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就算要反对,总得有理有据,不能张嘴一句“我不赞同”就完了。
这学科划分的事,也不会今天就定下来,之后还会慢慢磋商,有什么想法,到时候再提出便是。
除了教师资质,教材编写,学科划分之外,今天的第四项内容,就是基础教育。
按照上面所说,要用十年时间将新的学科、新的教材普及下去,那相应的,在基础教育方面也必须要能接上。如果开蒙的时候学的还是原来那些东西,进入书院之后,必然会有脱节和不适应,不如从蒙学就开始改革。
而相对于“不太着急”的书院教育,基础教育的改革现在就可以开始着手了。
毕竟书院招收的学生,年龄不会太小,也不能太大,大概是十到十三岁左右,如此,在书院经过五到十年的教育之后,就可以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之后或是直接去参加科举考试,或是游学天下继续提升自己,又或是埋首钻研某一门学科成为这方面的专家,都可以由他们自己来决定和判断。
所以十年后,第一批使用新教材的学生,现在都已经出生了,两三年内,就可以开蒙。
因而,在编写教材的时候,很有必要将蒙学教材也纳入其中。
这一天的会议,只是让大家了解一下总的章程。至于更具体的内容,那就需要所有人坐在一起一点点的打磨了。陆裳因此还将工作的地点转到了藏书院那边。因为这里有天底下最全面的藏书,方便随时查证。
不过这些山长们身上都还有许多俗务缠身,不可能一直留在京城,所以陆裳的计划,是先列出一个整体的框架和目录,之后再慢慢地往里面填充内容。
甚至于在有了框架之后,就可以直接将各个部分的内容交给某个人去负责,等下次聚在一起的时候,再进行审核。
而且在填充内容这方面,也不必局限于山长们,如果能请到在某个方面有所长的名士大师,自然更好。就连朝中很多官员,其实也可以邀请他们参与到这项大计之中来。
陆裴每次进出藏书馆,都有一种十分奇特的感受。
这里的藏书,很多都是世家捐出来的,所以对他来说大部分都很熟悉。可是它们被陈列在藏书馆里,好像又会给人一种截然不同的感受。
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它们是无声的见证者。将来总有一天,现在的变化也会变成一本陈旧的书,被放入其中。
但是现在,陆裴想到这一点,已经不会再感到惶恐,以及因为惶恐而产生的抗拒。
因为他已经身处其中了。
……
在藏书馆工作一段时间之后,山长们便意外地发现,他们并不是这里唯一的访客,偶尔会看到另外的一些人过来翻找书本。
这些人,是编修馆最新项目的参与者。
最近这几年来,随着粮食产量增加,经济和工业的发展,各行各业也都焕发出了新的生机。所以最近,张芸正在联合工部,打算编撰一整套百工技艺相关的专业书籍。
在封建皇朝时期,很多好东西都是不对外公开的。比如工部这个不显山不露水的部门,其实就藏着无数秘而不宣的工艺。这些东西,都是历朝历代的工匠们发展出来的,外人却很少知晓。
其实在工部,这些技艺大部分也不怎么受重视,不过是放在库房里接灰罢了。
因为皇室最重视的往往是各种奇观,对于这些细枝末节,上位者不会感兴趣。而背靠朝廷,工部想要创造一项奇观,往往不计成本、不惜物力,于是最需要的也并非是这些工艺,而是人。
只要有足够多的人,就完全可以代替一件方便快捷的工具,或者一种省时省力的工艺。
而朝廷是永远不会缺人的。
所以有时候,连工部自己都会忘记,他们手里还有这样的好东西。
这回张芸主动提出要与工部合作,连工部的官员们都很吃惊。但是想想这件事自己又不吃亏,而且眼看着好几年了,自从贺星回还朝之后,各部都得了好处,只有他们工部是爹不疼娘不爱的小可怜,他们也是想做出一点事业来给皇后看看的。
所以他们答应得非常干脆,爽快到张芸一开始都不敢相信。
而这个提议送到紫宸殿,贺星回也非常重视。
这些书,编好之后是会对外发行的。虽然肯定卖不出去多少本,但贺星回认为,它们对于推动这个时代的工艺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种种工艺发展,又可以反哺到现在刚刚开始起步的工业上,提升效率,降低成本。
贺星回也不得不承认,当放眼整个天下的时候,有些细节其实她也不会太清楚。比如推进工艺发展这件事,她就一直没想到让工部参与进来,而是指望工厂那边自己改进各种生产流程和工艺。
如今被这个计划一提醒,她便大笔一挥,将管理天下工厂、改良工艺流程的任务分配给了工部。
总算得到了她一个眼神的工部,立刻打起精神,派出大匠前往各地的工厂参观考察,下定决心一定要做出成果来。
而想要推动工业发展,除了工艺流程之外,另外一点也很重要。
那就是农业的发展。
只有粮食产量达到了一定的程度,才能解放出更多的生产力。除此之外,工业所需要的大部分原材料,也需要农业来提供。
玩过放置类家园小游戏的人都知道,只有种植足够多的作物,原材料充足,工厂才能开工,生产出更多的商品,否则工厂建起来也只是一个壳子,只能白放在那里。
尽管庆州的粮种已经提升了不少农作物产量,但是这方面的工作,户部也仍然没有放松。
除了从草原采购牛马等牲畜,交给百姓饲养之外,户部也一直在培育和改良土猪的品种。本土的猪个头都不大,但是在户部的努力下,也培育出了一种勉强让人满意的猪,养上一年,能长到两百多斤。
虽然周期长,但是一方面可以用它们处理掉一些厨余物品,另一方面也能生产出可用的粪肥,再加上可以炼油,可以吃肉,算是性价比非常高的一种家畜了。
所以当这只猪被清洗干净,送入皇宫时,也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贺星回也被吓了一跳,“朱卿写一份奏折详述便是,怎么把猪也送来了?”
