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PO文学 > 综合其他 > 冠冕唐皇 > 第460章 天南遥远,君恩难覆
  九月下旬,代王归都。因为军令未解,当然也没有什么群众出迎的热闹,代王只是与肃岳军一同暂驻位于北邙山脚的军营中。
  王方庆第一时间争取到一个犒劳军伍的使职,自率一批南省官吏、满载酒食,直往城北军营而去。
  一行人抵达此处时,肃岳军还在分批进入营盘中。虽然其中大多数都是今年新征募的健儿,但动静之间却能看得出已经颇具行伍之气,毕竟招募健儿也是有着严格的标准,其中本就不乏旧年的府兵军户,稍加磨练,戎气自能有所彰显,倒也不可说是一切从头开始。
  一行人在营外等待了接近半个时辰,才有军士行出,将他们引到中军大帐所在的位置。
  酒食之类自有营卒接收,在行到一处营地位置的时候,看到栅栏中多有衣衫褴褛之众被拘在其中,估摸着应该是此行肃岳所收缴的一批比较重要的战俘。
  但在当中,有一座囚车非常显眼,囚车里只是拘押着一个人,衣衫相对而言比较整洁,其人盘腿站在囚车中,须发遮挡着脸庞,看不清楚面目。
  “此囚所犯何罪,竟然如此独特于众囚?”
  王方庆也是随口一问,毕竟肃岳军不同寻常征旅,许多军情奏报不经南省入送。因此代王外出这三个多月的具体经历,南省诸众也所知不多。
  负责导引的赵长兴闻言后咧嘴一笑,露出满口的大白牙,指着囚车笑语道:“王左丞误会了,那并不是外剿的囚徒,而是副总管安平王。”
  王方庆听到这话,膝下一软险些栽倒,远远的又认真打量几眼囚车,才有些惊疑不定道:“安平王所犯何事,竟要如此……”
  赵长兴这一次只是摇摇头,只说不敢泄露军机。
  说话间,中军大帐已经在望,王方庆也看到一身戎装的代王殿下正站在帐外微笑往来,忙不迭趋行入前并拱手道:“卑职奉命迎犒肃岳军,殿下今次凯歌奏还,实在可喜可贺!”
  一身戎装的代王看起来较之此前要稍显清瘦,少了几分俊雅随和,却多了一些英挺威武,闻言后只是笑语道:“不过是近畿闲使,不敢夸功,有劳左丞了。”
  说话间,李潼退后一步,将王方庆请入大帐中。
  落座后,王方庆先是寒暄道:“殿下此番典军出行,阅历经多,才器更壮,溢于形表啊!”
  李潼闻言后随口谦虚两句,不得不说,这一次行军的确让他见识大增。
  虽然没有什么强敌恶战,也不是寒苦之地的跋涉远行,但戎旅之中毕竟不同于往常,没有了起居优渥的悠闲,每天都要操心诸多营事,的确是难得的阅历增长。
  值得说一句的是,这次行军本来觉得是打酱油的行军长史苏味道帮了大忙,尤其是在扎营行军、营防饮食方面,几乎都是苏味道在一力操持,而李潼则只是旁观学习。
  毕竟多达五千人的军队,再加上各种跟随的辅兵、丁役,足足大几千人的大队伍,哪怕只是普通的团建,也远非李潼这种少经戎旅的小白能够妥善处理。
  更不要说肃岳军虽无强敌,但也的确是有具体的军事任务,那些活跃乡野山岭之间的蜂盗们实力或是了了,但流窜性却极高。一旦遭遇,也相当考验将主排兵布阵与临场调度之能。
  总之,经历过这一次行军之后,李潼是认识到还是不可小觑时流。
  苏味道这个人虽然留下一个模棱两可的昏昏之名,但是也有跟随大军远征的经历,而且就是在行军当中获得裴行俭的赏识而选作婿子,其人也是有着不低的军事素养。
  初唐时期出将入相这并非一句虚言,能混到宰相的人,也的确是有其底蕴。若仅仅只是关注人物在政斗场合中所表现出来的品德高低而判断才干高低,还是有些不准确的。
  一番寒暄之后,王方庆终于还是忍不住发问道:“未知安平王究竟罪犯何事,竟被直接提押归都?”
