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卫民把两个人往他家地里引,脚步都有些踉跄。要知道他刚发现玉米地里生了虫时,见到整片田里的玉米叶上都爬着灰色的长条虫,把叶片吃的只剩中间细细一条,边缘都是参差不齐的咬洞,当时就一股热气直冲脑门,差点栽倒在田里。
“你们看看,这可怎么办啊!”赵卫民摊着手站在农田边,急得脑袋冒汗。
今年阳光毒,又不下雨,玉米苗长势缓慢,还被晒死了很多。他们这些农民想办法借了水管水泵和发电机来,费了好几天的功夫,总算把地浇过一遍,玉米这才长了起来,现在才刚长到腰的位置,穗还没结,就被虫子给啃咬的没剩几片叶子,这还怎么结玉米棒子!
老杨捏起一个虫子在手心看:“这是玉米粘虫,玉米作物的常见害虫。”他回忆了一下玉米粘虫的习性,想说出口的话在肚子里转了两圈,最后变成一句感叹,“这不对劲啊!”
看到这是玉米粘虫,王晨正是对书本知识记得牢的时候,在一边背诵道:“玉米粘虫,鳞翅目,夜蛾科,是跨区域迁飞的害虫。”
他拉过一片玉米叶,看上面玉米粘虫的颜色。“地里灰褐色的幼虫比较多,应该在2-3龄左右,4龄的黑色幼虫也有不少。玉米粘虫一旦达到3龄,就会食量暴增,如果防治不及时,农田大量减产甚至绝收都有可能。”
赵卫民一听这话就急了:“咋个防治方法啊?我们前天发现有虫,连夜就打了农药,你看这效果也不大,虫子还是活蹦乱跳的,而且以前也打过药了,就是防治玉米粘虫和螟虫的,这都打过了怎么还是生虫?”
老杨又问起打了什么农药,赵为民一五一十的说了。老杨的眉头皱的更深,打的农药确实是有效针对玉米粘虫的药剂,怎么效果不好呢?
他和王晨商量道:“我觉得这批玉米粘虫不对劲。你还记得玉米粘虫喜欢什么样的环境?降水多、土壤空气湿度大。35c以上的高温会极大地抑制幼虫的成活,你看看现在这条件符合吗?而且农药防治效果差,说明这些玉米粘虫有了耐药性。”
王晨也说:“咱们这边冬天冷,成虫过不了冬,往年都是从南方迁飞过来的。”他说到这里顿住了,这么说,这次的受灾范围可能相当广泛。“可是……去年南方的冬天也没暖和到哪里吧?”
老杨表情严肃:“也就是说,耐寒性也增加了。”
他表情凝重地看着一片狼藉的田地,重重地叹了口气。“看来要针对玉米粘虫的新特性改进农药,南方一定比咱们这里爆发玉米粘虫的时间早,不知道有没有研究成果出来。”
老杨突然发现一边的赵卫民很久没有说话,一抬头,看到赵卫民满脸泪水。
赵卫民今年61岁,冬天冻的四肢僵硬,风里像是在刮刀子的时候 没哭过,夏天热的浑身是汗,走两步身上就像着了火的时候也没哭,可是面对着被粘虫糟蹋的农田,他老泪纵横,浑浊的泪水大滴大滴的落在黄褐色的土地里。
“赵大叔,你先别急,我们会想办法防治粘虫的。”老杨赶紧说道。
赵卫民颓然的坐到田埂上:“冷也不要紧,热也不要紧,只要地里还能种出东西来,人就能坚持下去。但是现在这个样子,这是老天不给我们留活路啊!”
王晨忙蹲下来,解释起他和老杨刚才的对话:“我俩的意思是,农药需要改进没关系,不能用化学防治的方法,还有农业防治,用黑光灯、诱杀盆等等都能起到降低田间虫口密度的作用。”
赵卫民不抱希望地抬起头:“真的?”
