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PO文学 > 穿越重生 > 宋朝大官人 > 第一千一百零三章 新科状元
  “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这篇文采斐然,又处处切中时弊,果然是卓尔不群。”赵祯大喜道:“这是谁的文章?”
  “回陛下,此乃山东费县柳永之文章。”
  “柳永?”赵祯的脸色黯淡了不少,其实赵祯心底,对柳永还是不太喜欢,便又道:“知应,再读下一篇。”
  陈初六拿起文章,稍微扫了一眼,便读了起来。读完之后,这篇文章,与之前那篇相比,更为华丽,可谓锦绣文章。但这一篇读下来,实事少水分多。
  读完之后,陈初六道:“此乃山东青州人,张唐卿,以孝行文名,没想到文章也写得这么好。”
  赵祯则是道:“继续读下去,索性将剩下那一篇也读完。”
  陈初六自然是继续读了,这一篇文章,陈初六读来就知道是徐良骏的。比起柳永那篇,可谓不分上下。但和张唐卿的相比,文采也是略逊一筹。
  赵祯十分难以抉择了,敲了得有十分钟桌面,问道:“这三人都有多大年纪了,你们可知道?”
  李迪拱手道:“陛下,张唐卿年二十四,徐良骏年二十八,柳永年已五十了。”
  赵祯这时摇了摇头道:“这张唐卿年纪有些小,难怪文章之中实词少虚浮多,但也难得他肯下功夫。进士杏园初宴,谓之探花宴,差少俊二人为探花使。这张唐卿便未少俊之人,让他当探花,列为第三便可。”
  宋绶闻言,提笔将张唐卿的名字写下。剩下两个人,赵祯又敲了一盏茶功夫的桌面。他这时不好以年纪大为由,拒绝柳永了,毕竟在场这几位,年纪都不小了。
  于是赵祯问道:“这柳永生的何等面貌?几等身材?徐良骏又当如何?那日殿试之时,朕只是远远地看了一眼,并未瞧得仔细。诸位在殿下监考,应当看得清楚。”
  这时在底下站着的几位,面面相觑起来,问面貌身材,这到底是选士呢?还是选秀呢?但赵祯此问,却是有些正经,也在情理之中。
  凡面部刺字、残疾、丑陋之人,不可居于庙堂之上。三鼎甲乃是朝廷的颜面,又如何能在颜值上随随便便呢?
  可问起这个,就是李迪也支支吾吾,有些不好说了。赵祯见此,拿手一指陈初六道:“你们说徐良骏与柳永的面貌,与知应想比,谁好一些?”
  陈初六:“……”
  李迪则是笑道:“若是与陈初六想比,那二人皆弗如也。但二人之中,徐良骏身材挺拔,面貌俊朗,比柳永又稍胜一筹。柳永毕竟是五十岁人了,哪怕潘安宋玉到了五十岁,也会年老色衰吧……”
  其实李迪早就知道赵祯是想找借口不取柳永为状元,相貌什么的,只是借口罢了。何况柳永五十岁的人,哪怕当了状元又如何?只是照顾他省魁的面子,委屈委屈,列为第二吧。
  赵祯听了果然立马敲定了:“状元就是徐良骏了,柳永列为榜眼,张唐卿列为谈话,其余皆有诸位爱卿定夺便是。朕有些乏了,暂歇政务,知应陪朕去御苑之中散散心,如何?”
  李迪等人皆是羡慕的看了陈初六一眼,低着头离开了。赵祯的确是乏了,亲政之后才知道日理万机,真的只是寻常日子而已。一个举动,牵连着万千百姓的性命,有选择困难症的童鞋,应当能体会一点这种痛苦。
  御苑之中,百花争艳,姹紫嫣红。若是在哪个荒郊野外,山岭之中,同样也能看到这番景象,但御苑之中又有不同。这里的花,都是有意摆起来的,虽然别致,但年年月月都是这一个模样,还是有些看厌了的。
  陈初六心中已是开始打腹稿,上次来了,就写了一首菊花诗,估摸着这次来散心,还得些这个花那个花。
  但一路走走停停,赵祯却只是聊了许多闲天,什么你爹娘身体如何,朕许久没去看望了,前些日子高丽国进贡了许多人参,你挑几根最大的回去。春汛又要来了,朕实在是忧虑……
  赵祯忽然停了下来:“知应,过几天八叔就进京了,也就是你岳丈。八叔入京之后,朕的意思,是让他在枢密院坐镇。但历来就没有藩王摄政的时候,你是八叔入京之后,朕给他安排一个什么职位,可以名正言顺,管着枢密院呢?”
  这话放在别人身上,那是送命题,但陈初六略微思考了一下,便回到:“陛下,藩王不可摄政,哪怕让八王爷管枢密院,明面上也不可开此先例。陛下与八王爷亲密无间,八王爷也是一心为陛下之江山,但往后就说不清楚了。”
  “可名不正言不顺,八王爷不任职位,又如何管枢密院?”
  “臣斗胆,说一句犯忌讳的话。”陈初六随意取下一朵花,嗅了嗅花香道:“八王爷重在威望,有八王爷在京,便是谁也不敢作乱。其次,在八王爷手下打过仗流过血卖过命的将士也有很多,八王爷对此知根知底,可以任用。”
  “唔……”赵祯也摘下一朵花,学着陈初六的闻了闻,露出欣然之色,道:“八叔的事情,等他回京之后在做定夺。普天之下,朕信得过的人,除了知应,便是八叔了。若八叔有二心,朕连御林军都不调。”
  一日之后,赵元俨回了京师,当下敕封中书令,名义上为最高的宰相。朝议之上列席,有参政之权,但无具体执掌。同时,枢密院中悄悄提拔了一些人。这些人一看就不同,身上带着血煞之气,颇为凶狠,乃是从塞外尸山血海中爬出来的。
  同时殿试放榜,金殿传胪,临轩唱第,赐官袍,换官服,又是骑马夸街,探花宴,汴京又是热闹了一阵子。
  又诏:“礼部贡院,诸科举人,应七举者,更不限年,并许特奏名。”
  己卯,试诸科。辛巳,试特奏名。已而得进士诸科八百八十三人,特奏名八百五十七人,赐及第、出身。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正奏明进士科,取士三百二十四人,便是:“第一名,徐良骏;第二名,柳永;第三名,张唐卿,随后便有杨察、徐绶、徐翰海、张极……”
  新科进士的风头,在繁华的汴梁城中回响,终也不过是纸醉金迷中的一响罢了。这些回响还未来得及消散,朝堂上的明枪暗箭,则又是飞来飞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