,黄合兴阻止了他们。然后和他们一起来到大泥,我们去谒见大泥王,大泥王说,要从各地发船前住澎湖,若不允市,则必动干戈。”
(阿南国即是荷兰国,大泥是现在泰国北大年,所谓的大泥王是指荷兰驻当地的官员。)
孙承宗道:“圣上有旨,可以同意荷兰人的通商要求,所以陈千总派人去澎湖,要他们先让能说得上话的人来此地,我们商谈通商事宜。”
南居益和俞咨皋都很奇怪,南居益问道:“真的要和他们通商吗?我还以为是要和他们打呢。”
孙承宗笑道:“先要谈得拢才行,谈不拢还是要打的,所以做好两手准备,皇上说,不打一下,只怕他们不会同意我们的条件。”
于是陈士瑛派人去澎湖宣谕,而这时天津卫发来的四艘宝船终于来到了厦门。宝船就是大型的福船,是一种尖底船,底尖上挑,首昂尾翘,树2桅,舱3层,船面设楼高如城,旁有护板。
船首有两座二十四斤炮,船舷每边是十座十五斤炮,每船有火铳发射位共一百个,弓箭位四十个,冷兵器位若干。每船可载船员五百人,吃水可达十三尺(四米多)。
这四艘宝船是朱由校登基后命令修建的,一共修了八艘,现在拿了一半来到福建,可见朱由校对澎湖和台湾的重视。
送宝船来的是近卫军水军副统领郑咤,他带了四百水兵,专门负责操纵福船。到厦门后,船就要交给福建水军了,他们将乘两艘沙船回去。
而俞咨皋不想他们回去,因为福建水军已经有一百多年没有用过福船了,他去找孙承宗,要求将郑咤等人留下操纵福船。
孙承宗道:“他们以前也没用过福船,不是也一样把船开到了厦门吗?”
俞咨皋道:“他们只是航行,并没有作战,而我们要和荷兰人作战,我们福建水军根本连开船都做不到呀,他们至少有这一路的经验呀。”
孙承宗沉吟半晌道:“那好,但是你要让人跟着学习操船。他们现在属于近卫军,我是兵部尚书也没资格调动他们的。先让他们协助你们训练,我会上折子和皇上说明的。”
郑咤听说可以留在福建时其实是很高兴的,因为现在辽南基本上是与建奴对峙,并没有大的战事,而且近卫军在辽南只是运送士兵和军器,他都有些无聊了,现在能参加战斗,他正是求之不得。
于是陈士瑛带着手下跟着郑咤进行宝船的操作训练,而对于郑咤来说,正好近卫军水军以后也要加入宝船,先练好到时上手也会容易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