  李潼闻言后便微笑道:“也不是什么大事,日前朝廷不是令我安排护送南下使者?我着其人领军护送,竟然不行,还在军营咆哮争议,于是夺他军职,归都入审。”
  王方庆听到这话不免瞪大眼,他本以为武攸绪是犯了多大罪过才被如此对待,原来只是不想跑腿,不想被代王排斥出大军之外,结果就被囚车押引归都。
  对此王方庆也实在不知该如何评价,默然片刻后才叹息道:“虽然已是几月有余,但畿内形势已有翻新。梁王于政事堂……唉,若能相忍于事,那是最好的。”
  李潼闻言后也微微皱起了眉头,只是说道:“都中近况,我行途中也有耳闻。梁王,呵,复过军命之后,我会择时见他。”
  眼见代王神情已经略存不善,王方庆不免更加忧虑,沉吟道:“漕运诸事都已铺张开来,国计盈亏出于此中。秋税押运在事,委实不宜强作意气之争……”
  讲到这里,王方庆便察觉到代王眼神转为凌厉起来,但还是硬着头皮继续说道:“卑职等江南人士,所以景从殿下用事,是明见殿下才器伟然,胸怀国计。与魏王、梁王等徒具虚荣却猥琐下流之类截然不同。江南士民诚有报国炽念,所以殿下一呼、能得群应……”
  李潼坐在席中,看到王方庆神情严肃,想必这番话也是在心里权衡了很长的时间。一直等到王方庆讲完,他才开口道:“那么依左丞所见,当下如此局面,我该如何自处?”
  “扬州格长史近来遭受穷攻,形势已经危及,很难再镇地边。扬州能守与否,关乎漕事成败,此事不可不作重视。日前朝中有意欲使殿下南往专镇扬州……”
  听到这里,李潼抬头望着王方庆:“左丞也是这般看法?”
  王方庆闻言后则摇头道:“卑职是要劝殿下不可轻应此事,扬州大都督诚是位重,但此境旧事未远,一旦贸然入此,则不免浸久见污。”
  听到王方庆这么说,李潼神情才略有好转,扬州旧有徐敬业谋反,此事虽然过去十年之久,但却始终没有被完全淡忘,频频被提及。以他如今畿内草草换取一个封疆局面,看起来是不亏,可一旦真去了扬州,那才是被吊起来抽打的处境。
  “殿下久在京畿,虽然显重有加,但难免地气生疏。于此胶着之势稍作勇退,用心经略于地方,未尝不是良计。卑职旧事广州,虽然天南偏远,但人物却颇有可恃。殿下如果不畏行途劳远,卑职并江南士徒愿为殿下藩篱、前驱,以此立足、循次北进,渐收苏、越之用,等到时情晏然再入扬州,诚可长图!”
