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PO文学 > 综合其他 > 再世权臣 > 再世权臣 第54节
  “《礼记·大学》有云,‘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可朕听着,又觉得与应虚先生所言的‘格物学’有所不同。可否详细说一说?”皇帝问。
  陈实毓惭愧道:“草民也只依稀听个大概,具体还得请教苏大人。”
  皇帝对此兴致正浓,刚要下旨传唤,又摇了摇头:“罢了,明日再说。”
  豫王似笑非笑:“苏少卿不是刚出的宫,现在派人去追,不过片刻工夫。”
  皇帝瞥了他一眼:“朕明日自会找他商议,你们先退下吧。”
  陈实毓行礼告退。豫王欠了欠身,也走了。
  出了养心殿,豫王问:“应虚先生可曾闻见,殿内有酒气,隐隐还有一股异香?”
  陈实毓犹豫不答。两人走到僻静处,见左右无人,他才对豫王说道:“闻见了。若老夫鼻子没失灵,那应该是天水香的气味。”
  豫王久经风月,一听便知其中关窍,脸色微变,须臾恢复如常,眼神却冷下来,从齿缝间挤出三个字:“——好皇兄!”
  陈实毓拱手:“催情之药,久浸恐伤龙体,还请殿下劝谏陛下,少用为好。”
  豫王哂笑:“皇兄床笫间事,我身为臣弟,怎好插嘴?”只合插手。
  翌日皇帝传召苏晏,听说他告病,又等了一日,终于在御书房里见到了人。
  “病好些了?”皇帝坐在桌案后方,问。
  苏晏一脸惭愧:“实不是病,是宿醉。臣举止无状,生辰那日贪杯了,皇上恕罪。”
  皇帝想起那天自己也喂了他一杯酒,继而又想起寝殿内浮动的幽香、醉卧床榻的红衣少年、满地零落的衣物,龙袍上仿佛仍残留着被人磨蹭的触感……胸口难以自抑地烫热起来。
  他闭了眼,手指握住桌案上冰冷坚硬的宣铜鎏金辟邪镇纸,紧紧捏了一捏,方才睁眼,淡淡道:“人之常情,不必谢罪。朕今日召你来,想问一问你,何为‘格物学’?”
  苏晏在抛出这个历史上早就有的名词时,就动了在当下时代努力推动自然科学发展的念头。
  纵观历史,国人往往将“智慧”一词,用在谋略家的身上,而西方却多用在发明家身上。虽然国内也出过不少诸如沈括、宋应星之流的科学家,可是从整体层面上,对科学发展的重要性并没有更深刻的认识。
  在铭之后的那个朝代,更是闭关锁国、愚昧奴性,几乎将之前几百年的科学文明进展毁于一旦。
  与之相比,铭朝已经算是颇为胸怀广阔、海纳百川的时代了。
  有长逾百米、九桅十二帆、排水量超过万吨的宝船,在西洋南洋劈波斩浪,所向披靡。
  有领先当时世界水平的火器:迅雷铳、五雷神机、抬枪、火炮、火焰喷射器、地雷、水雷……这些热兵器甚至能组装成一个神机营,堪称史上火器发展的黄金时期。
  民间还有能制造放大镜、显微镜的光学仪器专家;有提出时间和空间不能彼此独立存在的时空观的物理学家;有能制作气候变化云图的气象学家;有著书立说,用珠算计算平方和立方的数学家;甚至制作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架天文望远镜。
  这样一个光辉灿烂的朝代,欠缺的并非人才,而是官方对人才的发掘,对科学技术更为系统性、延展性、深入性的研究。
  苏晏向皇帝狠狠灌输了一通,他对“科技才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解,大力宣扬将科技运用在农业、水利、战争等各个领域的巨大好处,最后说道:“假定万殊之物界为实在,而分门别类穷其理者,是为格物学之观点。格物不仅是对事物本源的精研细查,还是知识增长的过程,更少不了亲身实践。故而,臣请开‘天工院’,将‘格物学’纳入科考门类,招揽天下格物人才,切磋学习,共谋发展,推陈出新,使我大铭国力更上一层楼!”
