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朝会上,各部各司都叫苦叫穷,没钱什么事情都办不成,严重影响朝廷的声誉和信誉。
于是赵昚向群臣问策,如今国库空虚,江北又免赋税,如何丰盈国库?
有说取消免税的,有说再次削减开支的,还有说向豪商巨富开刀的,林林总总十多个建议,但却都被其他人驳回。
身居枢密副使之位的杨丛义主管军事,朝会上不涉及军事问题,本不方便开口发表意见,却被赵昚点名,听他有何想法。
杨丛义思虑再三,方才回道,江南富庶,物资充足,很大原因是江南少战事,局势稳定,利于商贾往来,互通有无,各类物资汇聚,各类人才汇集,才有江南之繁盛,而江北征战多年,商贾绝迹,无商贾则无钱财、无物资、无人才、无人气,汴京城内想买一件东西,其难度远超江南,汴京如此,更不用说其他城镇。农耕已经在迅速恢复,江北粮食产量应当不会有太大问题,接下来就该恢复工、商,让钱财从江南流动到江北来,民间有钱,朝廷才会有钱,江北就犹如一个湖泊,不管是朝廷还是百姓,都在这个湖里吃水,有水流进湖里,湖里有水,大家才有水吃。
仅仅只是一恢复工、商的想法,便遭到朝臣反对。
有朝臣反驳,农耕自古以来就关乎天下稳定,朝政成败,若是发展工、商,势必会减少农耕人口,如此以来,粮食产量就会降低,一旦出现饥荒,以如今的朝政,肯定无力赈济,势必天下大乱,这个责任谁能承担?朝廷当以大局为重,绝不能为蝇头小利所蒙蔽!
此论一出,群臣无人敢反驳,虽然人人都爱钱,但要让他们去从事工、商活动,却不会有人愿意。
然而,国库空虚的问题却还是不能解决。
赵昚对群臣是不满意的,他需要钱,他需要很多钱,没有钱如何去实现他的雄心壮志?
所以,他不顾群臣反对,再次向杨丛义询问详细方略,如何恢复工、商,让江南的钱财流到江北?
皇帝当朝问策,杨丛义没有不明言的道理。
他告诉赵昚,首先在重要城市以减免税赋吸引商贾前来经商,二为商贾行商提供通关便利,三建立市舶司,引导商贾进行海外贸易,同时也可以给他们一些优惠和便利,当然朝廷也可以组建海外回易船队,船队所得,直接归入国库。
群臣对回易船队多多少少都有所耳闻,西洋奇珍、宝货香料,或多或少都见过,不少人甚至亲自用过,听闻太上皇当年就是通过几次大规模回易,方才在内库积累了巨额财富。
几年北伐战争其实都是靠内库支撑,方才收复诸多失地。
即便如此,南北分治,分割财产时,汴京还从临安内库分得一笔巨款,不然也不可能在一清二白的汴京迅速重建朝廷。
群臣在临安过惯了好日子,汴京这几个月的苦日子真是让他们有苦说不出,关键在汴京这等地方,就是手里有真金白银,也不一定能买到东西。
恢复商业,其实是势在必行的,只不过满朝文武,无人敢提。
赵昚为何要问策杨丛义?
其实朝中很多人都知道,杨丛义早年在武学求学之时就已经发表过《回易富国论》,之后更是直接被朝廷授官,负责督造回易,此后十多年,大部分时间都在负责回易,而他能有如今的权势和地位,也基本是得益于回易。
汴京朝廷如今度日艰难,穷得叮当响,再无人站出来解决问题,一旦出现意外事件,后果难以想象。
杨丛义是懂赵昚的,只是如今他是手握几十万大军的武将,又有枢密副使的官职在身,按规矩是不能议政的。
可朝廷艰难到如此地步,他再不开口,北伐大业永远别想完成了。
所以赵昚问策之后,杨丛义冒着将来极有可能被参的风险,还是说了不该由他这个职位和身份的人不该说的话。
当赵昚询问,具体该如何做,有谁来做较为合适时,杨丛义也没有推脱。
他告诉赵昚,最合适的人选自然是陆游,不过他如今在江南为官,具体在何处,不得而知。
赵昚听后,微微点头。
陆游其人,赵昚是知道的,也是见过的。
早年在鹜州选将营,他做为选将营主帅,在选将营内见过负责粮草筹集的选将参军陆游,此后也曾听过陆游的名字。
说陆游主管回易处,带船队出海一趟,回来向内库上缴了不少财富,不过当时内库还掌握在太上皇手中,赵昚与回易处未有接触。
陆游负责回易处多年,定然结识了不少豪商大贾,对回易之事也很是熟悉,确实是合适人选。