  王方庆也是久经思忖才能横下心来讲出这一番话,他承认自己在考虑这些问题的时候的确是有一些私计在其中,但更重要的是说出这一番话后,他便与代王荣损相关,已经绝难再作切割了。
  代王不同于魏王、梁王这些圣皇的外亲,入嗣孝敬后已经是圣皇嫡孙之长。虽然代王历事仍浅,且上一辈中在内有皇嗣李旦、在外有庐陵王李显这两位废帝,这一层血脉联系还未能在礼法方面完全凸显出来。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代王在时局中的经营越发深刻,该凸显的终究会凸显出来。
  如果代王仍然留在神都这一斗争最为激烈的地方,一则进步的空间有限,二则所面对的挑衅也会越来越多。诸多杂情滋扰之下,就算想做什么事务的营建,必然也会事倍功半。
  与其仍要勉力维持于大局,不如暂退、专心经营于方面。这样既能获得更大的进退空间,圣眷方面也能获得更大的关照。
  当然,如果仅从眼下的局面而言,代王是没有必要做出如此程度的示弱。但与其在人步步紧逼之下逐次后退,不如直接拉开一个更大的空间,以退为进、从而重新获得主动权。
  即便梁王等仍不相饶,当下也不失反击之力,特别是能争取到圣意站在代王一方,这要比凡事都一味的针锋相对更加有利。
  听完王方庆的建议后,李潼久久不语,王方庆也知让代王做出这个决定并不容易,因此并不催促,只是耐心等待。
  过了好一会儿,李潼才又抬头对王方庆说道:“左丞此计我会慎重考虑,稍后还要面圣复命,就不多留左丞了。”
  王方庆闻言后便起身告辞,只是在临走之前又说道:“若、若果真难决,卑职请往扬州。只是李某并非能托大事者,欧公入相才堪维持。”
  李潼闻言后点点头,并将王方庆送出了营外,只是回来的时候,脸色已经变得有些沉重。
  过去这几个月,他虽然典兵在外,但与都中也一直保持着联系,对于当下局面的形成并不陌生,心中也早已经有了应对的计划。
  只是他没想到,自己归都之后第一时间迎来的并非武三思之流的压迫,而是来自王方庆近乎逼宫的建议。当然这么说也不准确,起码王方庆诸种表态让李潼也颇有感怀,单单那番计略的陈述已经近乎投名状。
  不过终究是所处的位置不同,王方庆自以为能够从容缓图的计划,李潼无法接受,也就根本无从采纳。
  王方庆是希望能够将漕运诸事乃至于江南人士未来在时局中的地位与他捆绑得更深刻,但身在李潼的位置上,他也清楚单凭这方面之力并不足以确保自己进退从容,乃至于插队成功。
  李敬一在都中的瞎折腾,是让李潼如今进退两难的直接原因。这也的确暴露出他根基浅薄的一个弱点,河北大族们向他靠拢,考虑更多是借他成事、而非助他成事。
  如果说此前心里还有一些犹豫,那么现在李潼更加笃定他所选的一条出路,妈的老子谁都不靠,想干就干!
  肃岳军午时归营,到了傍晚时分,有宫使如此传命召见。在入宫之前,李潼召来狄光远,对他说道:“今次入宫,我将荐狄公为相,若是不成,且如前计。狄郎不必留营,归家告信吧。”
  狄光远听到这话既惊且疑,他父亲此前是通过他的手向代王传递过一封信件,狄光远不敢私启览细,因是不知详情。
  可是听到代王这么说,顿时便意识到他父亲与代王应该是达成什么了不起的共识,于是他便点头道:“卑职领命,这便归家拜父。”
  安排狄光远离营之后,李潼便跟随宫使往禁中而去。
  一路穿过大内北侧几座小城,当抵达玄武门时,李潼便见到羽林军两位大将军都在此门驻守。
