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PO文学 > 穿越重生 > 我成了仁宗之子 > 第511章 监察
  可能有人会觉得官家做事有点东一榔头西一棒槌,一阵一阵的。
  殊不知,赵曦对于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说法是深得其精髓。
  或者可以说是懂得如何转移人的注意力,懂得如何让矛盾转移。
  就跟他借用王安石的青苗法和市易法,来推动银行和市场监管以及官办产业一样。
  名头可以让任何人戴着,只要结果最终是自己心中所想,过程无所谓。但大家针对的点,赵曦从不让集中到自己身上。
  一旦有冲着自己的弹劾,赵曦一次次的挖坑,一次次的打脸……当然这都是赵曦故意的,他想在朝臣中达成一个官家不能弹劾的认识。
  赵曦并不是不让朝臣检点自己的得失,而是讨厌所谓的风闻奏事,不经过调查就可以随便指责的做法。
  市易寺,这是相公们拟定的监管市易衙门的名称。还没有三司制置司好听……无所谓了。
  但是对于何人来任市易寺的正卿……好吧,这名字又是循旧例了,就跟大理寺、司农寺一样,这名字基本上确定了市易寺衙门的官阶。
  “着吕惠卿担任第一任市易司正卿吧,官阶不够可权知。按一正两副的编制设置,副手诸公推荐,以老成持重为善。”
  赵曦并不是单纯安慰王安石受伤的心灵,主要是因为薛向在讲武堂培训得出的考评结果定的。
  薛向认为,吕惠卿参训,并非单纯是学员的身份,甚至对薛向与官家拟定的讲义都有促进。
  吕惠卿不善财货之道,但他能很轻易的道明易货过程中的诸多猫腻,并且对万物定价一事颇为精通。
  另外就是薛向不落文字对吕惠卿的评价:奸诈、阴险、善于玩弄人心……这正是一个新组建部门首任长官的必备品质。
  加上这一段时间,王安石,老王同志因为青苗法和市易法张冠李戴的施行,让老王同志很不爽吧?或许他那个小心眼的儿子撺掇的可能更大一点。
  都是革新,名声还是你老王背着,就别端着了。给你一个市易寺正卿的位置,继续好好的帮我冲锋才对。
  赵曦绝不信王安石那帮马仔没有研判过市易寺,否则吕惠卿没那么大能耐。
  或许对于市易吕嘉问确实费了心,相对于阴险奸诈和背祖忘典,赵曦倾向于用阴险狡诈。
  再说了,启用吕惠卿,在出身这点没有任何质疑。对于市易寺衙门,吕嘉问个人资历上,就差了很多。
  或许他要还是吕家的儿孙,或许还这能成,毕竟赵曦会卖吕家兄弟几人面子…~可惜!为了吕家兄弟的面子,他吕嘉问就是大才,赵曦也必定要将其压死,王安石硬推也不行。
  国营寺……好吧,又是一个有点别扭的叫法。赵曦也明白,这是相公们为确定这两个衙门品级才这样做的。
  不管是群牧寺还是司农寺,就包括大理寺,在国朝,始终跟工部、吏部、礼部、兵部等不等同。
  这也是官制改革造成的。
  在相公们的心思里,入内阁,必定应该具备各部尚书和国朝各大军州和府道经略的经历。新组建的这两个部门,给一个执政资格,应该算是相对折中的做法。
  赵曦也是这样认为的。
  薛向本来就有三司使副使的职衔,还兼任着皇家银行总理一职,本官也够格。
  “国营寺统管国朝官办产业,将皇家银行纳入其官家也是应有之义。”
  “市易寺和国营寺,一个具有庞大的产业主导权,是为财;一个享有监管一切易货职权,是为权。所以,在对两个衙门的监管上,还需要妥善处理。”
  “先令其运行一段时间吧,待以后,借鉴两个衙门垂直管理的运行模式,朝廷可以设置垂直管理的监察衙门。”
  “目前国朝的御史台功能,重风闻,轻证据,重弹劾,轻调查,重朝官,轻地方。可以以御史台为基本,尝试设置一套自上而下垂直管理的监察纠察衙门。”
  “职能包括纠察国朝所有官员,调查官吏贪渎,监督朝廷所有衙门履职和工作作风情况,并拿定一般性处理意见。”
  这是赵曦早就酝酿想组建的衙门,甚至比市易监管和官办产业还重要。
  “监察衙门的组建,配合着官制改革进行,最好在官制改革形成之前,此衙门也要运行起来。监察衙门的主官,必定为内阁成员,而监察衙门在执政级的指标分配上,要高于其他部门。”
  “并且,所有的议事,包括各州府郡县议事施政,都必须有监察衙门的人员参与。监察衙门要独立于朝廷官僚体制之外,直接向君王负责。”
  “监察衙门不仅要分布于国朝的州府郡县,更是要深入到军伍的每一厢每一都。当然,军伍方面的监察官,从军伍中遴选,执行军法。”
  “在监察衙门成立并运行的同时,撤销军伍中内监监军。所有监军统归皇城司统领,另行安排职能。”
  “监察衙门的各州府郡县主官的选任,从吏部剥离出来,将统归到内阁负责。”
  “同时,朝廷将撤销御史台谏的机构设置,御史台谏的官员,可转任监察官,也可留用一部分,举报朝廷官方的报纸,继续发挥风闻奏事职能。”
  又是一项革新,虽然又是框架性质的,但官家这样说,相公们听着却难以平静。
  越听越能感觉到监察机构革新后的作用。
  或者说在大家心里掀起滔天巨浪也无不可。
  这次不同于以往,官家会让朝廷先拿意见,这次又雷同与以往,官家又在新创。
  “我只是大概的想了想,就想了这么多,具体如何让这项革新丰满起来,还需要诸公辛苦。这是一次涉及到朝廷体制本质的革新,还望诸公慎重待之!”
  “诸位相公都是从地方到京官,从牧民到执宰,经历了国朝各个层级的大才,对于朝廷衙门的了解远甚于我。尽快完善吧!”
  “谨遵旨!”
  除了遵旨还能说什么?这次官家倡议组建的这监察衙门,别说能预想到效果可期,就是没什么效果,也没人会去驳斥这项革新。
  谁开口,就意味着谁惧怕纠察,谁反对,就说明谁存在贪渎。
  面对这样的革新提法,相公们,包括朝臣们,唯有谨遵旨了。
  这将是没有任何异议的一项革新提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