“这是户部诸位同僚献与陛下的。”朱明道,“都是大伙儿亲手喂养,还望陛下莫要嫌弃。”
两辈子加起来,贺星回还是头一次收到这种让她不知该如何评价的礼物,思来想去,只好叫御膳房的人把猪宰了,给满朝上下的官员都加了一个菜。正值年末,就当是她请大家吃杀猪菜吧。
兴致上来,贺星回还自己动手拟了菜单,写了一份一猪三十吃的单子,让人送到御膳房去。
等做菜的间隙,贺星回也见到了负责培育良种猪的户部官员范一通。
这个人她还有印象,当初是韩青的幕僚,后来在要国库欠债的时候,被严文渊要去了户部,如今已经升到员外郎。在贺星回的记忆里,对他的印象是言辞锋利、纵横捭阖,没想到竟然也有沉下心去养猪的一天。
正好户部还缺一个侍郎,贺星回便把人提了上来。
这种既有能力,又有才学的官员,就应该委以重任嘛。希望他能够在培育良种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取得更多的成果。
为了表示对他的褒奖,贺星回还特意留他跟重臣们一起吃了一顿杀猪菜。
会议桌临时充当了饭桌,三十个菜摆上去,放得满满当当。贺星回看着这一桌子的菜,忍不住感慨道,“希望有朝一日,百姓们的年夜饭也能上那么多的菜。”
众臣附和道,“陛下圣德泽被天下,必然会有这一日。”
……
人一旦忙起来,就会失去对时间的感知。
接下来的两年里,各部都在紧锣密鼓地忙碌着,于是时间似乎也变得很快,忽忽而过,一转眼就到了开明八年。
风调雨顺几年之后,这一年,天工终于不再作美,大越各处都出现了天灾。
先是西南发生了一场大地震,只有又是北方大旱,南方洪涝,一整年里贺星回都在忙赈灾的事,几乎没有消停过。也是多亏了这些年的发展,大越的粮食产量节节攀升,虽然要供给大越和周边的胡人部落,但存粮也有不少,足够赈灾所需。
然而天灾往往总是伴随着人祸。
这一年的年底,北方发生了一场震惊全国的大案:一家工厂出现了大规模的冲突事件,死伤多人,其中甚至包括工厂的主人!
好在北边是师无命的管辖范围,而他的反应也很快,在案发的第一时间,便调遣兵马将整个工厂围了起来,各类人员分开看管,没有让冲突继续扩大。
而在京城,刑部、大理寺和监察院成立了临时调查小组,火速赶往现场调查取证。
案情其实并不复杂。
今年灾祸频仍,虽然朝廷竭力赈济,控制住了局面,但是底层百姓的日子依然很不好过,也一度掀起过卖儿鬻女的风潮。这两年来,工厂发展得很好,也需要不少工人,于是这家工厂的主人便趁此机会买进了一批奴隶。
既然是奴隶,那当然跟普通工人待遇不同,他们做最脏最累的活儿,吃最少最差的食物,一天至少工作八个时辰,却没有工钱,每一分价值都被榨取干净。
如果是在从前,卖身之后能有这么一个容身之处,大部分奴隶都会认了。
可是现在,工厂里除了他们,还有从外面招收的工人。因为有《劳动法》的保护,这些工人每天上四五个时辰的工,轻轻松松就能领到一份工钱,自然引发了奴隶们的不满。
即便工厂主一直给他们洗脑,说是自己救了他们,给了他们一口饭吃,他们不该再想更多的,可是差距就摆在那里,谁都看得见,又怎么可能不想?