  左羽林麹崇裕一如既往的不苟言笑,右羽林武攸宁望向他的眼神则就颇存不善,安平王武攸绪被囚车引回的消息已经在北衙扩散开,这自然让他们武家人大感不满。
  李潼向麹崇裕点了点头,并横了武攸宁一眼,连表面的客气都不再维持。
  禁宫之中七折八转,当来到圣驾所在的殿堂中时,天色已经完全的黑了下来。
  还未入殿,李潼便听到里面传出丝竹笙歌,及至步入殿中,才发现殿堂里不独有他奶奶武则天,自家家人与太平公主一家也都在殿中。
  殿中众人齐齐将目光落在代王身上,寄情各不相同,李潼对诸视线略作回应,然后趋行入前见礼。
  “戎行辛苦,不必拘礼,今日特置家宴,贺儿郎凯旋,快快入席。”
  武则天垂眼看着李潼,脸上满满的温和笑容。
  李潼闻言后才起身,又向娘娘房氏与太平公主同定王武攸暨分别见礼,然后才退入自家两个娘子席中,两手分别拍拍娘子手背,情意各有体会。
  因为没有太多杂人在场,这所谓的家宴氛围倒是不错,李潼方一入席,二兄李守礼便急不可耐询问起他此行外事的经历。
  行军诸事早有随军文职整理成册、呈报禁中,这方面李潼也不便透露太多。但除此之外,沿途所见风物人情倒是不乏可说,随着李潼一通讲述,在座诸众也都各自流露出神往之色。
  武则天脸上同样不乏向往,片刻后则笑语道:“倒也不必徒羡言中风物,新年后都有机会身临其境的畅游赏览。”
  殿中众人听到这话,神情都微微一变。而李潼则眉头隐皱,他自知下半年以来他奶奶便一直在积极准备封禅事宜,也是朝中形成如此局面的主要原因。
  听其言中之意应该是打算将封禅之期定在新年之后几日,抛开朝局的考量,单从场地以论,李潼都觉得时间实在是太赶了。
  有关封禅的议题,早在高宗朝便有,天授年间又有李思文提议。这两次虽然都没有成行,但在嵩山倒也进行了一些营建。这一次李潼前往嵩山,也是在进行场地考察,队伍中甚至还携带有专门的画师,要将场景描绘下来供圣皇参考。
  按照武则天爱铺张排场的性格,所要作又是封禅这样的大礼,嵩山当下的配套设施当然不符合其人心意,肯定还要进行大规模的营造。
  但如今已经到了九月尾,按照周历距离新年不过只有两个月时间。想要在这两个月时间里建设好封禅场地,肯定要大征劳役。
  想到这里,李潼便不免有些气闷。他今年力推漕事改革,收得一定成效,关中的飞钱也具有了一定的输血能力,但薛怀义出征加上这一场封禅,都填进去可能都不够,或许还要拉饥荒。
  心思别计,接下来李潼便有些沉默。众人只当他远行疲惫,所以这一场宴会也没有持续太长时间便告结束。
  李潼先让家人们离开,自己则留了下来。等到殿堂中只剩下祖孙俩并一些宫人,他便打起精神准备陈事。
  武则天今日心情不错,薄饮几杯,神情微醺,望着李潼微笑道:“王妃端庄得体,慎之有此内助,可少许多杂情滋扰。怀义故事,你不必长念,不久之后会给你一个交代。”
  “臣一身所有,概是恩亲所赐,绝不敢有什么意气是非的执念。”
  听到他奶奶讲起此事,李潼起身拜答道。
  武则天闻言后嘴角一翘:“若真是言行如一,攸绪又怎么会被你囚车押回?他是宗中难得笃静不争者,今次遭厄,真是有些无妄。”
  李潼闻言后便作默然,武则天见他如此,又将话锋一转,说道:“近来朝中一些杂议有关于你,慎之你有没有耳闻?”
  若是以前,李潼听到这话少不了要心弦绷紧,但这会儿却并没有太大感触,只是点头道:“文昌台王左丞入营犒军,曾有言及。”
  看到李潼并无明显的神情变化,武则天不免微微错愕,然后才说道:“既然已知,那你对此是怎么看?”
  “臣觉得,议臣可事扬州者,论心可诛!”
