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PO文学 > 网游竞技 > 网游之全球在线 > 第544章 苏辙的路
  盖亚二年十二月二日,天京城。
  这是欧阳朔坐镇天京城的第三天,城内的气氛已是为之一变。
  天王宫的拆除现场,一片热火朝天。拆出来的珍贵木料,在天王宫前的广场之上堆积如山。
  广场上,已是渐次出现一批批验货之人。
  甚至更远处,浔州郡和镇安郡地界的士绅商人,都闻风而动,络绎不绝地往天京城赶,来参加这一次的拍卖盛宴。
  欧阳朔得打消息,立即责令商业司,自搜刮出来的几十车财物中,挑选一些洪秀全的御用之物,参与拍卖。
  “记住,专门挑那些私密的,又不值钱的物件拍卖。”
  欧阳朔这样叮嘱商业司的官吏。
  “诺!”
  “还有,价格标高一点,宣传再热烈一点。”
  “诺!”
  商业司官吏一边小心翼翼地应承下来,一边偷偷地抹冷汗,对传闻中君侯的“精明”和“精打细算”,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
  当然,在财政署长崔映柚口中,直接就是黑心和贪财。他不过只是商业司的基层官吏,可不敢像崔署长那般霸气。
  另一边,城西的军营中,同样是一番忙碌的景象。十万太平军,正在抓紧时间收拾行囊,明日他们就要踏上行程,去指定的地点接受整编。
  至于军中的一些暗流,在欧阳朔抛出诱饵之后,已是一阵风平浪静。
  唯一的意外,就是昨天夜里,地方部队守备将领林启荣,因为即将远行,竟然在酒楼喝得烂醉如泥,之后还要独自去青楼寻欢。
  因为喝醉,林启荣“不慎”掉入城中的小河,不幸身亡。直到第二天早上,打扫街道的清道夫,才发现浮在水面上的林启荣尸体,立即报了官。
  经衙门仵作鉴定,林启荣属于溺水而亡,排除他杀的可能。
  这件事,也就不了了之。
  曾天养得到消息,虽然觉得事出蹊跷,却又无从查证。毕竟林启荣确实嗜酒,据他的部下供述,昨天夜里他们确实是在一起喝酒。
  散场之后,林启荣丢下部将,独自离开,之后就得到他溺水而亡的消息。
  最终,曾天养也只能将此事归于巧合。
  “真是荒唐!”
  曾天养对林启荣的不争气,感到十分的不忿。
  眼见大事可期,却无故损失了一位盟友,如何不让曾天养气愤。更让曾天养气愤的是,昨天夜里他再次去试探石镇吉的口风。
  这一次,石镇吉竟然直截了当地拒绝了,让曾天养错愕不已。
  “狼心狗肺之徒!”
  在曾天养看来,石镇吉的拒绝,就是对天王的背叛。
  曾天养一边诅咒石镇吉,一边对那位君侯的忌惮,也是深了一层。仅仅一场简单的会面,就改变了石镇吉的立场,如何不让曾天养心惊。
  “可惜,我已是没有退路,此生绝不负天王之恩。”
  曾天养独自一人,对着空气长叹,神情竟然出奇地有些寂寥。
  也许,每一位“坏人”,都会有一段不为人知的过去吧。其实换个角度,在洪秀全看来,曾天养可不正是最忠诚可靠的臣子吗?
