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建强在朱燮元派兵的陪同之下,连夜的进入了洛阳城,在进入了洛阳城以后,他马上下令军队封锁四面城门,然后带领精锐的手下,浩浩荡荡的开进了福王府。
许建强当众的宣布了圣旨,宣布了福王的罪名,在宣布了其罪名以后,马上对整座福王城进行的封锁,扣押了里面所有的人,然后由朱燮元派出其精锐的官兵,进行清点里面的财产。
当朱燮元进入了福王府的账房,打开账本,看见上面惊人的库存数据,可是吓呆了。
他看见这些数据,已经吓呆了,当他走进了福王府的内库,看见里面堆积如山的金银财宝,还有粮仓里面堆积如山的粮食,令他惊得不敢说话了。
可以这么说,朱燮元已经活了七十年,但是他从来就没有看见过这么多的金银财宝,这么多的粮食堆在了一起,有了这一些粮食,就是招三十万大军又有何难?就是养几百万的百姓又有何难?
这也都令朱燮元十分的愤怒,十分的痛心,这些藩王已经成为了大明的吸血蚂蟥,已经成为了大明的致命之疾,这么多的财富集中在他们身上,而他们却不能够为大明产生任何的效益。
当年太祖皇帝的想法是很好,就是由这些皇室的子弟分别镇守地方,当大明有事的时候,他们就挺身而出保卫大明。
但是当大明真正有难的时候,又有几个藩王愿意捐钱捐粮,犒赏大军的,让他们捐钱捐粮都不肯,更不用说让他们带兵打仗,冲锋陷阵了。
当然大明目前的政治气候,也都不允许这些藩王们带兵打仗,冲锋陷阵,他们要做的只有一个这就是安享荣华富贵,专心的生孩子。
朱燮元也在感叹,一个福王府就收获了这么多惊人的财宝,华夏军他们可是把山东的德王、鲁王、襄王、蜀王等更老牌的藩王府给抄了,他们获得的财产应该更加的多,更加的惊人吧?
当他在福王府数着钱粮的时候,也都收到了令他十分痛心和十分悲愤的消息,这就是他听到了成都被攻陷的消息,成都被攻陷,蜀王全家被处川,大明四川宣承布政使司完了。
四川被华夏帝国攻占,意味着大明最后一个粮食赋税重地丢失了,同时也都意味着华夏军拥有一个富粮食赋税重地,还因为查抄了蜀王府,获得了极其惊人的财富。
朱燮元敢肯定一点,蜀王府的钱财和粮食比起福王,只多不少,自己得到的这些钱粮,都已经是兴奋若狂了,豪言养半个河南都不难,华夏金得到更多,不知道他们会怎么样?估计又可以令他们养出几十万军队了吧?
这很讽刺,当初设立大明的封藩之制,其实最后都成为了大明的灭亡因素之一。
许建强看见福王府里面,有这么多的财宝,这么多的钱粮,足够大军所需,这就令他放心了。
许建强不像别的太监,别的太监老二都被切了,就不能玩女人,就觉得人生已经没有任何的意义了,所以除了捞钱,还是捞钱,没有什么比捞钱更令他觉得愉快了。
但是许建强不同,他重权利,视钱财如粪土,在许建强眼里,只要令刘远桥不愉快,只要是做伤害华夏帝国的事情,就可以令他获得快感,就可以令他很爽,甚至令他觉得,在干这些事的时候,比起以前与女人颠鸾倒凤,云雨巫山之时更爽。
而且许建强也可以肯定一点,如果把这些钱粮交给大明其他的官员,多半就会被他们给吞了,就会被他们漂没了,他们会用铁一样的事实证明,福王没有,钱没有粮饷。
最终这里这么多的财宝和粮食,都会落入这些贪官的手上,让他们拿去购买田宅美女,纵情享乐,最后便宜了谁,就不好说了。
但如果把这些钱粮交给了朱燮元,他就是十分放心,他知道朱燮元会十分妥善的使用这一笔钱粮,把它用在刀刃之上,所以当他历数了福王的罪名,把他们一家贬为郡王,改往另外一个郡王府居住以后,许建强便向朱燮元告辞。
朱燮元以前是看许建强很不顺眼的,这并不是他看许建强不顺眼,而是他看所有的太监都不顺眼,但是当到了今日的时候,朱燮元对许建强是表示以最大的敬意,开口闭口就是许兄,相差三十年,但他们哪是以兄弟相称。
