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PO文学 > 综合其他 > 人生一串 > 第二百二十三章 锁定规模
  小蒋找的两个人已经来了,他还真用了心。一个是他老乡一个是他同学。那个老乡姓向,家里曾经就是养鸡养鸭的,当然,因为一场鸡瘟,全家的鸡鸭被扑杀,就再也没缓过气来。但是,对于鸭子的宰杀与鉴别,倒是一个内行。
  另一个是他同学,人很机灵,也很能够吃苦,姓熊。他原来成绩很好的,是著名的黄高的正取生。所谓正取生,就是中考凭成绩考上的,这在黄高是很少的。黄高这些年名气太大,以至于一些有关系的,有钱的,子女成绩虽然差点,但宁愿多给钱,送子女到黄高去读书。
  据说,黄高一个年级的学生,大约有两千人,但正取生,只有五百人左右。按一般规律,如果在高中时保持这个成绩,高考进入黄高前五百名,进入一本大学,应该是不成问题的。正取生,一般都在他们的实验班学习。
  所谓实验班,其实是尖子班另外一种称呼。教育部门要求学校,不能分尖子班与普通班。这从人性角度以及教育公平的角度来看,是可以的。但是,它违背了教学的规律。
  今天的教学,因为有高考指挥棒的存在,一切教育的目标,就是能够考出高分。所谓的素质教育、快乐教育,对于家长们来说,简直就是玩笑。
  你愿意让孩子快乐地玩耍,从而考不上大学吗?
  关于我们教育的这种高考流水线的做法,有许多人有过非议。冬子也曾经对这种方式,深恶痛绝。但是,按爹爹的说法:“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这两者都是我们教育的原则,但二者在某种层面上,是有矛盾的。”
  有教无类,并不是说,给每个人上一样的课,按一样的标准与进度,以同样的要求来管理学生的学习。这是办不到的。因为,人与人,在性格特点、身体条件、心理基础、文化底子、智商情商等各个方面,都是有差异的。所以,有教无类,应该是指,所有人都应当受到他能够接受的教育。
  比如冬子,你让他学数理化,肯定成绩不怎么样。但是,让他接受厨师的教育或者美术的教育,他就是能手了。
  所以,在实践层面,因材施教更为重要。让你成为最好的你,发挥出你的天赋与潜力,这种教育,是最为科学的。
  但是,高考,却是一把尺子量到底。也许你掌握了许多知识,但高考不考,你的学习好像就是无效的。你虽然理解知识点,但做题的反应速度不快,你也得不了高分。
  你应当是一个做题的机器,熟练程度才是你应该练习的。
  但是,这就束缚了许多天马行空的少年,奇思妙想的天才。在这个基础上,有许多人,批评我们的考试制度。
  一个会五国语言的少年,却无法在考场上战胜那个只学了英语的人,况且,这个学英语的家伙,居然口语差得很。
  这种情况,经常见到。
  但是,这种考试制度就应该彻底抛弃吗?不对,它还是要保留下来。爹爹说过:它不是最好的制度,但它仍然保持了公平。一般来说,素质教育,针对城里的,家庭条件好的孩子,是极其有利的。他们有大量的培训机会,他们找得到最好的辅导老师,就像冬子一样,因为爹爹找的绘画老师,也考上了个特长生。
  但是,对于农村来的孩子来说,就比较困难了。他们资源太有限了。尽管他们聪明努力,但是因为资源太少,所以,他们只能接受最基本的课本教育。所以,只按课本大纲来考试,对于他们来说,算是公平的起跑线了。
  这是寒门出贵子的主要途径,制度上,应该给这些人,保留着这种希望。
  这位小熊,因为高中时恋爱失败,学习上出现过一段时期的自暴自弃阶段。再加上自己在高考时,身体突然得了皮肤过敏,荨麻疹来了后,莫说答题,坐都坐不住。结果,只上线了一个三本。
