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PO文学 > 穿越重生 > 汉世祖 > 汉世祖 第523节
  不过,地方的安宁,治安的强化,以及都司制的完善,再加上禁军巡检司的确立,地方上的巡检使也陆续被撤除了。前番,荥国公史弘肇以陇西巡检使,接替年迈体弱的褒国公王景坐镇兰州,守护开拓成果,成为大汉如今仅存的几个巡检使了。
  至于巡阅使,同样属于“原创”,属于偏军事的职位,前后一共就两人被委以此职。一个是当年李谷的江淮巡阅使,那是为平南做准备,一个就是平南之前,柴荣被委以西北巡阅使,当然,实际权力的大小也是有区别的。
  既在于形势的不同、目标的不同,也在于皇帝放权的程度不同。在帝制时代,作为一个大权在握、口衔天宪皇帝,他的好恶、亲疏、信任程度,往往能决定相同职位的不同权力,这是基本无法避免的。
  柴荣这个巡阅使,当然不如李谷在江淮的权力,最直观体现就在于,柴荣能调动的西北驻军,只有五千人,并且,有多方面的限制,事后还需做详细汇报。不过,李谷的江淮巡阅使早已被撤消了。
  说起对于军权的控制,这么多年以来,刘皇帝也算是费尽心思了,不管是从用人还是从制度方面,都是煞费苦心。然而,有的时候,又不得不承认,想要让朝廷、让皇帝完全彻底地掌控住全国的军队,避免一切隐患,那也是不可能的。
  国家这么庞大,疆域这么辽阔,消息传递又不便,尤其是面临军事压力的地方,如果事事都要请示东京之后再做决定行动,那黄花菜都凉了。
  当然,也可以做得绝对,对将领严格控制,但那样造成的后果,又将是军事僵化,应变乏力,最终内控而外患。因此,很早的时候,刘皇帝也是矫枉过正,但在后来,还是有所改变,没有为约束武将,而彻底扼杀将帅们的自主性。最开始,是为应对河北方向来自辽国的军事压力,而与当时的河北都部署何福进以一定调兵权。
  没有什么政策与制度是完美的,总有其漏洞与不足,并且需要根据势的发展而不断调整。而在边务军事方面,刘皇帝只能在放权的基础上,打一些补丁。
  事实上,只要国家政权稳固,朝廷有权威足够,在合理的体制运行下,是可以得到基本的保证了。而一旦朝廷权威不在,国家动荡,再强的限制,都是无力。
  不过,像把军政财大权付于一人之手,这种做法,在大汉也是不可能出现的。
  扯了这么多,刘皇帝也把名单审阅完了,直接起身走道御案边,拾起朱笔,以作批复,嘴里则对吕胤道:“朕没什么意见,可照此任命,凡是调迁的,速其回京述职!”
  “是!”
  对于诸道长官拟提,刘皇帝基本是满意的,因为基本体现了刘皇帝的意志。在这份名单中,除了以上提到的巡抚之外,其余诸道长官,有老面孔,也有新面孔。
  山阳道、关内道还是宋琪与武行德;边光范,调任湖北道;早年的御史大夫、淮西按察使、原淮北道布政使边归谠,调任湖南道;川东的王明,调任淮东;楚昭辅调任燕山道;河西道吴廷祚,这是个允文允武的人,此前在兰州颇有政绩;卢怀忠西赴兰州,为陇右道,这同样是能够应对边事急情的人才。
  另外,还有荥国公史弘肇之子,史德珫,升河东道;国舅临淄郡公李洪威为河南道;寿国公李少游调任河北道;京西道大概有些出乎人意料的,乃是原来江陵知府孙光宪,这是位老臣,老政治家,同样也是个降臣,不得不说,当年的知识达务在多年后得到了最大的回报。
  当然,还有最重要,地位最高的京畿道,由宋延渥出任。河北、河南、京畿,这三个中原要道,可以说是大汉统治的核心区域,根基之地。而其行政长官,不管是李少游、李洪威还是宋延渥,全是外戚,皇家近亲,显而易见,刘皇帝用人,并非全是以贤,也有唯亲的一面。
  “还有何事?一并说来吧!”刘承祐继续问吕胤。
  吕胤答道:“枢密院受到丰、胜巡检使李万超的奏表,说年老体弱,怕无力承担守备之重,希望朝廷早作准备!”
