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PO文学 > 穿越重生 > 北颂 > 第0876章 许一个开府建衙!
  “五十科……”
  吕夷简神色复杂的答了一句。
  张知白苦笑着道:“一科间隔是四年……也就是说两百年后才能凑够一万人……”
  王曾叹着气道:“得六百年,因为他还让预备两万……”
  赵祯一脸不悦的道:“现在是讨论这个的时候吗?现在最重要的是尽快将新征之地的官员凑出来。”
  吕夷简脸色微微一苦,“没官派了……”
  赵祯瞪起眼,“怎么会没官派了呢?从各处抽调一下不就有了?”
  吕夷简嘟哝了一下嘴,没有言语。
  王曾苦笑着道:“我大宋征下大理的时候,罪官们全部发配到了大理。往交趾掺沙子的时候,将一些地方上推举的读书人,一并派遣了过去。
  往燕云十六州派遣官员的时候,抽调了一部分吏,抽调了一部分蒙学先生。
  最后不够,还抽调了一批刚中了乡试的士子。”
  赵祯沉声质问道:“朝廷就没官员抽调吗?!”
  王曾听到此话,脸色更苦,“从先帝晚年,到如今,朝廷每年杀的官员,比科举选材选出的进士多了不知道多少倍。
  朝廷如今剩下的官员,勉强能维持朝廷运作。
  大批量抽调的话,朝廷就没办法运作了。”
  赵祯听到这话,有些恍惚。
  昔日。
  朝野上下为了那些领空额的官员,斗的你死我活。
  为了解决大宋官员过胜的问题,更是大费周章。
  大宋上上下下,所有人都觉得大宋官员太多了。
  可今日,大宋官员居然因为不够用,而陷入到了囧境。
  一时间赵祯也不知道该说啥。
  真宗晚年的时候。
  大宋的官员确实膨胀到了一个庞大的数字。
  任虚职的人,比任实职的人多了近一倍。
  往往一个职位,会有三个人担任。
  一个真正主事,是实职。
  两个虚职,只拿俸禄不干活。
  冗官冗员确实成了大宋一害。
  然后,各种杀才有鉴于此,频频对大宋官员下杀手,到现在,杀的无官可用。
  最初对官员们下杀手的就是皇家。
  就是赵祯的父皇赵恒。
  一个丹毒案。
  让赵恒宰了一半的皇室,宰了一大批的官员。
  然后寇准杀、吕夷简杀、李迪杀、王曾杀、寇季杀。
  寇准出任总摄国政期间,杀的官员超过了数千。
  吕夷简巡视天下期间,杀的贪官污吏超过了万数。
  李迪和王曾清查常平仓的时候杀了许多。
  李迪削减官员们虚职的时候,也杀了一些。
  八王造反的时候,杀了一大批。
  皇亲国戚和武勋们作乱的时候,又杀了一大批。
  寇季直接间接的也弄死了不少。
  然后,大宋的官员就不够用了。
  一个大宋的大害,就这么在几个杀才的狠手下,消声灭迹。
  当然了,导致大宋现在无关可派的原因,除了几个杀才下狠手以外,也跟大宋的疆土急速的扩张有关。
  大宋拿下河西,调遣了一部分官员过去。
  大宋拿下了西夏,调遣了一大批官员过去。
  大宋拿下了大理的时候,已经没官员可抽调,所以只能派遣罪官过去。
  拿下燕云十六州的时候,已经没有罪官可派遣了,只能抽调民间的一部分读书人,以及升迁一些吏为官。
  正是因为大宋疆土扩大了,大宋需要的官员多了,而大宋有没有太多官员储备,所以才导致了无官可派。
  赵祯沉默了许久以后,盯着吕夷简三人问道:“我们总不能占下了辽土以后,又不要了吧?”
  “那不可能……”
  “我们绝对不能再给辽国任何崛起的机会。”
  “必须要!”
  吕夷简三个人毫不犹豫的开口。
  赵祯点头道:“所以,我们现在急需解决官员的问题。”
  吕夷简三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说不出话。
  迟疑了好一会儿。
  吕夷简沉吟道:“现在加开恩科还来得及吗?”
  不等赵祯开口,王曾就缓缓的摇着头道:“不行,加开恩科多录入百人的话还行,上万人怎么录?”
  吕夷简再次提议道:“要不大开举荐之门,由各官员举荐有才的读书人?”