  他家里穷,读这种暂时看不到改变命运机会的三本,对家境的改变,远水不解近渴,所以,被迫走上了打工之路。
  这个人体力不是很好,与人交往也比较木讷,但是聪明,学技术一学就会。冬子跟他讲话时,他虽然目光游离,但很快能够理解,上手很快。冬子知道,这小子,以后是个人才。他只是缺少一个舞台。当然,他恋爱失败,可能与他过度专注于一个女生,语言表达不主动,这方面有关系。
  小向还会开车,他就成了小蒋的一个备份。
  而小熊,刚来几天,就已经琢磨出新的改进。本来,原来卖的脱毛机,使用得还算好,但是程序比较复杂。鸭子杀了后,先得在开水里浸泡,让羽毛与皮层在热胀条件下变得疏松,脱毛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离心机的过程,相当于洗衣机里面的甩干过程。
  而小熊却提出建议,想改造出一台一体机,也就是将浸水与脱毛两步程序,合并为一步进行。他从外面那个汽车修理店借来电焊与切割设备,找了一些没什么用的皮带。将电加热集成在一个大桶里,下面连上一根轴承,用皮带将轴承与电动机连接起来,这样,热水与电分离了,避免了触电漏电。而加水装置与脱毛桶保持一定水量,电加热后自动进行。
  这样,浸泡与脱毛,只需要一个人操作,并且,脱毛过程完毕后,将毛放入干的脱毛桶后,可以通过控制电加热的温度,让毛速度烘干,免去了过去占地方又费时间的,软毛晒干过程。
  节约时间与工序还体现在他设计的分解鸭肉的悬挂装置中。这有点像猪肉屠宰场的东西,杀好的鸭子放在板子上,随着皮带传送,会先进入剖开程序,而内脏掏出及加工,是第二步。第三步,剁鸭子,也是借用电动的力量,人只踩一下脚踏板就行。
  这些都极大地提高了加工速度,况且,安全性也得到保证。
  他们加工鸭子的数量,从以前的四百只,可以提高到如今的接近一千只左右。
  他还提出了新的改进方案,也就是工程专业化,流程自动化。因为投资有点大,仅存在于设计草稿之中。
  冬子决定,暂时控制规模。
  这里有几个制约因素,虽然燕子觉得都是可以想办法改进的,但冬子总有一种感觉,步子迈得太快,恐怕要摔跟头。
  首先是鸭子的供应问题。为保证风味,必须要求有放养的那一个品种的鸭子,按燕子老家的养殖能力极限,在没有瘟疫及意外的情况下,一年最多四个周期,总共有六万只。那一天,供应这边的出货量,也就两百只左右。
  按燕子所说,可以暂时到白沙洲市场去现场买。一天也可以得到两百只,更何况,如果提高一点收购价格,可以让销售的老板更多地联系养殖户,得到更多的货源。
  但问题是,鉴别那些鸭子,只有燕子有这能力,她每天都要跑市场去一只只鉴定,那就太累了。万一,燕子生病了或者疲劳了,岂不是要断货?
  第二个制约因素是销售能力。仅有加工能力上来是不够的。销售市场,从目前来看,一天四百只的销量倒是没问题。但能否达到一天一千只,冬子心里没底。有可能,大家只是吃个新鲜,过一段时间,热情消散了呢?
  更何况,按小樊与许玫的销售,她们一天最多销售三百只了不起了,而冬子与燕子,却只能利用晚上时间销售,销售的力量达不到。
  燕子说,可以再招一些销售人员进来,但冬子不太同意。不可靠的人,恐怕要出事。因为食品行业,如果出了事,会爬不起来的。
  有些人做食品行业,出现了卫生事故,也许,他过两年,换个牌子,照样经营。但是,冬子的要求不同,他宁愿少挣钱,甚至不做生意,也不能砸掉父亲留下的、爹爹亲笔写的这块招牌。
  其中有一个核心问题,就是管理。食品行业的管理,应该按最严格的标准,要不然,怎么叫做民以食为天呢?