  闻此报,刘皇帝顿时一抚额,说道:“这是说给朕听的啊!却是朕疏忽了,这一晃四年都过去了……”
  第29章 将卸甲,帅卸职
  当初,北伐契丹,驾临云中,班师之前,对北疆做军政安排,当时就有心遣师西进,收取故丰、胜之地,北御契丹,南制党项,当时就选中了老将李万超,李万超也欣然愿往。
  并且,刘皇帝与李万超约定,他替朝廷收复故地,并镇守五年,祈愿告老归养。后来,李万超率五千步骑西进,非常顺利击败残余的辽军,驱逐契丹势力,将大汉的旗帜再度插在河套地区。
  其后,以九原镇守使的职位,坐镇河套,带领军民,在旧址的基础上筑城修堡,构造防御体系。待局势稳定后,朝廷设丰、胜二州,以其为二州巡检使,又重设天德军,以其兼领军使。
  在这四年多的时间内,李万超率领部下,栉风沐雨,牢牢地守卫着朝廷最北的疆域。虽然汉辽之间,处于一种默契的和平之中,民间的冲突也在逐渐减少,边境趋于安宁。可以说,天德军所承受的压力不算大,但是,若以此小视抑或是忽视戍边将士的辛苦与功劳,那可就真是瞎了眼、蒙了心了。
  这些年中,天德军下属的将士,有过轮换,但主将李万超始终在其位。这是开国以来的一种常态,虽然施行更戍法,为了保证训练与战力,轮戍也不是毫无限制的。像李万超坐镇丰州不到五年,这还算短的,像早期马全义、杨业、王彦升、王审琦等将领哪个不是十年往上?
  倒是考虑到戍边官兵的情绪,已经把戍边的年限控制在2-3年,并且采取就近原则。不过,如今的时代终究变了,也不可能像国初之时那般,否则,让将帅久居边地,或者说久居一地,不说他们会有意见或生出怨气,朝廷这边都会不放心了。
  而李万超,纵不提其他,只拿与皇帝之间的约定来说,就该做些回应。虽然距离五年之期,还有不短的时间,但刘承祐又岂能以此而大意,尤其在老将主动上表,提到身体的问题之后。
  “九原侯多少岁了?”看着吕胤,刘皇帝问道。
  “若臣没有记错,今岁正好满六十!”吕胤答道。
  在此前的论功之中,李万超以多年积攒的战功以及戍劳,被赐爵九原侯,也是酬其收复九原之功。
  闻答,刘承祐不由叹息一声:“以花甲之年,而戍苦寒边塞,栉风沐雨,顶风冒雪,实在不容易啊!”
  “齐襄公以瓜熟之约,失信于臣,以致亡命,朕又岂能失信于将臣,而况于老将,本当体恤!”
  略作考虑,刘皇帝吩咐道:“你拟一封恩诏,发往九原,赐九原侯金五十,银百两,绢五十匹,另,准其回太原休养,赐兵部侍郎衔,让晋阳官府多加照看。同时,告诉李卿,让他好好将养,花甲之年不足老,待他恢复好身体,朕还有任用,国家也需要他这样的老将!”
  考虑到李万超的功绩以及多年的交情,刘皇帝也算厚待了,爵位不便再升,但在金银财帛上倒也未太吝啬,赏赐已经不是个小数目了,购买力强大。同时,还很体贴地在“感情”上予以体谅。
  见吕胤默记下吩咐,刘皇帝又道:“另外,关于丰、胜二州的戍防以及天德军的按批,让枢密院安排!”
  “是!”吕胤应道。
  在刘皇帝的目光下,吕胤主动禀道:“另有三司度支上报,今岁夏税,全国各道州,当收税额,当在一千五百七十三万贯!这是三司拟定的诸道配额,请陛下过目!”