王晨保证道:“我们把这个情况向上反应,一定给你们争取到帮扶。”
赵卫民心里虽然忧愁,但是也不能放任玉米粘虫在田里肆虐,今年的玉米大量减产已成定局,可还要考虑以后,要是放任不管,玉米粘虫大量繁衍,明年这片地还是种不了玉米。
他拍了拍沾满泥土的裤腿站了起来,勉强撑着说道:“那辛苦你们两个了,太阳升起来了,咱们回去吧。”说着,赵卫民就把头扭过去,好像一眼都不想看那些被粘虫啃噬的玉米一样,就像那些粘虫咬的不是叶片,是他的心肝。
————
四爷爷的女儿梁静到梁衔月家来,说他们家的玉米也遭了虫,今年怕是难有收成。之前答应种梁衔月家那几块地给的地租,恐怕要换成土豆。
甄敏抢先说道:“这个时候就别说什么地租了,没收成哪还有租子。玉米生虫了,两个老人在家里没上火吧?”
梁静勉强的笑了笑:“我没敢让他们去地里看。我自己站在山坡上往下望,见到大家田里斑斑驳驳的模样,都觉得触目惊心,哪敢让我爸妈看。”
梁康时也劝慰她:“玉米虽然不成了,那不还种了土豆,土豆产量高,也饿不着肚子,年景不好也没办法,你也别太念着这事,到头来把自己压垮了。”
“家里种了半亩地的土豆,怎么也得收个一千多斤,家里的细粮也不少,去年冬天才和政府用玉米粒换了大米和面粉,吃到明年这个时候也足够了。我担心的就是收成不好,将来没有足够的粮食换煤,那冬天就不好过了。”梁静说着自己的担忧。
这倒也是个问题。还没等梁康时夫妻俩说话,梁静也发觉自己说了太多的抱怨,赶忙说道:“现在想这些还太早了!农业站的工作人员说已经在开会讨论,尽量采取措施减少大家的损失。”
梁静坐了一会儿就走了。梁衔月又拿出了他放在角落里积灰的小收音机,他一忙起来就无暇顾及外界的信息,收音机很久没打开了。这次是听说变异的玉米粘虫大爆发,又查到玉米粘虫是可以长距离迁飞的害虫,梁衔月觉得其他省市很有可能也在遭灾,玉米减产可能发生在全国范围内,那明后年的粮食危机可就加剧了。
她调着频道,听到收音机里传来消息。
【在异常的高热中,南北极的冰川加速融化,海平面上升是否已不可逆转?请听本台特约专家为我们带来的分析……】
【x省开展防治水稻害虫专项工作,针对耐药性增加的稻纵卷叶螟和稻飞虱采取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相结合的措施……】
【……努力发展抗旱农业,利用道路、场院等天然集流场地,修建蓄水窖……】
越听越让人心慌。
甄敏在旁边听了几句,最关心的还是庄稼遭虫灾的问题:“水稻也有虫了?也是耐药性增加?我们还没适应这鬼气候,它们反倒这么快就进化了?”