  王曾觉得吕夷简的建议可行,正准备点头。
  就听张知白道:“就怕他们不愿意去辽土上为官。之前为了给大理选官,为了给交趾掺沙子,我们几乎将寒门的一些有才的读书人,都抽调干净了。
  如今就剩下一些豪门大户的子弟和自视甚高的读书人。
  他们这些人可是奔着我们三人现在坐的位置读书的。
  让他们去管束那些不同教化的辽人,他们未必愿意。”
  吕夷简和王曾二人听到此话,齐齐皱起了眉头。
  张知白的话不无道理。
  在大宋,贫寒人家出身的官员,在出仕的时候,朝廷只要给个官就做。
  他们不挑,只要朝廷给派遣了职位,即便是去穷乡僻壤,或者是一毛不拔之地,他们也会赶去赴任。
  可是富贵人家的子弟,以及豪门大户的子弟就不同。
  太穷、太偏远的地方,他们根本不会去。
  他们情愿不做官,也不愿意去太穷、太偏远的冒险、受苦。
  朝廷在每次科举以后,在给进士们授予了官职以后,还会有一次选官的机会。
  选官就是反选。
  一般跟一甲二甲的进士没关系。
  一甲二甲的进士,都是朝廷重点培养的,所以在授官的时候,相对而言都会给他们挑一比较富庶的地方,又或者比较容易混功劳的地方。
  一些被帝王看重的,甚至会授予开封府附近的县官的职位。
  三甲进士就不同,三甲进士一半都会被授予衙门里的副职,或者不重要的职位。
  三甲进士若是有上进心,或者是想搏一把,就可以参与到选官当中。
  选官所选的官职,就是一些穷乡僻壤,不毛之地的主官。
  因为没有人愿意去,所以吏部会将其列出来,给三甲进士一个搏一把的机会。
  然而,大部分的进士情愿在小官上厮混,也不愿意去穷乡僻壤和不毛之地担任主官。
  朝廷也曾硬派过进士去任职。
  可那些进士情愿辞了官,背着个进士名头厮混,也不愿意去穷乡僻壤和不毛之地。
  所以那些穷乡僻壤和不毛之地,几乎都成了犯官们的发配之地。
  所以张知白的担心不无道理。
  如今还留在大宋的一些十分有才又有背景的读书人,连大理和交趾也不愿意去,甚至在此前为燕云十六州选官的时候,也不不愿意去,他们怎么可能去长城外为官呢?
  赵祯听完了张知白的话,见吕夷简和王曾眉头紧皱着,不悦的道:“四哥说过,毛病都是给惯出来的。
  一个个只想享富,却不愿意为朝廷去受苦。
  那朕凭什么用他们?
  这朝廷用谁,用到什么地方,不是他们说了算,是朕说了算。”
  吕夷简三人闻言,对视了一眼,齐齐躬身道:“官家圣明。”
  赵祯继续道:“朕回头会下旨,往后的礼部试和殿试,都由朕主持。朕以后派官,吏部以后派官,都以边陲优先。
  再边陲立功的,可以加官三级。
  升迁到了都城,也有优待。
  在中原腹地为官的,无大功者,别想加官。
  想要升迁,那就先得经过吏部、知府衙门、州衙门,三级严审。
  他们不是觉得在中原腹地当官好混嘛?
  那朕就让他们看看,在中原腹地当官,到底好不好混。”
  此话一出。
  吕夷简三人一脸愕然的看着赵祯。
  赵祯冷冷的盯着吕夷简三人,“你们三个有意见?”
  吕夷简迟疑了一下,道:“此举会不会有欠妥当。一些有才之士,可能会因为官家此举,放弃科考,甚至放弃做官。”
  赵祯冷声道:“不愿意为国所用,不愿意为国出力,不愿意为国受苦,有才又如何?
  待到天下大定以后,朕会在州衙门设立州学、府衙门设立府学、汴京城内设立国学。
  到时候,人才多得是,朕不愁没人用。
  他们既然不愿意为朕所用,那朕就一辈子不用他们。
  至于另投别国,朕倒是想看看,外面还有那个邦国敢收留他们。”
  吕夷简三人听到了赵祯此话,对视了一眼,一脸的苦涩。
  以往,逃离了大宋的有才之士,可以投靠西夏,可以投靠辽国,也可以投靠青塘,甚至还有去大理或者交趾的。
  可现在,有才之士能去的地方,几乎都被大宋给灭了。
  天下间,除了大宋,他们再也没办法向其他任何一个邦国效力。
  因为目光所及之处,不是被大宋给灭了,就是在被大宋给灭的过程中。
  他们要么为大宋效力,要么就庸庸碌碌的当一个平头百姓,当一辈子。
  真要是有邦国敢大批量的收留大宋的有才之士,跟赵祯作对。
  那大宋的兵马应该很快就能抵达战场。
  大宋如今有实力制裁周边所有的邦国。
  所以赵祯的意志,大宋周边的所有邦国都必须遵从。
  赵祯瞥了吕夷简三人两眼,继续道:“一会儿去礼部,让礼部张贴出榜文去,加开恩科。
  再去太学和国子监,告诉里面的学子,凡是入学两年以上的,都给朕去辽土。
  四哥让他们做什么,他们就做什么。
  不愿意的,就从太学和国子监内除名。
  告诉他们,别给朕传什么风言风语。
  朕要是听到任何风言风语,朕不介意送他们全家去辽土当罪民。”
  “太学和国子监内,有许多官员子嗣,官家此举,不怕官员们议论吗?”