  李潼也不客气,直接回答道:“扬州旧逆祸乱,虽然短时克定,但民情想要复归淳朴,却并非短年之功。臣本宗枝后进,资望未称扎实,贸然入彼,唯以重典暴行以示不污。或能全于一身名誉,但扬州一地民风或要因臣一时私意而更作败坏。”
  听到李潼说得这么直接,武则天脸上不免闪过一丝尴尬,谈话的氛围一时间也有些微妙。
  过了一会儿,武则天才又挤出一些笑容:“你劳累数月,新进归都,这些时务议论也不必急于一时,近日安心休养,在禁中陪伴一下家人。”
  语调虽然仍然和气,但脸上的笑容已经不如家宴时那么自然。
  “既然立于世中,人或可偷闲,但事情滋扰又怎么会有停止。往年臣自恃少壮,不能体会恩亲蓄养少流的苦心,多有争强。如今才有所感触,微力负大,难免被裹挟触伤。”
  李潼则叹息一声,继续说道。
  他说这番话,也的确是有感而发,如今在政局中所面对的困境,无论在旁人看来有什么原因,但在他看来,原因其实很简单,那就是以小负大。
  他所干涉的方面太多了,但本身却没有足够的资望与人才的储备。比如在离开神都之前所安排的王方庆与李敬一,前者对前景的判断保守且悲观,后者将自身的利益凌驾于代王利益之上。
  这一次所面对的危机,其实也谈不上有多大。诸如旧年他选择在武周革命之前急流勇退,前往西京服丧守孝,可以在他奶奶庇护之下安心生活,哪怕神都城里杀得人头滚滚,也没有打扰到他的生活。
  只是因为过去这一年多的时间里他过于冒进了,所以眼下再作一些取舍就远比此前牵连大得多。
  从这一点而言,他奶奶对他确实不错,起码在姻亲选择方面把关把得很稳。
  如果是换了关陇或者河北名门,分分钟就有可能喧宾夺主,将李潼完全绑架在他们的战车上,譬如他这一次任命李敬一担任自己的长史从而召来众怨。
  武则天听到这话,也是忍不住叹息一声,但还是说道:“人无少壮,则年华虚度。你幼来生涯虽然不称平稳,但也并没有经历过真正的艰难打磨。没有亲身的感受,亲长教诲再多也只是虚言,或许还要招惹厌烦。既然已经有了自己的体悟,安心在事殿中并北衙,余事不必多作记挂。”
  尽管心里已经有了决定,但听到他奶奶这么说,李潼还是颇有感怀。他幼来生涯岂止是不平稳,简直可以用凄惨来形容。但这也并不是他奶奶在刻意针对他,而是他身为李唐血脉、身为李贤的儿子,无从摆脱的命运。
  但自从他站到他奶奶面前,他这个奶奶虽然是权术惯用,对他也多有拿捏,但总体上而言待他是不错。虽然谈不上有什么平常人家的亲情,但也不失关照庇护。
  但人生终究不是两三人之间,想要真正的有所蜕变,必须要学会且习惯分道扬镳。
  他眨了眨有些酸涩的两眼,语调低缓道:“臣正因有此体悟,所以心怀自惭。魏王、梁王并薛师,俱君上信用的肱骨,或是秉性的不同,臣年少不知收敛,至今已经不能相容。臣不忍一人之安否更增恩亲烦忧,请自逐于外。
  先时王左丞入营也有指点,道广州虽然天南遥远,但却广有海珍物华,若能引用于天中,于我周世可谓锦上添花。臣请远事广州,循事积进,来年再拜君前,方可俯仰无愧……”
  武则天听到这话,眉头便微微皱起,她深吸一口气才又说道:“吴人的狭计,能指点我孙去留?你可知,朕……罢了,这是你的真心之言?”
  “言出肺腑,臣怙恃早无,在世所仰者唯恩亲授给。愿凭微薄之力,播王道于天南,但能有所成就,无负恩亲恤养。”
  李潼俯首再拜,语调虽然低沉但却坚定。
  武则天张张嘴,嘴角泛起一丝笑容,只是这笑容里却略带自嘲,片刻后才叹息道:“我孙有壮志,朕享有天下,难道还无地供你闯荡?格辅元可留守扬州,你也再为朝廷荐一能托大事的良才罢。”
  “司宾少卿狄仁杰,臣虽无有深知,但却久闻才名。”
  听到这话,武则天眉头微锁,片刻后才摇头道:“刚说已有体悟,接着便故态重作。狄仁杰腹计深刻,并不是你能度量垂教的。罢了,还有时间,封禅之前,你可以从容拣选。要慎重,此去天南,君恩都未必能覆尽人情。”
  “君恩厚重,臣、臣受之有愧!”
  李潼听到这话,也不免略有动容。岭南流人,尚可遣使杀之,放眼天下又有什么君恩覆及不到的人情?他奶奶这么说,是真的在考虑他来年能否再归朝的后计。但是很可惜,他根本就没打算去。
  “朕薄于亲缘,血脉递传、在数者寥寥几人。慎之啊,无论在内在外,不要轻视了这一份亲缘。”
  武则天怅然一叹,垂眼认真看着这个孙子,眉眼之间罕见的泛起一丝慈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