  一提到钱,刘皇帝顿时就了兴趣,立刻接过御览起来。以往这个时间,摊牌的税额早就发布下达道州了,而地方上也有充足的时间做税务准备了,不过因为新政中规定,对于诸道的税额要综合考虑分配,因此三司是紧急制定。
  当然,涉及到全国税收的问题,不是短时间就能得出一个合适合理的数据的,在此之前,度支部门已经提前有所准备了,今日呈报,只是做了最后的核算确认。
  对于财政,刘皇帝可是十分关注的,这上上下下,方方面面,没有不用钱的。仔细地阅览了一番,对于制定的这个数目,刘皇帝是很满意的。
  要知道,在几年前,大汉全国一年的两税税额也就这个数目上下,到如今,何止翻了一倍。当然,这是在平定南方之后的结果。
  一扫各地定额,不出意外的,剑南道居首,被分了二百八十九万贯,接近五分之一了。其后,是淮东、河北、河南、河东、京畿等道了。东南诸道,因为有大动作,倒选择稍微缓一缓,不过这也不代表东南没给朝廷提供财税,仅仅战争红利,那些两税之外的浮财,就已经让内帑丰盈、国库回血了。
  至于川东、山南、陇右、山阳、燕山、两广,则同样予以减负的,而河西,那更是意思一下了,为了巩固西北的安宁,保障其局势,朝廷如今每年往那边调拨的钱粮就不是那点两税比得了的。
  “剑南道所定税额,是否太多了?”对着一串数据,刘皇帝认真地思量了一会儿,抬眼问道:“朕记得,两年前剑南道一整年,也不过五百余万贯!”
  剑南的富庶是天下闻名的,这两年也确实成为了国家财税的大头区域,此前刘皇帝也有心加税收。而今三司调整了,刘皇帝又怕加得过狠,怕因此引起民变。
  大概是知道刘皇帝的担忧,吕胤主动解释道:“根据多方调查汇报,剑南道尤其是成都及其周边州县,这两年恢复神速,已与乾祐八年相当,三司如今定的税额,尚不如当年孟蜀所定七成!照此调整,当无大碍!”
  听他这么说,刘皇帝稍微安下心来,对他苦笑道:“国家财政,在于钱税,然而这税额的制定,想要把握好尺度,却也不易,少则财用不足,多则虑百姓负担……”
  感慨了一番,即吩咐道:“尽快颁发下去吧,今天晚了,可与诸道一定宽限时间!”
  “是!”
  “陛下,汝国公将抵京了!”吕胤又道。
  因为身体的缘故,也因为东南军政的妥善安排,李谷被刘皇帝召回了。闻之,面容一缓,道:“通知太子,让他代朕去迎接!”
  “是!”
  第30章 湖湘之治
  如果要给大汉所有道州发展速度排个高低的话,那毫无疑问,湖南道必属第一,原因也很简单,底子相对薄弱,在得到有效治理之后,所取得的进步自然是巨大的。
  千百年来,湖南都不能用纯粹的“楚蛮”之地来形容,沿湘江一线,以潭、衡二州为中心的核心地带,这也是一块宝地,土地肥沃,物产也丰。
  同时,也享受了几次北方文化、经济南移的福利,在与中原交流联系的过程中,也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基础。就近阶段来说,在马楚时期,同其他南方割据诸国一样,湘潭大地就经历了一次值得书写的大发展。
  当初马希范能搞出个“天策府十八学士”,不管其成色如何,多少能够反映出一些湖南发展的情况。只是,由于江淮、吴越那边的光芒太过耀眼,再加上马氏子孙太过不肖,在内部倾轧与外部战争中,使得湖南饱受摧残,使得在诸多人士的印象中,湖南还是那个残破不堪的穷乡僻壤。
  有经济潜力,也有文化基础,因此,入汉之后,制约湖南发展的主要因素,唯有一样,人口。这也是这么多年以来,湖南道州府官员们一直努力的事情。
  朝廷是乾祐八年收取的,时至如今,也整整八年了。在这八年中,变化最大的,也正是人口的增长,从最初的五十万人口,发展到现在在籍户口超过百万,直接翻了一倍,这是年增长率接近10%的增长速度,可谓十分夸张了。