  虽然近期,冬子与燕子,稍微轻松了一些,他们在乡下把父母及爷爷接过来后,在八号门边住了下来,经常给他们送饭送菜的。但是,他们也没忘记,要经常到爹爹家走一走。
  “你们搞的卤菜,算是初战靠捷,但是,你们要注意啊,食品行业,可不是开玩笑的啊。”
  爹爹讲了一个故事。这是八十年代发生在容城的一个老故事。有一个老师傅,原来是县招待所的大师傅,当然在厨艺的名气上,是很有地位的。
  八十年代,他嫌在公家食堂做生意不太挣钱,于是就自己办起了餐饮。他是最有名的白案师傅,做早点与面点最厉害。尤其是他蒸的馒头包子,那叫一个绝。那个时代,馒头包子是最大众的消费,所以每天卖得供不应求的。
  为了扩大规模增加收入,他请了十几个帮工,帮忙做馒头。以前发馒头都是用老面,可以保持馒头那一种天然的面香。但是,老面发馒头,是需要经验与技术的。老师傅年纪大了,做多了,就忙不过来,就改为发酵粉发了。虽然馒头依然白净蓬松,但有经验的人,还是尝得出来区别的。
  这样的馒头发出来,同样面粉的量,蒸出来的体积更大些,也有提高利润节约成本的意思。
  老师傅放松了这方面的管理,后来徒弟们也越来越大胆。当时,他在容城开了七八家分店,除了包子馒头,还有其它早点,算是新时代,容城的第一代品牌了。
  他的管理是承包制,也就是徒弟们打他的招牌,开分店,质量由他控制。他只坐着收这个牌子钱,每年徒弟只要按期交管理费,就行。这样,既有利润又轻松。
  老师傅还是负责任的,每天,他都要去检查各个分店的质量,大概上说得过去就行,反正卫生必须过关。
  后来,老师傅病了,就没时间管了,就交给他儿子来管理。他儿子经验也不多,父亲的徒弟们也不太怕他,心思活的徒弟,就被利润冲昏了头。
  于是,有人对包子馅动起了心思。不用最好的鲜肉了,用冻肉。甚至,有的肉,已经不能吃了,也与好肉混在一起,进入了馅料之中。
  最后,出问题了。有一家分店,有顾客吃了包子后,肚子拉,一次两次没怀疑,次数多了,就举报了。最后,食品监督部门来查,结果出来了。
  这种结果,让整个牌子砸了。本来只是一家分店的事,结果连累了所有分店,大家都不去买了。老师傅又气又急,最后病情加重,去世了。他儿子再没办法拯救这个品牌,跑到外地打工去了。
  “凡是有钱的事,就有人动心思。当你管理不了别人的心思时,你得先管住自己的冲动。这可不是开玩笑的。”
  爹爹的一番话,让冬子与燕子吓出一声冷汗。幸亏,所有加工,都是自己全过程参与的,全过程监督,保证了质量。但如果加工销售量大了,监督不过来,就难免出现漏洞。
  有钱的事,就有人动心思。这句话,更让燕子提高了警惕。她专门把小蒋与小樊叫过来,告诉她们,卖东西时,一不能缺斤少两,二不能提价坑人。更重要的是,如果在售卖或者运输过程中,鸭子受到了污染,那坚决不能卖。这东西,可以拉回来,不扣她们的钱。
  冬子对燕子说到:“按这个规模下去,我们一年能够挣一百多万,应该知足了吧?”
  “不是钱的问题,冬哥,如果你想做出大事业,那就得需要更多的钱。”
  “你眼中的大事业是什么呢?天下的钱,哪里有挣完了的呢?”
  “让爹爹为你而骄傲,对不对?”
  燕子还是懂自己的,把这块牌子做出来,形成一个长久的品牌,那就是最值得骄傲的事情了。但是目前,各方面条件还不成熟,暂时要收缩规模了。
  冬子抽出时间后,每天要用两个小时,来考察市场,还得帮c姨争取佛山品牌的代理权,所以也没闲着。
  “冬哥,你为什么不自己搞,非要让别人来搞呢?”这是小袁听到冬子的说法,第一个问题。
  “我估摸着,容城的市场,只有这么大。而销售部的人,都认识我。如果我不能保持跃进式的发展速度,别人会说彭总当年识人不准。况且,我的能力,能够干好一件事就行了,四处都抓,是不行的。”
  小袁其实懂得冬子的顾虑,但还是劝说到:“这样挣钱的机会给别人,你不觉得可惜吗?”
  “袁哥,你知道,我光做鸭子,也挣不少钱呢。”
  “有多少?”
  “至少是原来在佛山公司收入的两倍以上。”冬子没有透露具体数目,仅用这个比较,就足够让小袁吃惊了。
  “那我就懂了,一个不缺钱的人,缺并不是最重要的东西。”
  而冬子在考察市场时,难免会有人给那个四处乱窜的廖苕货提供了消息。廖苕货知道,许玫这些天不来自己这里,原来是帮冬子卖鸭子去了,这让自己有些失败感。
  许玫的选择,好像在证明,跟着自己,不如跟着冬子。宁愿卖鸭子,也不愿意在牌铺。这其中的原因,倒是苕货没有想到的。他认为,冬子一天只赚一千多,能够给许玫分多少呢?二百一天就顶天了。两百块钱,能够让追求时尚舒服的许玫,这样拉得下架子?