  景隆帝陷入沉思,半晌方道:“此乃国之大事,朕需与内阁诸位大臣商议,再行定夺。”
  苏晏知道仅凭他只言片语,就要让皇帝立下决心,开创前所未有的新局面,几乎是件不可能的事,能虚心纳谏、研精深思,就已经是具备了极开明的远见。他只求在这个时代的人们心中埋下一颗向往科学的种籽,慢慢看它扎根发芽,逐渐萌出新叶,便已心满意足。
  他真心诚意地向皇帝行了个叩拜大礼,说:“吾皇英明。”
  皇帝命苏晏起身,看着那张意气风发的透着喜悦的面庞,忽然无比庆幸,自己那日在寝殿恪守心性,临崖勒马。同时也感到无比怨憾——国士与美,难道真的不能兼得?身为肩负江山社稷的帝王,他能得到一切,却也将失去更多。
  他无声地叹口气,朝苏晏招招手。
  苏晏有些迟疑,因着蓝喜的那句“皇爷看上你了”,以及皇帝前日抱着他更衣时,毋庸置疑地抵在他腿上的火热欲望。
  曾经刚入宫时,他怕皇帝发怒砍他的脑袋、打他廷杖。如今,他面对皇帝时不再心怀惧意,只不想令对方失望——无论从任何方面,他都不想见到皇帝怅然的目光。
  皇帝因他的迟疑而脸色沉凝。却见苏晏慢慢走到近前,跪坐下来,轻轻伏在他的膝盖上,神情举止与先前毫无二致。
  仿佛寝殿中的酒意与香气是一场镜花水月,那场险些越过雷池的冠礼并不存在。
  皇帝抿紧嘴角,忽而又淡淡笑了一下,轻抚他的侧脸,低声唤道:“……清河。”
  第六十一章 我比他妩媚多
  苏晏连夜赶制了一份奏折,从民生、经济、军事等各方面阐述“格物致知”的重要性,申请办新学、开新科,并将铭朝与时下西方各国的科技水平做了对比。
  为了引起皇帝和朝堂大佬们的重视,他甚至手绘了一副世界地图的大致轮廓,点明早在50年前,葡萄牙就已组建远洋船队,在非洲西海岸建立殖民据点,进行黄金和奴隶贸易。3年前,葡萄牙船队绕过好望角发现了印度,正式打通通往东方的航线。与此同时,西班牙船队向西航行,发现美洲大陆。并且估计在20年后,两国将完成首次人类环球航行。
  反观大铭,通过朝贡体系在东亚、东北亚、东南亚乃至中亚等地建立了一套以铭廷为核心、四方藩夷拱卫的政治秩序,的确一度在海内外彰显了上国的影响力。然而郑和之后,再无郑和,宝船也随之逐渐消失于东海鲸波,朝贡体系开始瓦解。大铭所注重的宗藩关系、怀柔远人与厚往薄来的国际秩序主张,如今正被西方所奉行的武力征服、殖民统治与垄断贸易所取代。
  西方诸国从殖民扩张行为中,攫取了巨额利润,势必将使世界格局造成翻天覆地的变化,对大铭的上国地位产生巨大威胁。苏晏在奏折的最后,用未雨绸缪的揣测口吻,如此总结道:
  “欧罗巴大陆之波尔杜葛尔(苏晏备注:旧译不便发音,当译为葡萄牙),以西把你亚(当译为西班牙),虽彼蕞尔小国,国力远逊于大铭,然枪炮之利犹在,狼子野心不死,其舰队窥伺东南洋满剌加、苏禄、古麻剌朗等藩属国,与我大铭终有一战。”
  翌日,景隆帝在中极殿召见内阁五名辅政大臣兼大学士,抛出了苏晏上呈的这份图文并茂的长奏折。
  阁老们看完,面面相觑,进而议论纷纷。
  有质疑苏晏年少识浅,从何得知宇内诸国政事?想必是凭空捏造,耸人听闻。
  有自恃天朝上国无奇不有,何必像蛮国番邦一样,去学劳什子“格物学”。
  有心生触动,但又担忧新学激进,将会扰乱科举制度,不利民心稳定。
  也有掩卷沉思,半晌不发一言。
  皇帝问:“李阁老,如何不说话?”