  吕夷简迟疑着说。
  赵祯瞪起眼,喝问道:“比如说你吕家的子弟和门人吗?”
  吕夷简脸色一变,惶恐道:“臣回家以后,立马将吕家的读书人,尽数送到辽土去。”
  赵祯哼了一声,“论才能,比得上朕四哥的有几人?论功绩,比得上朕四哥的,又有几人?
  朕的四哥尚且在边陲上奔波,一群在汴京城内享清福的人,有什么资格说三道四?
  真以为离了他们,朕就治不了国了?
  有多少人盯着他们的位置,他们心里清楚。
  他们不听朕的,朕就换一批。”
  吕夷简、王曾、张知白三个人一脸震惊。
  从古至今,还没有那个地方敢说出这样的话。
  这话听着霸气,可十分容易得罪人。
  而且一得罪还是一大批。
  赵祯见吕夷简三人一脸震惊,冷冷的笑道:“你们觉得朕在跟你们开玩笑?别说是接替他们的人了,就算是接替你们的人,朕也能找得到。”
  吕夷简三人齐齐弯下了腰。
  他们知道赵祯不是在说假话。
  能接替他们的人,不仅有,而且有很多。
  年纪比他们大的老臣,赵祯能拉出一大批。
  年纪跟他们相仿、功劳和资历不输给他们的老臣,也有很多。
  后起之秀更是不计其数。
  赵祯摆了摆手道:“朕就随口一说,你们三个人也不用如此害怕。你们三个人,为了我大宋,做了不少事,朕还不至于卸磨杀驴。
  朕只是想让你们知道,朕离了谁都行。
  所以你们告诉下面的那些人,别给朕端架子,也别在朕面前拿大。
  朕能给他高官厚爵,也能收回一切。”
  吕夷简三人躬身道:“喏……”
  赵祯叹了一口气道:“即便是将太学和国子监的读书人送到辽土,恐怕还是不够。开恩科,等进士们考出来,恐怕已经到了一年以后了。
  你们还有什么法子能解决此事?”
  吕夷简沉吟着没有言语。
  王曾一时半刻也想不到好法子。
  张知白思量再三,道:“不如就暂时效法兴庆府等地,施行军管。我们只需要派遣一个府衙门的人,去帮着地方兵马管束百姓。”
  赵祯皱眉道:“辽地不比兴庆府等地。兴庆府等地好歹还有一些我大宋的百姓,只派遣一个府衙门的人,也能加快兴庆府等地汉化,让兴庆府等地彻底融入我大宋。
  辽国就不同,辽国除了燕云十六州有大批汉民以外,其他地方的汉民并不多。
  辽国虽然推行了汉化多年,可是读得起书的辽人,仅仅只有一少部分。
  大部分的辽人还是不通教化,甚至连汉话也不会说。
  一些偏远地区的小部族的人,甚至都不知道周秦汉唐,只知道在这片大地上,有一个地方叫中原。
  所以,仅仅派遣一个府衙门的人去帮忙,恐怕需要数十年,才能勉强让当地融入到我大宋。
  数十年,我们不一定等得起。
  留给儿孙的话,我们也不一定放心。”
  王曾沉吟了一下,道:“除了派遣一个府衙门的官员以外,我们再派人去推行蒙学如何?