  当然,这并不是纯靠自然增长,还得感谢前任执政长官昝居润,此公到任之后,可谓是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一心一意带领三湘百姓谋发展。
  一开始就深明丁口的重要性,在社会秩序稳定之后,就开始清查隐户,同时制定政策,招揽难民,吸引各方百姓移居,朝廷平蜀,连续上表,求得朝廷的同意,以川民填湘,仅此一项,就增长了十五六万人。再加上收编的苗、瑶蛮人,以及养育政策的刺激,湖南的人口增长自然“腾飞”了。
  哪怕这样的结果,比起原属南平的三州府人口,还略有不如,但并不能否认这方面的成就。人口,是大汉对州县长官考核的一项重要标准,在湖南,因之而得到升迁的官吏就有数十人。
  此前为了鼓励生养,减轻百姓的养育压力,昝居润特地从公库之中出资,以作奖励。同时,豁出面皮,向刘皇帝上表,请求朝廷拨款支援,虽然不可能一请一允,但次数多了,考虑到他收拾湖南那摊子不容易,多少也都会给些扶助。
  说起来,就在这种来往中,湖南成了与朝廷联系最紧密的一个道。在平蜀之后的那一两年中,中枢那边只要收到昝居润的奏表,就有官员忍不住开玩笑,猜测昝使君又要求什么……
  在如今这个时代,人才是第一生产力,当人口的增长得到满足后,其他方面的进步,也就可想而知了。一享山林之泽,二拥江湖之利,再大兴垦殖,鼓励商贸。
  三年之后,虽然还谈不上温饱,但呈现出欣欣向荣之势。五年之后,治安良好,政通人和。八年之后,对当下的湖南百姓而言,也然称得上“小康”了,并且可以反哺朝廷了,潘美平岭南,其中半数的钱粮、七成的丁夫就是由湖南供应的。
  在劝课农桑,开道疏渠,兴修水利的基础上,昝居润还另外发掘了一条财源,那便是矿产的采冶。尤其在南面的郴州境内,像金、银矿这样的贵金属,得到了大力开采冶炼,像规模大一些的银坑,郴州境内就有三处,到如今,湖南每年岁贡朝廷的银就达一万五千两了,这个数目也不能说少了。
  在经济民生之外,文化事业,同样得到恢复,这片土地,是有足够的文化传承的。哪怕财政最拮据的那一两年,昝居润每年都会抠出一部分道府财用,支持学校,扶持读书人。
  宣慰使石文德为首的一批湖湘士人,再加上一部分迁入潭州的川蜀文才,共同推动了三湘的文化发展。在大汉迎来统一,进入开宝时代之时,在昝居润的支持下,石文德纠集了一批文士,共同编纂出了一部描绘唐末以来湖南政治、军事、人文、风俗等历史与社会面貌的书,取名《湖湘志》,并在开宝大典时,与进贡方物一起献上,得到了刘皇帝的赞赏。
  可以说,在昝居润的治理下,湖湘大地,再度迎来一次大发展。让人遗憾的是,天下无不散之筵席,昝居润被调走了,去江浙,如今更是闽浙巡抚,可以算是高升了。
  不过,对于湖南百姓而言,却是一大损失。据说,昝居润登船离开之日,万民挽留,长沙城中百姓为之一空,争相送别于湘江之畔。或许有些夸张,但百姓们对昝居润不舍的感情却是真的,为了纪念他,特地将接引浏阳河的一条水渠更名为昝公渠。
  治湘八年有余,除了留下一份杰出的政绩,还有如此名声,也堪称的不凡了。严格意义来说,论治功政绩,在大汉的所有地方长官之中,昝居润保底第二,但因为湖南在大汉的地位,着实不高,纵然做出了实在的成绩,也不够瞩目。
  开宝元年的长沙城,已经看不到当初的破败,因战争所受的创伤,也早已被修复,人口也恢复到了五千余户。要知道,早年为了恢复发展,昝居润把人都推出去开垦了,城中人口一度跌至不到两千人……
  官署之内,走了昝使君,迎来边使君,如今,轮到边归谠来接手湖湘了,带领三湘子民继续前进了。边归谠,在乾祐初年的大汉政坛上,还是很活跃的,最高曾担任过御史大夫,主管监察系统,屡次直言上表,言必有理,切中要害,也十分得刘承祐敬重。
