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PO文学 > 穿越重生 > 我的姐夫是太子 > 我的姐夫是太子 第931节
  胡广认真地想了想,则是道:“可是……朝廷的官军,岂容他们放肆?”
  杨荣幽幽地摇了摇头道:“官军虽勇悍,可一旦平叛,大军开拔,就意味着,要损耗大量的钱粮!一千的叛贼,需要一万的军马将其团团围住,将其剿除,天下若是到处都是烽烟,这不只无数百姓大受其害,官军也必要疲于奔命。时日一久,朝廷所需付出的钱粮是几何?遭受兵灾的百姓,又是几何?”
  说着,他又叹口气道:“哎,陛下动怒,自可以血流漂橹,可我等乃是文渊阁大学士,凡事却不能意气用事,终究是要谨慎甚微才可。”
  胡广皱眉起来,下意识道:“杨公所言,不是没有道理,不过陛下正在气头上……依我看,还是等一些时日,再进言才好。”
  杨荣颔首,知道现下也没有好办法,却又道:“就怕时间不等人啊!”
  时间过得飞快,却在几日之后,一封奏报,火速地送至京城。
  文渊阁内,诸学士一个个目瞪口呆。
  却是福建布政使司以及广西承宣布政使司叛乱的讯息。
  尤其是福建的情况最是严重,因为举起叛旗的,固然只是福建的一个地方大族,可奏报之中却称,士民争相依附,聚众万人。
  甚至布政使司之中,亦有不少官吏,纷纷依附其中。
  这万人迅速攻破,不,准确的来说,几乎是叛军所过之处,望风披靡,所经九县之地,竟有五县兵不血刃,其余四县,当地的父母官倒是坚守,只是两处县城被攻破,其余两县,却已是岌岌可危。
  一时之间,人心浮动。
  对于杨荣这个福建人而言,他固然是忧虑的,而他更忧虑的是,原先他其实已有了一些心理准备,但是没有想到,反应竟是这样的快。
  由此可见,士人们的消息渠道,也远比他想象中的要快捷得多。
  现在出于隐户清查之后的巨大损失,再加上朝廷可能要追究的恐惧,使得不少人,索性破罐子破摔了。
  而至于其他人,只怕也在坐壁观望,有不少人,都在盼着看笑话呢!
  不少人的心理,未必是希望能够灭亡大明,而是……叛军闹的越大,朝廷越焦头烂额,而越是焦头烂额,那么在这紧迫的压力之下,势必要对此前清查的种种现象既往不咎,否则可能会激起更多的民变。
  而这对于天下各司,以及各州府而言,显然是一件求之不得的事。
  正因如此,杨荣更担心的情况就在于,天下州县,可能对于平叛并不积极,接下来,在征调粮食,征募民夫,甚至是犒劳平叛大军方面,必然阳奉阴违,这会大大的减缓平叛的速度,而叛乱持续的越久,对于大明的百姓们而言,则意味着苦难。
  “哎……”看过奏报之后,杨荣长叹口气道:“立即去见驾吧。”
  除了这句话,他没有再说什么,诸大学士们,此时亦是无言。
  众人觐见,朱棣升座,其实叛乱的消息,朱棣也已知悉。
  他倒并没有露出什么失态之色,甚至神色如常。在这一点上,朱棣也不是吹嘘,作为一个叛乱的祖宗而言,他对于这些小打小闹,并不太看得上。
  因而,不等诸学士们开口。
  朱棣却是笑了:“这些叛贼,实在可笑,不趁乱立即攻打福州,却是辗转数百里,袭掠诸县,实是没有分清轻重。除此之外,招揽士民,封官许愿,却只取文绉绉的官位,实是沐猴而冠……”
  “陛下……”杨荣站了出来,道:“叛贼固然无知,可陛下还是要审慎以待为宜。这叛贼四处袭掠,百姓深受其害,一旦贻误战机,则必要赤地千里,血流成河。臣以为,眼下当务之急,当行三策。”
  接着,他便正色道:“其一,火速天下大赦。”
  “其二,对叛贼……需立即征调精兵强将,予以剿灭。”
  “其三……”
  说到此处,却有人猛然打断道:“臣倒以为,这第一条,天下大赦,甚为不妥。”
  这道声音出来后,殿中顿时安静了下来。
  君臣们随着声音的方向看去,说话的却是张安世。
  第567章 快刀斩乱麻
  众人看向张安世。
  朱棣显然对张安世的异议颇有几分兴致,便道:“张卿有何高见?”
  张安世道:“若是朝廷退让,非但不会快速的稳住人心,反而会认为,他们有了可以和朝廷讨价还价的资本。眼下既然有人谋逆,那么不妨立即调拨人马,预备平叛。否则一旦大赦,那么于许多观望的人而言,必是认为朝廷心生忌惮,那么今日倘若因为如此而大赦,那么明日又遇其他的事,岂不是……又要大赦?所谓日拱一卒,到了那时,朝廷就退无可退了。”
  张安世顿了顿,继续道:“与其如此,不如采取霹雳手段,绝不使贼子得逞。”
  张安世的话,显然是很令朱棣动心的。
  因为朱棣本就是靠马上得天下的人,靠武力去解决问题,本就是朱棣的路径依赖。
  不过朱棣也颇为信任杨荣,深知杨荣之言,也有他的道理。
  果然,杨荣道:“宋王所言,并非没有道理,只是老夫所虑的是,贼子遍布天下,朝廷若是调兵遣将,那么不免可能左右支絀。敢问,现在福建布政使司反了,朝廷要调拨多少人马,广西布政使司也反了,又需调拨多少人马?”