  往往立场不同,对人的评价,也会走向两个极端。
  **********
  林凤祥府邸,欧阳朔书房。
  在接连处理好天王宫和太平军两大棘手的问题之后,欧阳朔终于有时间,来考察、接见天京城的一众文官。
  而其中最受欧阳朔器重的,自然就是苏辙了。
  相比其兄苏轼的豪放,苏辙则是沉稳内敛和镇定若素。正是这一性格,让苏辙在官场之上,比其兄苏轼走得更远。
  当然,在骨子里,兄弟二人又有共同之处。
  一代大文豪苏轼,曾经这样评价他这位弟弟。
  “子由之文实胜仆,而世俗不知,乃以为不如。其人深,不愿人知之。其文如其为人,故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
  由此,可见苏辙之低调内敛。
  苏辙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散文著称,尤其擅长政论和史论。正是这一特长,被当时担任宰相,一心想要变法的王安石相中,调入三司条例司。
  对王安石推行的《青苗法》等变革,苏辙都有极深的见地。可惜,苏辙之论,跟彼时雄心勃勃的王安石思想相悖,走向了变法的对立面。
  不久,苏辙就因跟王安石意见相左,而被贬出京,官路坎坷。
  直到宋神宗驾崩,宋哲宗即位,宣仁太后垂帘听政,意图废除王安石时期的新法,苏辙才再次得到重用,最终一路官至宰相。
  其后,宋哲宗亲政,新法派重新得势。相应的,属于支持废除新法一派的苏辙,自然是连遭贬谪,至此之后,再无起复之机。
  由苏辙一生的官场经历,也可略一窥见,北宋时期党争之频繁。
  由于宋代官僚制度的原因,宋代文人的地位较高,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政治生活的黄金时期,他们积极参与政治生活。
  而北宋的政治特点,则以积弱积贫、党争频繁为主要特点。
  自从范仲淹以后,北宋的著名文人几乎无一例外地被卷入党争漩涡,政治风波影响、决定了他们的命运,也深深地影响了他们的文学创作。
  苏轼和苏辙兄弟二人,自然无法置身事外。
  也许,正是深受党争之毒害,现身荒野之后,苏辙对于太平天国的党争,是敬而远之。在天王和其他各派之间,一直保持中立,低调地处理政务。
  即便是在石达开和杨秀清博弈期间,苏辙作为天国文官之首,也是一直保持沉默。欧阳朔入主天京城,苏辙则干脆就是闭门不出。
  直到这一天上午,苏辙得到欧阳朔的亲自召见。
  此前,在圈定浔州郡等三位郡守之时,欧阳朔并未考虑苏辙。倒并不是欧阳朔对苏辙有偏见,或者说是质疑苏辙的能力。
  实际上,以苏辙官居宋朝宰相之能,治理一郡之地,并无不妥。而且北宋时期,官僚制度已是极为完善,对官吏的历练更甚。
  北宋时期,衙门事务繁杂,对官吏的能力要求也更高。因此,比之鲍叔牙等春秋战国时期的文臣,在能力上,苏辙实则不遑多让。
  实际上,早在得知苏辙在太平天国为官之时,欧阳朔就想到一个职位,最是适合于苏辙,那便是行政署下属的科教文卫署署长一职。
  随着范仲淹调任梧州郡郡守,萧何就任行政署长。此前由萧何兼任的科教文卫署,一直还是由萧何兼顾着。
  四大署当中,行政署本就政务繁重。
  对萧何而言,身兼多职,实在是极为不便。萧何一直通过公函,提请君侯,早日拟定新一任的科教文卫署长。
  问题是,科教文卫署,实则关系到欧阳朔来年领地变革之根基,干系重大,欧阳朔又岂能匆匆拟定其主官人选。
  而身兼文学家和宰相两大职务的苏辙,兼且家学渊源,为人又正派,自然而然地就进入了欧阳朔的视野,是科教文卫署长的合适人选。
  除此之外,科教文卫署服务的是公共基础事业,跟党争无缘,偏偏又急需有见地之人主导,跟苏辙的秉性,实在是极为契合。
  正是如此,欧阳朔才有信心说服苏辙再次出山。
  欧阳朔选择在书房,而不是正堂,召见苏辙,也是表示亲近之意。
  两人的见面,可谓波澜不惊。
  对苏辙而言,君侯之名,实则没有太大的概念。山海城能吸引到苏辙的,反倒是因为范仲淹的存在。
  在北宋,无论是在官场,还是在文坛,范公都有其特殊的地位。君侯能够得到范公的效忠,对苏辙而言,本身就是一种极大的认可。
  尤其是在听完君侯对科教文卫署的介绍,苏辙刚刚平复的心情,又一次起了波澜。但凡出身北宋的文人,就没有不热心投身官场的。
  对他们而言,为官,不是享受荣华富贵,而是为民效力,一展所学。
  正如范公在《岳阳楼记》中所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此一言,正是北宋文人,关心国家命运,关注百姓疾苦,愿意为国家的前途、命运担忧分愁,为天下万民出力的最为生动的写照。
  苏辙,自然也不例外。
  能够执掌科教文卫署,对苏辙而言,可不正是一次为民效力的机会。
  “微臣拜见君侯!”
  就在这一刻,苏辙正式效忠于欧阳朔。
  【姓名】:苏辙(王级)
  【封号】:唐宋八大家之一
  【朝代】:北宋
  【身份】:山海城官吏
  【职业】:文官
  【忠诚】:70点
  【统帅】:35【武力】:25【智力】:75【政治】:80
  【特长】:文定(提升领地行政效率15%,提升领地文化指数5%,提升领地廉洁水平15%)
  【评价】:苏辙,字子由,北宋文学家、宰相。具官某天材颖茂,儒学纯备。敏于事而慎于言,志于道而辅以术。早繇方闻之举,藉甚士林之誉。粤自谏垣,进陟词掖。倜傥正论,启沃者非一;润色王猷,灏噩乎吹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