  只是,由于后来对武德司的几番针对,最终惹恼了刘皇帝,被外放为淮西道按察使。在任期间,严肃法纪,清除奸吏,后又调任荆湖道,改知江陵府,如今成为荆湖南道的长官。
  第31章 边公在任
  自古以来,一朝天子一朝臣,地方上也一样,换了一任主官,执政方针、治理手段,都会有所调整,这是可以想见之事。当然,不管如何变,都要在朝廷的大政方针的范围之内,总体原则要遵循朝廷所定国策。
  边归谠要昝居润,至少前任在湖南已经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哪怕萧规曹随,也还是还做出一番政绩的。不过,这么多年来,愿意笼罩在他人的光芒下的人终究是少数,尤其是到边归谠这样的地位。
  当然,边归谠也不是那种为了显示自己存在感,就沽名钓誉、滥改其政之徒。事实上,仅按照的“开宝新政”的思想理念,执行政策,就足够他忙上一阵子了。
  到任的数月之间,边归谠的精力也主要投入在上边的,尤其那些惠民、惠农办法,以最快的速度推行下去,教育敦促各道州官吏,布告全境百姓。
  虽然距离贯彻落实,出实际效果还需要一定的时间,但在官府的宣扬之下,也已经使得湖南民情大悦,多少带有些期待。尤其是那些最直观,听得懂的东西,比如减丁钱,降两税……
  如今,已然入秋了,也到了检验新政落实,考验官府公信力的时候了。虽然比往年晚了些,但夏税的收取,也开启了,按照朝廷给湖南的定额,边归谠也根据诸道州往年的情况,一层层地分下去。
  而往往就是在这种政令下达的过程中,最容易出问题。作为一个传统的文臣,边归谠廉正耿介,深知无信则不立的道理,对于已经宣扬出去的政策,做出的承诺,绝对不能失信于民。
  因此,在今岁夏收开启之前,就连发大令,劝勉告诫诸州县官吏,勿负朝廷所托,切实执行新政,同时,还专门从布政使司衙门挑选了一批僚吏分赴各地,指导监督。
  秋季的长沙,气候自是宜人,景致也十分养眼,瑟瑟秋风之下,竟无一丝萧索之意,反而带给人们一种闲适之感。
  当然,作为湖南的最高行政长官边归谠,却无兴致也无时间去欣赏长沙的美景风物了。官署之中,处理完手头的庶务之后,简单地做些休息,边归谠又投入到对湖南各种籍册的阅览之中。
  想要治理好一个地方,首先得了解其情况,再因地制宜,若是自以为是,一意孤行,那么注定不会有个好结果。
  作为一个成熟的政治家,边归谠明白这个道理,在这段时间中,他有半数的时间,都花在体察湖南政情、民情之上,倘若发现问题,也是及时整改。
  如今,在初步取得对湖南民政的控制,并着手贯彻新政后,他也开始为自己的治策做准备了。毕竟,开宝新政不是短时间就能见成效的,而他的治政理念与重点,却是要尽早确定。
  或许是早年的为官经历,边归谠每任一地,最乐意做的,也最擅长做的,就是纠察不法,澄清吏治,到任湖南,亦然。
  此时他查阅的,就是这些年湖湘诸州的刑事狱案,并且,迅速从中找到了自己的施政方向,还是老办法,澄清吏治,强化治安。
  湖南如今算是个“移民”的地区,外来人口众多,且成分复杂,这就难免带来与原主百姓的矛盾,以致于民间的冲突频繁,并日趋严重。
  同时,由于对苗、瑶等蛮民的编户融合,汉夷之间也并非是和谐相处,时不时地也有些冲突,流血案件也不少。社会治安,是个有巨大进步空间的问题,在边归谠的目标中,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是该做到的。
  <div style="text-align:center;">
  <script>read_xia();</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