梁衔月点了点头:“去年冬天那么冷,正常的虫卵早就冻死了,今年本该是害虫更少的年份,现在倒是反过来了。”
梁康时在一边很久没说话,最后感叹道:“玉米出了问题,好在还有土豆,土豆可别再出什么幺蛾子了。”
————
很快,农业站的工作人员再次下乡,为大家解读了农业局下发的几个文件。
第一个要点就是治虫,在能对玉米粘虫造成有效杀伤力的新农药问世前,只能再使用一些农业防治手段降低玉米粘虫的密度。
这部分分为诱杀成虫和诱卵采卵两个方向,玉米粘虫的成虫是一种飞蛾,具有趋光性和趋化性,可以利用这种特质使用黑光灯或者制成糖醋汁诱杀盆诱杀成虫。
诱卵采卵是指用扎起的草把吸引成虫在上面产卵,然后定时收集起来焚烧。通过这些方法,再佐以人工捕捉,尽量控制玉米粘虫的数量。
对于已经可以预见的玉米大规模减产,以及因为天气干旱到造成的其他农作物减产,文件中主要提到的是以菜补粮的方法。
老杨拿着大喇叭为大家解释:“很快我们就会给大家发下一批种子,主要是南瓜和冬瓜,就像以前的洋芋和丝瓜种子一样,这些都是免费发放的改良种子,耐旱性大大提高,在现在这种天气也能成活,而且产量高。
南瓜和冬瓜放在地窖里妥善保存,都能有三个月甚至以上的保质期,大家种了这两种蔬菜,将来也能和政府进行物资交易。
等到玉米粘虫的防治有了效果,大家可以在田里补种南瓜,适当的减轻损失。”
村民们挤在小超市门口的遮阳网下听了老杨的政策解读,这些天因为玉米粘虫爆发的焦灼稍稍褪去了些。
损失既然已经发生,那只能尽力补救。
梁家村重现了春耕时期的热闹,只是这热闹主要集中在凌晨三四点钟,一天里只有这个时候活动还勉强可以忍受,剩下的时间在地里干活,那就是老寿星上吊——嫌命长。
农业站的工作人员带着发电机和黑光灯来到受灾最重的农田里,使用黑光灯诱杀害虫。黑光灯看起来就像是普通的白炽灯泡,但其实是一种特制的气体放电灯,会释放出特殊波长的光线吸引趋光性昆虫,将其杀死。黑光灯下面有一个袋子,用来装被杀死的害虫尸体,一晚上就能从里面倒出一小摊来。
一束束扎好的草把树在了玉米地里,每隔几天就更换一批,村民们把原来的草把聚集起来集中焚烧。有人在旁边拿着大喇叭提醒:“天气干燥,注意用火安全!”
防治玉米粘虫还有个笨办法,就是人工捕捉。村民们做了老杨说的所有比较有效率的防治措施以后,干脆叫上一家老小一大早到玉米地里捉虫子,每个人都提个小桶,捏起虫子就往里丢。每天干上一两个小时,也能抓到不少。
这玉米粘虫一两厘米长,长条形,因为吃了大量的玉米叶,肥嘟嘟的,鸡鸭最是爱吃这虫子。可惜村里不是家家户户都能买到鸡苗。不过小超市的交易展板有人收玉米粘虫,用受精的鸡蛋来换!
有人向黄一峰打听是谁在换玉米粘虫,黄一峰只是笑笑不说话,无论别人怎么问,他都咬紧了牙关不开口。大家只能猜测是附近村哪个养鸡大户,用鸡蛋换了玉米粘虫给鸡加餐。
这买卖划算,换了受精蛋回来,不管是借个老母鸡来孵蛋,还是自己想办法孵,也有鸡仔养了不是?不然家里没有牲畜,玉米粘虫捉来也没有用处,还得想办法弄死。
这个神秘的养鸡大户不是别人,正是梁衔月。
他在海岛养的鸡鸭饲料十分单一,冬天的时候还有发酵的豆渣可喂,现在连玉米面都没剩下多少,前几天还在交易展板上挂了几单大米换玉米面的交易。
鸭子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吃得不够好,到现在已经养到六个多月还没有下蛋,母鸡倒是一直下蛋,只是除了刚开始的时候每天都能下一个蛋,现在三天能下两个蛋就不错了,有时下的蛋还特别小,这也是因为缺营养的缘故。