  反正那些人都是罪民,都属于军管,我们让他们做什么,他们就做什么。
  他们无论是种庄稼,还是牧马放羊,又或者是伐木。
  所得的大部分收入,都是朝廷所得。
  我们可以拿这些收入,开设蒙学,还可以购置布匹等物,送过去,让他们逐渐的褪辽人的服饰,穿上我大宋的服饰。
  过个十数年,当蒙学内的孩子们长大以后,我们就不需要再担心他们汉化慢的问题了。”
  王曾提出了这个建议,像是打开了吕夷简和张知白的思路一样。
  吕夷简眼前一亮,道:“我们还可以迁移一些贫苦的百姓们过去,给他们分田分房。让那些辽人看到我大宋百姓的待遇。
  他们脱离罪民籍的唯一途径就是读书。
  如此一来,他们就会更发奋的读书。
  汉化的时间也会在此缩短。”
  张知白郑重的道:“在此期间,我们可以精心的遴选官员。一旦一地的百姓汉化达到了四成,我们就能派遣官员过去,结束他们的军管制,正式的推行府制。”
  赵祯听完了三人的想法,思量了一会儿,道:“兴庆府等地,用的就是以读书脱籍的法子。
  可是当地的百姓,似乎跟我们汉家文化八字犯冲。
  让他们读书,比杀他们还让他们觉得难受。
  所以至今兴庆府等地的成人,也没有几个通过读书脱籍,反倒是那些孩童,在强制蒙学下,脱籍了不少人。
  也正是因为如此,在杨文广和王随提出可以用军功脱籍的时候,那些百姓才会不要命的杀出兴庆府等地,屠戮了辽国的西南路和半个西北路。
  辽地恐怕也会如此。”
  吕夷简赶忙道:“兴庆府等地汉化时间比较短。时间一长,自然见成效。我们既然决定了花十数年的苦功在辽地大肆推行汉化,那一定会有成果。”
  赵祯沉吟了片刻,道:“此事朕在思量思量,你们先下去将开恩科,和派遣国子监和太学学生去辽土的事情办了。”
  吕夷简三人齐声应允了一声。
  三个人也不敢耽误,当即出了资事堂,一路往宫外走去。
  只是走到了东华门的时候。
  吕夷简似乎想起了什么,一拍大腿,喊道:“不对啊……我们三人今日进宫的目的是为了劝解官家换寇季和种世衡等人还朝的。
  被官家一搅和,我们把正事给忘了。”
  “算了吧!”
  张知白无奈的说了一句。
  吕夷简瞪起眼道:“什么算了?”
  张知白感叹道:“如今辽土上可不仅仅只有兵事,还有政事。军政一把抓,除了寇季,别人没那个能耐,也办不好差。”
  王曾叹了一口气道:“除了寇季,也没人敢抓东北的所有大权。”
  大宋既然已经对残存的辽国掀起了战争,那不覆灭辽国,就不会停歇。
  残存的辽国有多大?
  不输给以前的大宋。
  即便是失去了燕云十六州和一半的西北路,依然不输给以前的大宋。
  如此庞大的疆土上的军政大权,整个大宋,除了寇季,别人还真不敢抓。
  寇季抓着,赵祯放心。
  别人抓着,赵祯估计会派遣十个八个的人贴身盯着。
  一个弄不好,就是人头落地。
  而且,寇季有能耐在管束那么一大片地方的同时,还能让那块地方隐隐发展起来。
  其他人没这个能耐。
  至少吕夷简三人不认为他们去辽土的话,会比寇季做的好。
  寇季一个眼神,就能镇得住所有辽土上的文臣和武臣。
  吕夷简三人却不行。
  种世衡、高处恭等人,不会买他们的仗。
  他们也不敢杀人立威。
  真要是砍了他们中间一个立威的话,立马会引起兵变。
  真要出现了兵变,可不是他们能压得住的。
  由于大宋禁军军备替换的缘故,使得大宋禁军战斗力提升了不少。
  相对的,兵变以后的破坏力也提升了不少。
  吕夷简盯着王曾和张知白道:“你们就不怕我大宋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东王?!”
  王曾和张知白齐齐皱起了眉头。
  吕夷简口中的真正意义上的东王是什么意思,他们心里清楚。
  就是割据大宋东疆,可以跟朝廷打擂台,可以跟朝廷分庭抗争的王。
  “寇季不会……”
  沉默了许久以后,王曾沉声道。
  吕夷简几乎毫不犹豫的开口道:“人心最不值得信任。大权在握的人,没有几个能轻易放下的。”
  王曾和张知白眉头皱的更紧。
  就在这个时候,陈琳背着一个行囊,悄无声息的出现在了他们身边。
  吕夷简三人看到了陈琳,立马拦下了他。
  “你这是要远行?”
  吕夷简上下打量了陈琳一眼,忍不住问道。
  陈琳着一身便衣,背着个行囊,腰间还挂着通行的腰牌,明显是要远行。
  陈琳面吕夷简的疑问,也没有藏着掖着,他笑着道:“官家吩咐咱家去一趟辽土,顺便给寇枢密传一道旨意。”
  吕夷简疑问道:“什么旨意?”
  陈琳笑着道:“许寇枢密开府建衙。”
  吕夷简三人脸色一脸再变,像是变色龙似的。
  “官家这是在养虎为患!”
  吕夷简也不怕得罪人,脱口而出。
  陈琳沉吟了一下,笑着道:“官家是相信寇枢密的。所以您三位说什么,也不会改变官家的主意。
  您三位与其在寇枢密身上浪费时间,还不如尽快去办官家交给您三位的差事。”
  吕夷简瞪向了陈琳,“你可是官家的近侍,你就一点儿也不担心?”
  陈琳平静的笑道:“官家成竹在胸,官家敢养虎,自然有御虎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