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PO文学 > 仙侠修真 > 水滸英雄之武穆传奇 > 第二十三章 第三次北伐
  绍兴五年正月,金太宗吴乞买逝世。由其侄孙完顏亶继位,金国政局也随之而发生了很大的变动:原来操持军政事务的粘罕失势,不久忧闷而亡,由完顏昌接掌大权。
  秦檜之前跟随完顏昌的军队出征伐宋的时候,对他极尽讨好之能事。不但帮他出谋划策,还协助他搜刮财物,掳掠女人,所以建立了不错的关係。
  这次回到金国,他将高宗给他的财宝一大半都献给完顏昌,所以完顏昌让他住在府中,两人有空就会讨论金宋议和之事。
  金兀朮之前派遣使者前往威逼南宋,最后导致岳飞第一次北伐,连破金国与偽齐联军,收復襄阳六郡,彻底破坏粘罕的灭宋计画,使完顏昌的想法逐渐改变,再加上秦檜及力游说,答应给他更多的财宝,最后终于成为金国的议和派主力。
  岳飞二次北伐因为粮草不济宣告结束之后,秦檜与完顏昌设计的议和内容也初具雏形;完顏昌接掌金国大权以后,便催促秦檜回南宋并尽快取得宰相职位,到时候两人便可联手完成宋金议和的大事。
  秦檜回国之前,再度前往监牢去找韦贤妃说道:「太后回国之事已有眉目,待微臣回去与皇上商议之后便能成事,请太后在忍耐一些时日;不过太后进入浣衣院之事不宜声张,为恐有人败露,最后只能让太后一人随徽宗梓官回朝。」
  秦檜回到南宋,正值岳飞战事连捷,全国上下欢欣鼓舞,朝中主战派气势鼎盛之时;因此高宗希望秦檜暂时隐忍低调行事,所以先将他外派到地方任职。
  完顏昌,女真名字为挞懒。刘豫的偽齐政府一直都尽力讨好粘罕,使完顏昌十分不快,甚至主张将这傀儡政权废掉。
  岳飞二次北伐时,偽齐当然马上就向金国乞求援兵;不料当时正是完顏昌权势最高涨的时候,对刘豫的求救完全置之不理。
  儘管在金人那里吃了闭门羹,刘豫还是决定以攻为守;但是他主攻的方向,并不是之前被岳飞收復的襄阳、邓州地区,而是江、淮地区。
  绍兴六年九月,刘豫出动号称七十万的大军,兵分三路进攻南宋。
  东路由刘豫的儿子刘猊率领,预定从涡口渡过淮河进犯定远县,目标是宣、徽二州。
  中路由刘豫的另一个儿子刘麟率领,取道寿春进犯合肥。
  西路由孔彦舟率领,在谷口渡系桥渡过淮河,前往围攻光州,然后直趋蘄、黄。
  此外还有李成和关师古的部队,也都分别编入以上三路之中。
  刘猊率领的东路军,一进入淮东就遭遇到韩世忠的军队阻拦,前进不得,只能就地驻扎在顺昌府城内。
  刘麟率领的中路军马,号称有十万之眾,筑了浮桥由淮西渡水,驻扎在濠州、寿州之间,属于张俊的防区。杨沂中的殿前司拨归张俊指挥,这时刚好率领人马由杭州抵达淮西,与张俊的队伍会合。
  双方剑拔弩张,一场大战随时都有可能爆发。
  二次北伐成功之后,朝中有许多大臣,尤其是张浚,都劝高宗应该还都建康。就算没有十分把握,至少也先将行鑾移驾健康,以提振朝廷声威,鼓舞全国军民的士气。
  高宗觉得有道理,所以就从临安出发前往健康。才走到平江府就听说前面即将爆发大战,心中难免有点忐忑,踌躇不前。随伺在旁的大臣中有赵鼑,一眼就看出皇帝心中的想法,顺着大腿一下子就拍中马屁说道:「微臣斗胆建议,在这种战乱时期皇上最好回鑾京都,以安天下民心;眾位将领也才能毫无顾虑,各司其职,全心全意守好长江天险。」
  高宗听了虽然十分受用,最后还是鼓起勇气下令继续前往健康。