交易展板上受精蛋换玉米粘虫的单子挂出去第一天,梁衔月就成功用20个受精蛋换了五斤玉米粘虫。
第47章 啤酒(三千营养液加更)
黄一峰把装着玉米粘虫的桶递给梁衔月时,嫌弃地把胳膊伸的远远的,还在桶上盖了个盖子。那小小一只虫子看着没什么,弄来一桶装在一起,看一眼里面成千上万只虫子翻滚攀爬的模样,午饭都吃不下去了。
梁衔月告诉黄一峰自己是帮邻村认识的一户养鸡的人家收粘虫,在里面赚点抽成。还说能弄来小鸡仔,问黄一峰家要不要养鸡。
黄一峰断然摇头:“我和易君哪会养鸡,我看那些以前年年都养鸡的人家,今年养的鸡也是又瘦又秃,还中暑死了好几只,天气这么热,鸡也受影响,我还是到时候在村里收几只养好的鸡宰来吃。”
梁衔月说:“行,黄叔,那你别忘了继续帮我收粘虫。”
梁衔月把这些粘虫带到空间里喂鸡鸭,她带着长筒手套,做好了心理准备,一把把桶上的盖子掀开,先把盖子在栅栏上敲了敲,上面附着的玉米粘虫就纷纷掉落,鸡群一拥而上,眨眼睛就把盖子上掉落的虫子吃的一干二净。还争先恐后的把头伸出栅栏,想去啄栅栏外的桶。
梁衔月眯着眼睛往桶里看了一眼,五斤的粘虫才装了个桶底,五六公分高的模样,只不过桶边也爬着不少。她提起桶掂了掂,把桶壁上的玉米粘虫震下去,然后拿了一个长柄的大勺进去舀了一勺,也没怎么看清楚,直接倒进鸡食盆里了。
她干脆利落地把盖子盖上,鸡就喂完了,剩下的是鸭子,鸭子同样喜欢这种肥肥的虫子,争抢起来都恨不得踩在前面鸭子的头上,嘎嘎叫个不停。
梁衔月估计着收来的这五斤玉米粘虫就算省着点吃,也只够家里的鸡鸭吃上一个星期的。主要是鸡吃得多,现在的鸡群数量比原来翻了一倍,有新孵出来的十七只小鸡,还有原本的八只母鸡和三只公鸡。
小鸡现在还分不出公母来,为了每天获得足够数量的受精蛋拿出去换玉米粘虫,三只公鸡也不敢轻易杀了吃肉,就这么养起来了。
甄敏听说梁衔月收了不少玉米粘虫给鸡鸭补营养,又不知道该收多少,怕收多了不好处理,帮梁衔月出主意:“新鲜的不好存放,就晒成干,虽然肯定没有活着的营养价值高,但是能放很久,将来也能拿出来给鸡鸭加餐。”
梁衔月被提醒了,赶紧去数家里这几天存了几个受精蛋,数来数去只有九个,这还是两天才攒下来的。
按照这个受精蛋积攒的速度,也来不及换多少粘虫,除非人家愿意赊账。梁衔月正着急呢,从黄一峰那里又传来一个坏消息,在他这里收玉米粘虫的人又多了几个,而且是拿小鸡仔换。
这应该是真正的养鸡大户来了,给鸡喂虫子能增加产量,这也不是什么难想到的事。
还有些零零散散的村民,也是家里养了鸡,想收些虫给鸡吃,粘虫不再是梁衔月一人在收,价格也上去不少。
人家要么付了报酬,让黄一峰做中间人,要么在交易展板上写明了自己家的地址,让捉了粘虫的人直接到家里交易,黄一峰也不能在中间捣乱,不让其他人收玉米粘虫。
“唉,价格高点就高点吧,也能给受灾严重的人家弥补些损失了。”梁衔月感叹到。只是收粘虫的人多了,就更没人愿意接受自己赊账。她得找些别的东西来换才行。
她跑到海岛的储藏室里,先去了地下一层,这里粮食比较多,垒成墙的米砖和面砖、用麻袋装着的红薯和土豆,还有各种杂粮。
这些东西比起别人拿出的鸡仔,好像吸引力不够大。她又跑到上面一层的储藏室,在货架上翻找起来。
甄敏正在一旁踩缝纫机,梁衔月给她换的真丝布料他很喜欢,颜色和花纹雅致,触手生凉,正准备把布料做成一件睡裙。她脚下的缝纫机也很有年头,比梁衔月的年纪还大,是甄敏的嫁妆,那个年代的物件就是结实耐用,到现在还能正常工作,就是笨重了点儿,所以被放在了储藏室里。
“月月,你跑来跑去找什么呢?”