况且如今杨丛义统管军队,身居枢密副使之位,主持枢密院一应事务,脱不开身,根本不可能让他来主持组建市舶司或是回易处,把他排除在外,那就只能是陆游。
随后,赵昚不顾个别老臣的反对,下令筹建市舶司和回易处,同时命人南下寻找陆游,尽快将他带回汴京,委以重任。
两个月后,陆游只身从江南来到汴京,受到赵昚隆重召见。
在陆游觐见之后,第二天果然被委以重任,他以户部侍郎的身份外任海州知州,主持海州市舶司组建,同时兼任朝廷特设机构回易处正使之职,具体负责回易处一应事务。
不久之后,汴京朝廷下诏,颁布了《商贾律》,以律法形式,降低朝廷向商贾征收的税率,并对征收对象和税率也做了较为明确的规定。
其宗旨便是抓大放小,鼓励民间经商,鼓励钱币、物资流通,吸引各方商贾向汴京、郑州、大名府、济南府、归德府、兴仁府、徐州、襄阳、海州、扬州、庐州等大城集中,在大城经营。
南下的商贾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回流,城市的生气也只能慢慢恢复。
但朝廷国库空虚,不能等太久,江北免税之下,充实国库的重任几乎全压在陆游身上,朝廷上下也都看着他。
赵昚也给陆游下了命令,三年之内,市舶司、回易处务必要向朝廷上缴一万万贯钱。
与此同时,他也给了陆游承诺,若遇困难或阻扰,可越过帅司、户部上官、宰相,直接向他反馈。
来到汴京不久的陆游,从皇帝赵昚那里真切感受到了汴京朝廷急切的需要钱的困境,同时赵昚给他的承诺和信任,也让他压力倍增。
离开汴京赶赴海州赴任前,陆游单独与杨丛义会面道别。
两人自绍兴三十一在临安分别后,便无机会再见面,转眼间,已经过去四年。
叙旧一番,聊起正事,杨丛义从陆游口中得知流求如今一切安好,并无多少变故,三年前出海的人手,多数还是从流求调集,今年他从临安回易处调离,放任地方,对回易之事极少过问,不过对泉州、流求还是颇为关注。
其实近几年,杨丛义的大军和山东沈缙跟陆游、流求多有接触,北伐军和当年山东义军所需的很多粮草、物资和钱财等,都是从经由陆游,从流求和南洋转运过来,所以杨丛义虽然身在北方,但跟流求还是保持着一定的联系。
流求作为回易基地,当初在那儿集中了数万人,修建了大片营地,四年前完颜亮南下,杨丛义先是从流求带领三千精武军北上,协防长江防线,第二年率军驻守宿州时,又命沈缙、罗聪、姚昶等率领几千人北上山东,后来又陆续从流求调人入山东、兴仁府、大名府,如今流求营地人手估计已不足四千人。
流求营地人数虽然减少,但在南部建立的马场,却迅速发展壮大,几年下来,马场规模一再扩大,拥有的大小马匹已不下四万之数。
大宋虽夺回北方大片领土,但想建立马场却并不容易,因为最好的马场早年早已丢失,靖康之乱后,关中马场也沦入金人之手,整个大宋除了江汉平原还有一个养马场,其他地方已经找不到成规模的养马地,因为在南方能养马的地方,同样适合开垦种田,由于人口南移,开垦的土地越来越多,仅有的马场也在渐渐缩小,马匹自然更少。
流求马场虽有不少马匹,但南方养出来的马匹不如北方草原马,更不用说跟北方战马比,也是这个原因,杨丛义一直没有从流求大规模调用马匹。
不过,那些马虽然不合适用来组建骑兵,长途奔袭,但作为驮马还是绰绰有余,如今北方休养生息、恢复农耕、恢复商贸,正需要大量驮马运力,是时候把它们调来北方了,如果售卖,还能换一笔钱财。
随后,两人谈及市舶司和回易处之事,杨丛义便提出将流求马场的马匹运到北方来,既能为北方补充驮马运力,又能换一笔钱,作为回易起始资金。
有此相助,陆游自然欢喜。
之后,两人又围绕市舶司和回易处商谈许久,杨丛义给了陆游不少建议。
其中之一,便建议陆游先组建一支小一些的船队去一趟高丽和倭国,先弄一些钱回来,有了充足的资金,再拉拢豪商大贾一起组建远洋商队下南洋、西洋,带他们出海一趟,以后他们能自己出海回易了,市舶司就可以坐收商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