  过于复杂的问题,苕货不会深入思考。而冬子考察建材市场的行为,给了他新的启示。建材市场,肯定有钱赚,该怎么赚呢?
  从各种江湖人士听到的消息,苕货已经有谱了。从沙石水泥上下功夫。
  当然,现在不是入手的时候,可以提前做些准备。现在,这里的改造基建工程,是县里的重点工程,请来的都是大公司,他们的实力,自己是不敢尝试硬来的。
  但是,普通人,今后进了新房子的装修,却是可以想办法的。沙,就是门槛最低但有利润的行当。苕货自己没能力搞什么采沙船,但是,他可以销售。
  利用兄弟们在道上的威慑力,哪一家装修,如果不买他的沙,可以通过放狠话甚至小破坏的方式,让对方就范。再加上,这些拆迁户,都成了有钱人,自己的沙卖得贵些,他们也承受得起,不至于跟自己的兄弟们拼命。
  水泥这事,可以用小水泥厂的普通水泥,卖出大厂优质水泥的价。这可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如果自己抓不住这个发财的机会,那才真的是个苕货。
  今天的苕货,已经开始联系沙场老板了,当然是带着几个兄弟过去的。至于是商量谈判还是威胁利诱,那就另说了。
  但是,谈得并不顺利,因为苕货毕竟初出茅庐,搞这些生意的老板,都算是滚地龙,什么都见过。虽然表面上对苕货客气,递烟倒茶的,但说到钱,却不那么好说话了。
  下一步,必须给几个不听话的人,给些压力。苕货往街边吐了口痰,把烟头掼在地上,用脚踏上,狠磨了几下。
  苕货是有威胁别人经验的,大部分时候,他不会亲自出面,而是请马仔出面。要威胁别人时,总是很隐讳地说到:“你儿子在东方红小学读书吧,我看他爷爷有时接他。”
  或者说:“你老婆上夜班,一个人回家,她不怕吗?”
  容城本地人的信息,了如指掌,最怕这种说不清楚的威胁。毕竟,这种话,你也不可能报案,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只要钱不多,人家一般都从了。
  但是,沙厂老板却并不怕。他们面对的总是这种人,所以,他们有经验。更何况,哪个老板手里没几个兄弟呢?硬来,他也不怕。
  苕货正处于焦虑期,好在,最近,晚上来赌博的人,更多些了,倒带来一些生意。
  冬子却进入了稍微轻松的时段。小熊到八号门那边,帮燕子的父母改造了饲料粉碎装置,让效果好了不少。
  原来饮料粉碎,由于加的药材及物品种类太多,他们平时很忙的。再加上,粉碎出来的粉尘及噪声很大,也让人不舒服。尤其是爷爷,呼吸系统有毛病,整天在那个环境中,休息也不好。
  小熊做了两改造。一项是定量分类入料口。在粉碎机外,设置了十几个入料添加口,最后统一进入粉碎机。按比例设置刻度,你不需要用称来称这些料的分量,只需要加满那个刻度就行。一次性把所有料倒满刻度后,就不管了。自动进料,自动粉碎。
  第二项改造,是全封闭加工。入料工序完毕后,所有入料口及粉碎机都盖上盖子,盖子内外,都有吸音材料。他还把粉碎机与电动机之间的曲轴传动,改为了皮带传动,减少了机械噪声。这样,粉尘飘逸的渠道被封闭,声音也小了许多。
  以前,他们加工时,有邻居有意见,只不过不好意思提。现在,没有一个邻居有意见了。当然,燕子送的鸭子,也起了作用。
  工序变得轻松,环境也变得很好,这让燕子父母的劳动强度得到了极大的缓解。
  小熊是个宝藏,燕子决定,要给他提工资。但是,她有一个顾虑,因为小熊的工资有两个参照系。第一,他不能比小蒋的高,毕竟,小蒋是师傅。第二,他的收入不能与小向差距太大,毕竟是同时进来的,主业也差不多。
  怎么办呢?冬子想到一个办法。
  饲料厂机械维护,这个新的工作任务加给了小蒋,每个月,给他增加一千元的维护津贴,由燕子父母给他发,不从燕子这里出。
  当然,小向也有安慰资金:出车补助。
  每天,拉两个摊位的鸭子出去,还有就是,有时农村的货供应不上时,得到武汉白沙洲去拉鸭子。按每天拉货到市场的补助10元一天计算,每次到白沙洲拉鸭子,一次补助30元,那小向每个月,也多了大几百的收入。
  多劳多得,就是这个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