梁衔月站住脚步,苦恼道:“我也不知道在找什么,有人拿出小鸡仔换玉米粘虫,我怕拿出来的东西不好收不到虫子,又不知道该拿什么出来。楼下都是米面和红薯土豆,米面换平常的东西还行,换粘虫就差点,红薯和土豆都是上个月收的,别说它还不如米面,就算有人要我也不敢拿出来,村里人种地这么多年,一眼就能看出这些东西刚成熟不久,到时候没法解释。”
“那你说起红薯,我想起来了,过几天记得和你爸做红薯淀粉和红薯粉条,不要留那么多红薯放在储藏室里,会发芽的。”甄敏面前的缝纫机咯哒咯哒,发出有节奏的响声。
“妈,你别想着那红薯了,帮我想想拿什么去换粘虫好。”
缝纫机停下来了,甄敏琢磨了一下:“把你爸偷藏的那两箱啤酒拿出去吧,这么热的天,去地里干完了活,回来喝口在井里冰镇过的啤酒多舒服。就算村里那些汉子不舍得把所有抓来的粘虫都拿来换啤酒,也忍不住要换一瓶尝尝的,你让老黄辛苦点,一瓶一瓶的换出去,积少成多,也能换不少虫子。”
这个主意好。梁衔月眼睛一亮,她冲到货架边,拿了些薯片软糖火腿肠辣条这些零食,这都是当初甄敏假借开小超市的名义向供货商订购的,梁衔月吃了一些,但是没吃完,还剩下不少。甄敏前几天还催他多吃点,省的东西放着过期。
“你拿这些出去,谁能跟你换?”甄敏有些不解。
“小孩子啊,”梁衔月信誓旦旦,“你不要小看了老人心疼孩子的心。”
————
“奶奶,我要吃薯片。”
王秀莲正在做饭,饭菜很简单,早上煮的白粥热一热,焯一把青菜蘸酱吃,再把冬天腌好的萝卜切一盘做凉菜。天气热,她也不爱做饭,家里人也不爱吃,这几天都是这么糊弄着过去的。
她被锅里的热气蒸得满脸是汗,小孙子又来缠她,弄的王秀莲十分烦躁。“去,哪热往哪凑,不怕中暑啊?家里哪有薯片给你吃。”
小孙子站远了点,又说:“小超市有卖薯片的,圆圆上午就吃到了,我也想吃。”
王秀莲本来想发火,地里的玉米被虫吃的没几棵好的,今年冬天怎么过还不知道,全家人每天半夜就起来,天蒙蒙亮就出现在田里捉粘虫,孙子一点不体谅不说,还和人家攀比起吃的。
可是一抬头看见孙子渴望的眼神,不住抿着嘴唇仿佛自己已经把薯片吃到嘴里,看到自己不善的眼神,还怯懦地往后躲了躲,王秀莲的气又消了。
天灾不断,可怜的就是这些孩子。他们这些老家伙好歹过了几十年的太平日子,可这些孩子才刚记事没几年,就跟着大人吃糠咽菜,现在连学也上不了,能不让人心疼吗?
虽然这么想着,可王秀莲还是板着一张脸:“现在换薯片吃,这个月就没有冰糖水喝,你要是想好了,就去找你爸带着米去小超市。”
小孙子皱着脸,烦恼要失去甜甜的冰糖水。可是再一想,圆圆吃的薯片也不是用大米换的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