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PO文学 > 穿越重生 > 大宋燕王 > 第158章 新军远行
  早起的百姓看到整齐的新军,里面有他们的认识的人,忍不住喊叫、挥手告别。
  他们从此离开,不知道何时才会回来,回来时肯定不是现在的模样,要么是一身伤病,要么是一纸丧书,要么是衣锦还乡,从军之人逃不出这三种结局。
  看着离去的新军,挥手的百姓只能在心里祈祷,祈祷他们可以完完整整的回来。
  太阳升起,两个小娘子再次来到城西营地外。
  营地里空无一人,没有了往日的喧闹和吼叫。
  两人看着营地久久无语。
  “芸娘,回去吧,他们都走了。”
  小娘子望着空空的营地,眼眶忽然盈满泪水,滚滚而下。
  另一小娘子见此,直接就慌了,连忙过去扶住她,掏出纱巾,帮她擦去泪水。
  “别哭了,他们以后肯定还会回来的。”
  听到这话,小娘子泪水流的更厉害,蹲在地上,埋下头来。
  过了许久,她才擦干眼泪,站起身来,不顾遮挡红彤彤的眼眶,转身离开:“回去吧。”
  迎着晨光,小小的身影,越发倔强。
  从太湖县到怀宁的路上,七百多新军,上到军官,下到士卒,每人都背着一个布袋,里面装着的是十斤口粮。每人一个盛水竹筒,挂在腰间。行军队伍沿着官道向东,一天只休整两次,中午和宿营。路上不耽搁,七百多人到怀宁只用了四天。
  怀宁招募的新军早就做好出发准备,该配备的物资,也先一步分发到位。
  两军汇合一处,当即召开大会,监军、参军、教导团成员先后在全军面前亮相,这些人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会跟他们同吃同住,行军时也会随时下达命令,全军必须要认识。
  当晚陈大人本要设宴为杨丛义等人饯行,但新军刚刚汇合,人数众多,纪律性较差,他们这些人一个都离开不得,陈大人也略知军中之事,当即作罢。
  第二日一早全军出城,陈大人亲携怀宁一众官员,为新军送行。
  敬一杯酒,捧一把土,此去千万里,遥遥无归期,军旗猎猎,长枪在手,家国在脚下,故乡在心头,滚滚热血,铮铮铁骨,生为男儿,当作英雄,骨埋他乡,魂归故里,名传天下,气贯万世!
  一人一杯淡酒,一人一把乡土!
  隆重的送行仪式,持续了将近一个时辰。新军感动的稀里哗啦,心情沉重。
  “诸位,千山万水,一路珍重!精忠报国,勿忘初心!”陈大人高声向新军道别。
  “出发!”杨丛义一声大喊,翻身上马,催马而行。
  一千两百新军回望一眼怀宁,毅然转身,向东而行。
  故乡已在身后,从军之路艰难,衣锦还乡的是极少数,最终全手全脚回来的也少有,这一千两百人,能有几人回来,没人知道。
  春夏之交,这些年轻的生命离开了故土。
  看着新军大步离开,渐行渐远的背影,陈大人将最后一杯酒洒在地上,敬这养育无数人的土地。
  离开怀宁城后,队伍东行至池州,征调过江船只五十艘,半天时间渡过长江,继续往东向宣州。
  一路上的物资补给,全部由郭青先行一步采购准备,在沿途经过县城休整时进行补充,一路不为物资耽搁行程。
  行军期间,教导团随时调整行军先后顺序,两天或三天调整一次,有时也会一天一调,前军、中军、后军变换频繁,掉队或找不到队伍的兵卒,一次罚俸十钱。
  除此之外,还要学习各种行军打仗的基础口令和军规条例。这次招募的都不是笨人,基本的东西都听得懂,学得会,时不时的还能操练起来。
  到明州驻地之后,训练不了多长时间,就得随船出海,行军的这段时间需得好好利用,做一些基础性的训练。要打仗必须有强健的体质,教导团与杨丛义等人商量过后,又决定每天必须要有一个时辰急行军四十里。这项新规一出来,就把新军整的够苦,但他们都不是娇生惯养的人,幸苦两天,后边就习惯了,教导团再时不时的突然来个急行军,新军也能从容应对。
  一个半月后,新军顺利到达临安附近的德清县。
  经过商议,新军在德清县境内休整三天。
  杨丛义把军中之事交给江恺、沈缙等人,他先行一步返回临安。