何况这些年来,随着风气逐渐放开,就连不识字的底层百姓,也经常听到一些京城传来的新消息,偶尔去集市买东西,还能听到说书先生读最新的报纸。这些内容,在百姓们蒙昧的思想之中照进了一道光,让他们懂得了更多的东西,也学会了思考。
所以面对不公平的处境,他们也开始争取自己的权益。
一开始,这种争取是柔和的。但是一件事催化了彼此之间的矛盾,让和平的争取变成了暴力冲突。——工厂主打算给到了年龄的奴隶们配对,让他们结婚,生下的孩子继续给自己做奴隶。
这个决定彻底激起了奴隶们的怒气,也葬送了工厂主本人的性命。
而现在的情况是,工厂主的家人和背后的世家想要直接打死这批不听话的奴隶,血债血偿。至于奴隶这边,有几个人主动站出来承担了责任,但要求释放剩下的无辜者。
看到这份调查结果,贺星回陷入了长久的沉默之中。
忘了是在哪里看到的,又是谁说的,底层百姓的要求其实很低,只要还有一口饭吃,只要日子还能过得下去,他们就可以继续忍耐。可是一旦忍无可忍,他们也必然会爆发出巨大的力量。
贺星回没有想到,在自己的治下,还会发生这种事。
第085章 禁止
十一月底, 天气已经很凉了。贺星回推开半扇窗,冷空气立刻争先恐后地往温暖的屋内跑,划过她脸颊的时候, 凛冽如同刀锋。
她在这冷风里站了半刻,让自己沉溺在低落的情绪之中。
脑海里有许多繁杂的念头,但她放任了它们,并不去刻意整理。
直到肺腑之中也充满了冷冽的空气,整个人从身体到头脑似乎都被冷却到了极致, 她才回过身,一边关窗户, 一边吩咐道, “请中书和六部的重臣们过来议政。”
不一时, 人就到期了,贺星回站起身问,“这个案子,诸卿怎么看?”
这一年本来就不太平,好不容易眼看要过年了, 大家刚刚松了一口气, 就又出了这种事,众人的态度都不免有些小心翼翼。特别是现在他们坐着,贺星回却站着,带来的压力就更大了。
最后还是韩青先开口, “此案影响广泛,不好裁断啊!”
这话说到了所有人的心坎上。
其实难的并不是这个案子要怎么断。这件事, 贺星回会站哪一边, 几乎不用过多地考虑。问题是, 另一边也占理。毕竟那是他自家花钱买回的奴隶, 要说确实是给这些人一口饭吃,一条活路,而且虽然苛刻,却也没有到害死人命的地步,连官府都没法管。反倒是奴隶死了主人,本来就应该罪加一等。
所以官府断案,难的是要怎么服众,怎么平衡。
这个案子虽然是第一例,可是现在工厂越来越多,今年又是这样的年景,说不定也有像这家一样买了奴隶的,这些人都看着呢。这个案子怎么判,也决定了他们之后会怎么对待手底下的人。
就像韩青说的,一个案子,怎么都能断了,背后的影响,才是让众人觉得难办的地方。
贺星回转头看向刑部尚书,“按照《民法》,百姓面对这种情形,该如何应对?”
刑部尚书忍不住额头冒汗,“陛下,《民法》之中并无相应条例。况且……况且那些也并非普通百姓。”
“在我大越的国土上生存,自然就是陛下的子民,大越的百姓。”贺星回微微皱眉,加重了语气道。
刑部尚书连忙说,“臣回去就让人拟定相应的条款。”
“不必。”贺星回道,“有一件事,朕一直在想,什么样的时机提出来才合适。如今既然出了这等案子,也就不必管什么时机不时机的了。自从定下了‘开明’这个年号之后,朝廷处处开明,大越的气象也是日新月异,许多过去陈腐的观念和规矩,已经跟不上这个时代,早就应该淘汰更新了。”
“——朕欲废除奴隶制度,诸卿以为如何?”
饶是在被召集过来的时候,就已经有了“要出大事”的心理准备,但在听到这句话的瞬间,众人还是忍不住心脏重重一跳。
至今为止,贺星回所有的政策,基本上都是在不触动大的利益的情况下推行的,所以看起来顺利得有些过分。自然,这是她刻意的选择。即便是当初打压世家,也是拉一边打一边,并且没有真正地触及根本利益,本质上还是政治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