  首辅李乘风轻抚苏晏手绘的那张轮廓粗疏的世界地图,反问:“敢问陛下,祖皇帝时,以元末堪舆大家李泽民的《声教广被图》,与元大都司天台提点扎鲁马丁的《地球仪》为依据,所绘制的那幅《大铭混一图》,可还在宫中?”
  “自然在。如此精细详尽之地图,绝不能流出朝廷以外。”
  自古以来,地图因涉及军事机密,为朝廷专有,民间不得染指。更何况《大铭混一图》,以大铭版图为中心,北至蒙古高原,南至爪哇岛,东至日本,西至欧洲和非洲,列出了数百个地理名称,包括江河湖海,还有一些异国的风土人情、与大铭的距离和当地的自然状况,重要度远非普通地图能比。
  李乘风又问:“陛下可曾将此图示于苏少卿?”
  皇帝道:“并无。”
  “请陛下将此图取出,示于诸位大人。”
  皇帝命蓝喜前往库房,取出锁在柜中的《大铭混一图》,小心翼翼地铺展在桌案上。
  李乘风将苏晏的手绘地图,铺在《大铭混一图》旁边,说道:“请诸位大人对比两图,看有何异同?”
  阁老们围成一圈,与皇帝一同对比研究后,赫然发现,在大铭之外,东西南北方向的海洋、陆地形状颇为吻合,涉及的诸多异国则标明得更为细致。而在《大铭混一图》所不能及的范围之外,苏晏描绘了莫斯科大公国(并备注:即元朝金帐罕国范围)、南北美洲、澳洲等地域。
  李乘风的手指沿着东南海域的爪哇、满剌加等大铭藩属国,一路往南,戳在了澳洲的最北端:“老臣记得,三宝太监的航海图中提到此处地方,说当地亦有从满剌加漂洋而去的侨民,男女椎髻,身体黝黑,间有白者,唐人种也。”
  次辅杨亭震惊道:“先帝时期,郑和航海图失佚,莫非竟流传到了苏少卿手上?难怪他能绘出如此精确的地图。”
  李乘风颔首道:“苏少卿若是得到三宝太监真迹,再去寻访传教西僧,打探彼国事务,也许关于波尔杜……杜……”他也觉得夷国名字发音绕口,干脆直接使用了苏晏的新译名,“关于葡萄牙与西班牙舰队窥伺我朝藩属国的推测,所言非虚。”
  “由此看来,此子颇有远见,关于‘格物’一学的推广,未必不可行。”皇帝说道。
  次辅焦阳仍坚决反对,振振有词道:“祖宗规矩礼法,岂可轻易废除更改?如此轻黩祖法,陛下将来如何面对列祖列宗?”
  这话便显得咄咄逼人,有失臣礼了。景隆帝目光一凝,正欲开口,惯会看眼色的次辅谢时燕当即驳斥道:“只是办个学院,焦阁老扯什么祖宗礼法,未免太过上纲上线。若是觉得科举不宜妄改,可先办学,以观后效,缓缓图之,何以对陛下出言不逊?”
  焦阳只好讪讪地伏地乞罪,皇帝冷淡道:“商议政事,各执一词也是常见,朕不会以此见责。然朕将来殡天后,如何面对列祖列宗,却并非焦商阳你一人之言可以定论——还是说,届时你要和朕同去面见祖宗,亲眼看一看?”
  焦阳因为皇帝绵里藏针的一句话,冷汗湿衣,连连叩首谢罪,口称吾皇万寿无疆,罪臣万死不敢。
  皇帝等他磕肿了额头,方才赦他起身。
  如此一来,其他阁老们也不敢再反对。首辅李乘风本就持赞同之意,当即与皇帝大致确定了思路,以朝廷名义创办“天工院”,隶属礼部,招揽天下格物人才。
  至于办学的具体事宜,并非一两日可以敲定,首先得选出一名主事官员。
  李乘风属意苏晏,但也担心他太过年轻,经验不足,最好当个协理,让礼部尚书来主事。
  皇帝却另有想法。
  “研制青霉素与推广格物学,这两件事关系紧密,最早是由豫王向朕提及。故而朕欲将此事,交予豫王主掌。至于苏晏,身为大理寺少卿,协助主官审理重案大案,掌握全国刑狱,也不清闲,就不必协理办学了。”
  “豫王?”几名内阁辅臣一脸诧异。
  皇帝知道他们在腹诽什么,微露不悦:“怎么,朕的弟弟担不起区区办学一事?”