  刘麟知道宋朝官兵很害怕金兵,所以下令给手下的签军,要他们都改穿女真人的服饰,成群结队,经常出现于河南各处州府,使得南宋又广泛地流传说,金国和偽齐即将联合出兵前来攻宋。
  这个招式对韩世忠与岳飞固然没有效果,但是要恐吓那个一向勇于私斗、怯于公战的刘光世却绰绰有馀,让他更加害怕;他便乘机请託赵鼎,说他的大队人马驻屯在当涂,前哨却分布在庐州,首尾不能兼顾,使他的部队声势上远远不及上游与下游的将领,所以请朝廷准许他把分布在庐州的部队撤退到采石附近。赵鼎替他说服皇帝,由枢密院明令允许他放弃庐州,把前哨部队撤退到太平州驻扎。
  高宗还听从了赵鼎的建议,由朝廷下令将岳飞的部队由鄂州移驻江州,填补长江中游刘光世弃守芦洲之后形成的空隙。
  这时岳飞眼睛的毛病正好处于最严重的阶段。
  连续几年的盛夏时节,岳飞都在江南各处讨伐游寇,行军之地大都属于烟瘴盛行的山林,让他这个北方汉子很难适应,长期下来积重成为一种眼疾;后来又遭逢母丧,时常哭泣,使这毛病更加严重。
  二次北伐结束,到了秋天他勉强支撑亲赴前线,到襄阳路和湖北路的一些州郡去视察,九月二十八日返回鄂州军营,发现再也撑不下去了。便把宣抚司的公事全部委托薛弼代行,把军队交付张宪代领。他正想上奏朝廷请求暂时停职,闲居以便专心从事疗养;不料这奏章发出不久,调拨的命令便已先到。
  这时,前往长江中游视察军事防务回京的右相张浚,发现赵鼑唆使高宗作了一连串的蠢事,气急败坏地去找高宗说道:
  「偽齐被我军连续两次北伐收復的地区,就好比在他的肚子上挖了一个大洞,成为他的心腹大患。请问陛下知不知道,他此次出兵为何不先就近把这些失地夺回去,反而劳师动眾,跑到长江中下游来,就算打赢他也守不住啊。」
  「这个应该连三岁娃都知道,因为『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啊。」高宗说。
  「现在陛下凭着赵鼎随便一句话就让刘光世放弃淮南,谁都知道淮南是东南半壁的屏障,所以陛下一定会叫岳飞来补这个空洞;等到岳飞离开鄂州,无法兼顾襄、邓,到时候偽齐就可以出兵收回失地,这是兵法中最简单的调虎离山之计。」
  「朕知道错了,」高宗说:「但是淮南怎么办呢?爱卿刚刚不是才提到淮南对长江中下游的重要性吗?」
  「难道我朝就只有岳飞一名将领,必须让他疲于奔命吗?为将者不敢打仗,这种将领皇上还要包庇他到何时!请陛下下一道御笔军令给微臣,凡有怯战不用命者,当依军法从事,微臣自有解决良策。」
  张浚带着高宗的御笔军令,马上驰往采石命令刘光世说:「请将军以最快速度还军庐州,否则休怪我无情以军法从事。」刘光世一听即刻召集人马宣布回归庐州,而且一马当先,领先出发。
  张浚押着刘光世一路疾驰,回到庐州之后,张浚还对着全部将士声称:「奉皇上御令,若有一人敢再渡江回去,无论是谁都马上处斩。」而且逼迫刘光世改与杨沂中一定要严格实施这道喻令。
  刘麟探知刘光世弃守庐州的消息,大喜过望,好整以暇地将自己的部队分批开往庐州,却没注意后续发展,根本不知道对方在前一天已经回归的事。当刘麟的部队分批到达,浑身疲惫,亟需休息之际,冷不提防被刘光世的部将王德、酈琼率军杀的溃不成军;双方鏖战一整天,让刘光世捡到便宜,糊里糊涂赚到一场大胜仗。
  几天之后,刘猊的东路军也被驻守淮西的宋将杨沂中大败于藕塘,刘麟得知也赶紧拔寨北归。刘光世的部将王德又和杨沂中合力追击,把他们赶到南寿春方才收兵。