朱燮元以为,就算许建强他抄福王府,是为朱燮元大军筹备粮饷,而这件事的经手人许建强,肯定会分润一笔好处的,按照规矩,他最少得分一半,想到这么多的财产,得分掉了一半,朱燮元是十分的心痛的。
但是朱燮元明白,对方背后站的就是皇帝,代表的就是当今的皇上利益,如果他坚持要拿走一半,朱燮元也都拦不了。
谁知道许建强并没有提出要一半,甚至都不要,最终要了一笔银两,也都是用于赏赐给他手下的,让他的手下有一笔银子,算是来这一趟的程仪。
许建强依旧还是身穿那一套坐蟒袍,然后两袖清风,飘然而去。
这让朱燮元大为感叹,如果每个太监都像许建强这一般,大明就有救了。
朱燮元开始感激许建强,也都开始知道皇帝为什么会破格的重用许建强,会放心的让他做这么多的事情,而且还让他做太子太傅,朱燮元他就在想,就应该让许建强去教太子,让他学习这一样的手段。
大明现在是处于国破家亡之时,兵荒马乱,天下人心惶惶,就连朝廷也都没有一天好日子过,作为如此艰难的时世,作为大明帝国未来的领导人,他要学的不是诗子经集,而是要学生存之道。
当然许建强这么快赶回北京,也是因为皇帝一再的派出的特使,持金牌让他回去。
许建强是崇祯皇帝信任的人,朱燮元也勉强的获得了崇祯皇帝的信任,虽然他们在夷陵之下大败,并且退向了南洋。
但是朱燮元的能力,崇祯皇帝是十分了解和明白的,他一时战败,并不代表一辈子战败,朱燮元是大明少有的,能征善战,而且忠心耿耿的老将了,这样的人不用,还能用谁?
国难思良将,崇祯皇帝也都先后的下达了旨意,起召了大量前朝或者是以前被他贬斥的文武官员,希望这些有才能,有声望的人,重新出山为大明效力。
重新征召的人员之中,崇祯皇帝最希望起召的,就是前兵部尚书孙承宗,孙承宗曾在天启朝、还有本朝都出任兵部尚书,先后做了不少的大事,乃名闻天下之帝师。
但是在崇祯四年,孙承宗巡视松山、锦州等,上书朱由检关内外政事,朱由检全部采纳,又加孙承宗太傅,兼领尚书衔,子孙世袭尚宝司丞,又赏赐蟒服钱币等。
同年七月,因先前高第尽撤宁锦防线,右屯、大凌河等城被毁,孙承宗派人对其进行重新修筑,但不久之后建奴却突然来围攻。孙承宗赶赴锦州,派遣吴襄、宋伟前往救援,而辽东巡抚邱禾嘉多次改变出师的日期,导致吴襄、宋伟在长山被清军大败。
十月,祖大寿投降,大凌河刚被修好就被损毁。朝中大臣于是责怪孙承宗修复旧城导致失败,丧师辱国。孙承宗于是以病请辞,而后孙承宗在高阳城回乡居住。
按道理说像孙承宗这样的老臣,已经两次的执掌大权,也都两次的贬斥,是不会再做任命或者是征召了,但是现在的大明,实在是没有办法,实在是到了穷途末路,山穷水尽之时,所以皇帝才会亲自的写了一封信给孙承宗,言辞恳切,要求他重新出山。
孙承宗可是天启帝师,一代名臣,在朝野的威望极高,如果能让这一位老臣出山,也都可以大大增强朝廷方面的实力,现在的大明可是十分的要命,这就是要兵无兵,要良将无良将,所以崇祯皇帝才会想尽了一切的办法增强他的实力。
也是因为崇祯皇帝察觉到了危机,所以在他身边第一亲信大将许建强办成了洛阳的大事以后,马上就把他召回来,让他在身边出谋划策。
许建强此人,虽然没有什么文才,也不是进士出身,但是其能力却是相当的出众,眼光也都非常的好,在担任官员以后,可是办了不少的大事,为皇帝解决了不少的问题。
其实这样的大臣,才是崇祯皇帝想要,他甚至在想,如果他身边多几个像许建强、王承恩这样的人,大明绝对不会像今天这般的穷途末路,风雨飘摇。
国难思良将,正是因为如此,崇祯皇帝觉得自己身边无人可用,非常的孤独之时,才连夜的将许建强召回在身边,一是让他发挥更大的作用,继续让他教导自己的几个皇子。
崇祯皇帝现在也算是真正的明白了,这就是大明想要活下去,就必须改变以前的那一种作风和做派,否则就是死路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