  阁老们嘴里连忙否认,心下暗道:让他主事,办学招收天下有识士子,其中那些年轻俊美的,可不是送羊入虎口!
  李乘风因门下一弟子与这风流王爷有过牵扯,也不想替他说话。
  谢时燕,人送诨号“稀泥阁老”,再次打圆场道:“豫王年富力强,才智出众,于文武上均有建树,堪当此任。”只字不提德行,大概也觉得如果夸豫王有德行,完全是睁着眼睛说瞎话,要跌破自己的道德底线。
  皇帝为挽救宗室尊严,说:“豫王已向朕发誓要洗心革面,这两三个月持身以正,再没有犯过旧毛病,想是真的醒悟了。所谓浪子回头金不换,诸卿亦当刮目相看。”
  李乘风听了不放心,退而求其次道:“苏晏毕竟是提议之人,又对格物理念与天下格局知之甚广,理当协同豫王,但只需出谋划策,暂不必兼任相关职务,以免分身乏术。”
  皇帝听了更不放心,但明面上又不好说:朕不让苏晏协理,其实另有原因,怕他被豫王骚扰。可毕竟李乘风是柱国之臣,所言又有理有据,天子勉勉强强地默许了。
  既然皇帝出言作保,首辅又考虑周到,其他阁老们也只好点头称是。
  谢时燕甚至心想:听闻豫王对苏少卿有意,甘心为其断绝风月,东苑那个案子之后,两三个月不曾勾搭官员,实属罕见。让他负责办学,左不过只骚扰苏晏一个,又能人尽其用,皇爷与首辅大人真是用心良苦。
  事情就这么定了下来。
  李乘风向皇帝讨要了苏晏的奏折与地图,说要留在内阁,与几位大学士慢慢参详,言语间颇具赞赏,甚至用了“千里驹”一词,来表达对他能力与潜质的看好。
  次辅焦阳与另一名次辅王千禾却不以为然,互相私下吐槽:苏晏少年幸进,不知天高地厚,李乘风如此抬举他,还不是因着他是卓岐的学生,按辈分算,算是李乘风的徒孙。老家伙护犊子而已。
  豫王那厢听说了自己的新差事,有些意外。
  倒不是意外皇帝把这麻烦事儿丢给他,而是没想到,那几名平日里向他横眉冷对的阁老们竟然也都同意了。
  他琢磨着时局隐隐的新变化,觉得关键还是落在苏晏身上。
  ……孤王从无办学经验,又对治学理论了解不足,自然得时时向苏少卿请教。豫王戏谑地举杯遥敬紫禁城,低声笑道:“多谢皇兄。”
  -
  苏晏熬夜写了长篇大论,还以他80分的美术课成绩,极尽所能地绘制了一幅粗糙版世界地图,就跟考前通宵一样,到了次日精神依然亢奋,容光焕发去上早班。
  吴名照例驾车送他,在大理寺门口扶他下车。
  身后似乎有目光窥探,吴名敏锐地回头,看见拐角墙边露出一带颜色鲜妍的袍角,不露声色地送苏晏入官署后,驾车原路返回。
  在路过那道拐角时,他的身影斜掠出去,一下扣住藏身墙后之人,将对方反剪双手,按在墙壁上,低声喝道:“什么人!”
  “哎呀,好疼!好汉松手,饶了我吧……”那人娇声求饶。
  吴名一听这发嗲腔调就打了个激灵,撤手后退半步,拉开距离。
  那人揉着手腕,哀怨地转过身,果然是西燕。
  吴名冷漠道:“能从兵马司的追捕下逃脱,你也算有两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