  至于西路的孔彦舟,围攻光州达半月之久都未能攻下,光州城内的军民在坚守了半个月之后,决定出城攻打敌军;终于使孔彦舟撤除了光州之围,引兵向着六安军行进,最后知道另两路已经失败,只好率军北还。
  张浚所担忧的事不幸成真,即使岳飞并未真正移防江州,金人还是出兵,联合偽齐对岳飞辖内的佔领区进行骚扰与攻击。
  十月二十七日,有敌人骑兵进犯卢县西北的铁岭关,守将寇成与对方鏖战多日,多有斩获,而且发现其中有很多是金人;根据俘虏的偽军所说,有金人一万五千人,其中三千是骑兵,偽齐兵二万馀人。
  寇成后来因为抵挡不住金人的重骑兵,只好退守朱阳。
  冦成一直以来都是担任岳家军的马军统制,是骑兵的大行家。他所说的金人重骑兵,就是挑选健壮高大的马匹,人与马都披上重甲保护,骑士则手持长铁枪,拥有极高的衝撞力与杀伤力。一般步兵碰到往往先被衝散再任其宰割,即使重装步兵或轻骑兵,也大都无力抵抗。
  刘豫的五弟刘復率兵侵犯唐、邓州汉上一带,王贵带领一万人马前往征讨。刘復在离何家寨四十里处名叫大标木的地方,依靠山势摆布阵势,迎敌官军。双方于十一月初十日激烈交战,王贵以寡击眾,打败十万偽齐主力,大获全胜。
  十一月十五日,岳飞亲自出兵,发动第三次北伐。
  冦成在虢州击败偽齐军后,将五百名俘虏全部杀掉,违抗了岳飞「不杀偽军俘虏」的军令。所以事后寇成非但没有授功,反而被岳飞弹劾。
  在邓州,张宪以一万兵力击败了偽齐西京留守司统制郭德、魏汝弼、施富、任安中等人,俘虏郭德、施富等一千人,获得战马五百馀匹,魏汝弼等逃回西京洛阳。
  在唐州,牛皋、王刚等人以步兵八千于方城县击败偽齐军,斩马汝翼,并俘虏一千人,获得战马三百多匹。
  另外一路,由董先带着牛皋、李建、傅选诸人,率领了数千人出战。董先最初纵兵深入,然而一遇到上万的敌骑马上又立即命令退后。牛皋很不以为然,对董先说:「不战而退,不但会使敌人轻视我们,岳帅到时候一定更不会轻饶。」
  董先不但没有听从牛皋的话,反而一后退就是一百里,敌军紧跟在后面追赶直到天黑才停止。第二天,董先让全军继续后撤,敌人也照样在后面追赶。到第三天,董先才向牛皋等人宣告说:「我知道各位很想要与敌人作战,今天正是时候,请拼了命去大干一场吧!」
  当敌人的部队逐渐走近之后,董先使用小旗、小鼓和小锣进行指挥。由于事前已经作了充分准备,临阵又指挥得宜,全军士气如虹,奋勇杀敌,迫使敌人只能向唐州界内的牛蹄、白石等地退却。
  董先将敌军逼入一道山谷之后,故意放弃追赶;敌军终于松了一口气,暂时放下兵器,准备吃饭时,却不知董先两天前纵兵深入时在这里埋伏的一支部队,就在此刻一齐衝了出来,把岳家军的旗帜插遍山头。敌军以为中了岳家军主力的埋伏,无不惊慌失措,弃甲曳兵而走。这次战役,轻松俘获马三千匹,骑兵千馀人。从此以后,岳家军的军容和实力比以前更壮盛了许多。
  这次北伐,朝廷将岳飞的官阶擢升为太尉。依前武胜定国军节度使、湖北京西路宣抚使、兼营田大使、加食邑五百户、实封贰百户。
  王贵也因为「掩杀逆贼五大王刘復、李成等,累立奇功」,晋陞为正任的棣州防御使,牛皋则升为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和建州观察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