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PO文学 > 穿越重生 > 我成了仁宗之子 > 第857章 还以为什么事呢
  这人吧,不能有其他心思,否则很难做到坦然。
  就比如现在,国朝仅仅是有心谋划北辽,并没有什么实质上的动作,偏偏就对北辽遣使有这么大的反应。
  也是习惯了。除了礼节性的遣使,参加一些婚丧嫁娶的事务,北辽遣使来国朝,所记载的没一件好事。
  赵曦登大统以来,这算是第二次非礼节性遣使。第一次导致了河东之战,国朝收复了云应四州······说起来国朝不应该再这般草木皆兵了,可结果还是如此,还是一副如临大敌的情形。
  倒也有点好处,能在一定程度上迷惑北辽使臣,让他们觉得大宋还是原来的那个大宋,不过是富裕一点。
  好在朝廷不至于慌乱,郑重其事并不是无所适从。朝廷还是针对北辽遣使做好了安排。
  派出了接伴使、确定了馆伴使,通知了边境驻军,也督促探知四皇子队伍的行踪······
  “四皇子的队伍并无异动,只是派出斥候在周边海域探查,没有北上的行为。也就是说,北辽这次或许不是因为四皇子那边的原因。”
  “不好说。前段时间的奏报,不是说偶然与一支海商起了冲突,最后将那支船队歼灭了吗?”
  其实就是做了一次海盗,劫掠了人家,还用好听的辞藻奏报。朝廷对这种事基本上是默认,没鼓动就已经算是仁义了。
  “每年都有海商海船失踪,北辽也不可能就能认定是四皇子他们做的。”
  “会不会是西北?国朝如今在西北跟北辽的上京道接壤,边境线很长,也难免出现纠纷,有些冲突。”
  “查阅一下这些天西北的奏报,看是否有冲突。”
  在西北一带,跟北辽、跟回鹘在边境一直是冲突不断,不过都是小范围的冲突,西北驻军甚至连斩首都懒得跟朝廷报功了。
  “不必查了,从朝廷在工坊城决定所有谋划后,枢密院就已经下令,所有西北驻军不得无理由与外邦冲突。”
  章惇觉得内阁实在没有必要这样郑重其事的议事,不就是个使臣吗?会怎样?能怎样?最严重的无非就是开战而已。
  在章惇看来,不过朝廷是否准备充分,都不存在对辽作战败北的可能。
  至于因为一个来使就这样吗?
  “既然如此,那就跟官家奏报一声吧。”
  王安石也知道自己有点小题大做了。可他自认为谨慎没错,哪怕是虚惊一场,也比措手不及要好得多。
  新内阁上任,还没有跟外邦有过什么重大事项的冲突,这算是第一次,新内阁的第一次,他不想落一个不如前内阁名声。
  他也知道,以国朝现在的实力,不惧北辽,但主动和被动是有区别的。舆论并不是以结果论,即便是单纯的事务,朝堂和市井都能无限放大,并与内阁贤能勾连起来。
  “既然没什么原因,那就等着使臣抵达吧。该怎样就怎样,没多大事。严重些也就是开打,国朝军伍也有几年没大战了······”
  官家怎么会是这样的论调?
  “官家,老臣也以为没什么事,只是朝廷暂时尚未准备就绪,若事发突然,朝廷难免措手不及。”
  王安石难不成还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不应该呀,就他主导的那些变革,完全没有一点追求完美的迹象。
  “王相,不可能所有事都做到尽善尽美,应急才是考验的最佳方式。”
  “新内阁以来,国朝一次外战,便是四皇子出海,以溃败结束。老臣是担心一旦与北辽战事突发,以北辽骑兵的特性,难免在战事前期朝廷出现被动。”
  “国朝经前些年养起来的信心,事实上并不坚定。老臣担心,一次出海溃败,再有一次陆战劣势,会导致多年树立的信心倒塌。”
  “老臣虽不钻军伍,也知道军伍作战,军卒的必胜信念是士气的根源。官家,老臣是担心后果不堪呀!”
  说白了,王安石不想让人觉得他不如富弼,也不想让人觉得这一届内阁不如上一届。这性子,还真是好斗。
  当然,王安石所思虑的,也不是完全没可能。只不过,赵曦认为发生的概率很低。新军严格说是用自己的观点为根骨养成的,军卒的如何,没人比他更了解。
  虽然军卒可能已经换了几批,但是,从老护卫营时赵曦就强调的传承,在老护卫营军卒心里是烙了印的。而现在的中上层将领,几乎全部是老护卫营的那些军卒。
  “王相所虑也非全无道理,朕深以为是。不过,既然朝廷找不到根由,何不待使臣抵达之后,明确目的之后再做计较?”
  “相信以国朝现在轨道网络的规模,调动军伍的速度应该足可以应付意外。”
  不认可王安石的观点,赵曦也没必要争辩。毕竟这是一个忧国忧民的首相,虽然有点瑕疵。赵曦还是劝慰了。
  接伴使一路上旁敲侧击,硬是没打听出北辽遣使的目的······
  “辽国使臣萧易叩见宋国皇帝陛下······”
  接下来就是一堆废话,接见使节的流程本来就是由废话构成的。赵曦也没想着改什么,都这样。
  已经到了勤政殿了,辽使到底想做什么,也该有个结果了。
  “启奏宋国陛下,外使此行乃是受我大辽皇帝陛下所托,问一下宋国:你们宋国商贾不停的蛊惑南京道的丁口南迁到底何意?”
  不知道是整个北辽仍然没认清形势,还是说这位使臣自身的原因,到现在了,说话的方式居然还是这样的口吻。
  “王相,告诉他。”
  “回官家,按照河东停战协议,北辽不得阻拦汉人南迁。”
  王安石这时候放心了,不屑和强硬成了主论调。
  “宋国陛下,外使听闻宋国不允许买卖丁口,不得有奴仆契约,可是如此?为何将我大辽南京道百姓以奴仆买卖?”
  “哦,吕卿,市易是你分管,跟使臣说一声吧。”
  赵曦很想说一句:关你屁事。不过,这样的效果也应该差不多。
  “回官家,国朝针对奴仆买卖还是契约的法令,是针对大宋子民,外邦入我朝后,须有三年之限方可享受大宋子民待遇。”
  接下来的争辩,赵曦没网耳朵里进一句。还以为什么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