  从偏远之地回到繁华热闹的临安城,杨丛义无心感悟有多少不同,心无旁骛,径直回到回易督造处。
  回易督造处,跟以前大不一样了,院外有四名卫士值守,杨丛义回去都还受一番盘查周折。
  院内等待的客商,穿金带玉,个个富贵,看那模样,身家无不是在数十万贯以上。汤鷽等人忙的不可开交,正在各个房间跟从全国各地赶来的商人单独洽谈,签订采购协议,杨丛义根本见不到他们。
  当天通过督造处的联系人,找来了黄大人。
  杨丛义将新军招募情况跟黄大人做了汇报,黄大人自然是大加赞赏。从黄大人口中得知,赵安一个月从禁军中招募了三千多人,半个月前带人前往明州建军,前几天来信,营地已经基本建好,马上就可以开始练军,请求调拨军资军械。杨丛义刚好回来,军资军械等物资管理又是监军职责,这件事自然由他负责。
  朝廷调拨的一万贯军费,赵安已经全部领取,至于军器铠甲等物资却是一件未领。
  由回易督造处调拨的五万贯军费,杨丛义想一次全部支取,黄大人一口答应,没有意见。五万贯又不是多大一笔钱,回易督造处的现钱还有一百六十多万贯,根据汤鷽所说,支付完官窑、织锦院的成本费用后,能剩余七八十万贯,全都可以用在船队生活物资采购和日常开销上。
  第三天,杨丛义拿到兵部发批的宣威军五千人军资军械领取文书,直接来到军器监。
  军队领取的物资都是制式军械,军服、铠甲、兵器,想要特殊的东西要特批,比如杨丛义心仪的火器,这种东西一般军队无法领取,刚刚建军的宣威军自然没有资格。
  火器在此时还没有特别大的发展,只是*包爆炸的声音特别大,在守城之战中有些用处,当年金人进攻汴京城,李纲凭借霹雳弹,也就是*包,把金军阻挡在城下很久。*用于军事的时间不长,在战争中的作用还不大,主要功能还没有脱离火攻的范畴。
  军器监有*作坊和火器作坊,*、火器基本都供给给了在宋金边境地区驻守的军队,宋金议和后,没有了战争,*、火器作坊人数锐减,产量也大为减少。
  杨丛义对*武器没有特别的爱好,因为这个时候还都处在初级阶段,用处并不大,但要想弄些*研究一下,那也不难,等以后有时间再说,现在的当务之急还是先到明州建军,督造船队,出海回易。
  五千人的军械能堆成一座小山,杨丛义搬不走,他只是在仓库里看了看,约好三天之后再来领取。
  诸多军资要运到明州,经钱塘江走水运,当然要比陆路方便太多。
  钱塘江边江船无数,大大小小,数不尽数。江水虽浅,但不论大船小船全是平底,倒也不会搁浅。经过考察,杨丛义付钱预定了两艘三天之后要用的大船。
  诸事完毕,杨丛义打马返回德清县,召集众人商讨行军之事,最终决定由教导团和江恺、沈缙等人带领新军直接南下,绕过临安城,从陆路经绍兴府,东行到明州昌国县,与先期到达的宣威军汇合。
  杨丛义自己则亲自带领一百人去临安领取军械物资,经水路去明州,如果顺利,他能先到,进行协调,提前做好安排。
  分工完毕,做好安排,杨丛义带着一百人,再次回到临安。
  时间紧张,杨丛义也顾不得再去回易督造处,直接带人去军器监领取军械物资,一车一车运往钱塘江边装船。五千宣威军物资,整整装了一天,期间他又带人去支取了五万贯军费,一并装船。
  这次离开临安,估计短期内不会再回来,杨丛义去跟汤鷽做了简单的告别,两人都忙的没有白天黑夜,也只能简单聊几句。
  汤鷽提醒他,有时间去看看海船建造的怎么样了,不少大商贾已经准备好运送商品物资。五十艘大船的物资装运和清点要花费不少时间,况且装船也不可能那么顺利,一次全部都能装完。全国各地的商品运送都有先后,几乎不可能要求他们在出海前一个月送到泉州,若有海船建好,有些商品便可提前装船,能节省不少时间。
  造船之事,杨丛义也很想亲自去看看,但新军一天没到明州驻扎训练,他就不敢松懈,不敢离开,毕竟军队一旦出问题都不会是小事。等新军到明州营地,他便可去泉州督造海船。
  两人简单的交流,最终谈的还是回易督造之事。汤鷽晚间有商贾宴请应酬,杨丛义对两艘装满军资的江船也不放心,随即道别,各忙各自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