  他在此故意停顿,继续道:“兵马开拔,需要多少粮草?粮草如何转运?这么多的粮草,经由这么多的州县,而这些州县……亦已开始观望,他们难道当真会真心实意支持朝廷平叛吗?倘若此时……又有贼子,趁势而起,突然袭击我大明的粮饷,又当如何?”
  “短短时间之内,就反了两处,可见许多人,已是蠢蠢欲动,此时已走投无路,决心背水一战了。因而,朝廷就要做好最坏的打算,即是……天下至少会蜂拥而起二十甚至三十处地方叛军和反贼,那么朝廷需要多少人马,又需要多少时日平叛?”
  “退一万步,朝廷的官军一到,可这些叛军,本就辗转于本乡本土,熟门熟路,官军一至,他们便即刻潜藏大山之中,亦或勾结当地的士绅进行藏匿,那又当如何呢?官军一直在那里常驻吗?平叛一久,必定要给当地的百姓带来不便,而滋生了贼子,遭殃的也还是当地的百姓。陛下,这样的叛贼,并非是来犯侵入我大明疆界的胡人与鞑靼,更非是寻常的官军哗变反叛,而是当地的士民,他们若是不断的袭扰,且处处都烽烟四起,臣所担心的,不只是百姓,而是疲于奔命的官军,辗转数千里,时日一久,士气必定受挫。”
  杨荣随即看向张安世道:“宋王殿下,抗贼与平叛是情形是不同的,模范营当然是精锐,所以一旦遭遇外敌,必能克敌制胜。可若是模范营的军马,辗转数千里之后,抵达了叛军盘踞的地方,可当他们发现,他们所遭遇的叛贼,穿着的是寻常百姓的服色,甚至还有不少妇孺随军,那么……他们还能做到杀伐果断吗?即便可以做到,可这样的平叛时日一久之后,那么……士卒们杀戮久了,他们的士气又会如何?这些叛贼,绝不会选择与官军进行决战,必是四处流窜,而这……又当如何应对?”
  他长叹了口气,道:“陛下,臣所忧虑的,正是于此!当然,天下出了叛贼,当然要火速平叛才好,这放在任何时候,都断然不可姑息。可今日的时局,却已朝廷眼下的处境不合,现在……各地的铁路已在修建,一旦铁路贯通,那么……平叛就成了轻而易举的事,哪里出了叛贼,官军便可立即乘坐着蒸汽机车朝发夕至,源源不断的粮草,也可随着铁路进行供应。所以臣以为,眼下可以大赦,大赦的目的,不是为了妥协,而是为朝廷争取时间,只要争取到天下各处的铁路能够大抵贯通,到了那时……再有这样的谋逆,便可轻而易举的破贼了。”
  “反而是现在,不说其他,单说广西、福建二地,俱都有十万大山,道路崎岖难行,粮食转运困难,贼子随时可以远遁上山入海,这不但会因为连绵的战事,而使百姓受害,也会使朝廷增加大量的负担,而一旦贼子若是不能迅速剿灭,使他们还可在大山之中流窜,天下其他各地若是纷纷响应,则局面就更加无法挽回了。还请陛下……以天下苍生为念,而非只逞一时之勇,朝廷等的起。”
  他这一番话,令朱棣立即陷入了沉默。
  以至于张安世都不作声了。
  杨荣摆出了实际的情况,模范营固然强大,可作为客军,在长途的跋涉之后,抵达了前线,可遭遇到的,极有可能是士人们裹挟的寻常百姓!且那里道路崎岖,多山,补给也是大难题,不只如此,就是对方熟悉地形,一旦远遁,又是追击的问题。
  当然,这些并不重要,重要的却是……明明只要先稳住人心,将铁路修好之后,那么……眼下这些平叛的难题,都可迎刃而解。
  所以才必须大赦,先将人安稳住,而后朝廷全心全意修建铁路,等一切尘埃落定,哪怕秋后算账,亦无不可。
  朱棣背着手,踱着步,脸上有着犹豫之色,而后猛地看向解缙,道:“解卿以为如何?”
  解缙道:“臣以为,杨公乃谋国之言,当今之计,确实这样对朝廷最为有利。”
  胡广亦道:“臣附议。”
  一直沉默的金幼孜,也道:“陛下,治大国如烹小鲜,一时的意气算不得什么,所谓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又曰:九世之仇、犹可报也!对寻常人而言,自然要争一日之长短,可对朝廷而言,区区数年光阴,又算的了什么呢?眼下的情形,倒是杨公之言,最是稳妥,朝廷应该先将心思放在推行铁路上,这才是重中之重。”
  朱棣背着手,驻足,他又沉默了。
  文渊阁几乎是一面倒地选择在了张安世的对立面,当然,朱棣深知,他们的话确实有道理。
  即便是最血气方刚时期的朱棣,只怕也会选择隐忍。
  只是……即便朱棣恢复了理智,却也深知,理是这么个理,可一想到,到了这个时候,自己竟还要选择大赦,选择对这些该死隐瞒了户籍的赃官和豪绅们选择妥协,这不由得令朱棣如鲠在喉,一时之间,竟不由得长叹起来。
  他忍不住幽幽地道:“杨卿之言虽不合朕心,却是颇有道理,哎……”
  即使是身为皇帝,很多时候,也并不能随心所欲。
  在朱棣内心挣扎的时候,张安世却是道:“陛下,臣却以为,杨公之言,固是老成谋国,却有一处,颇有失算。”
  朱棣看向张安世道:“说。”
  张安世道:“臣在想,这些士人,到底有多得人心,竟能裹挟这么多的百姓,杨公说的是,若是官军四处辗转,又需调拨大量的补给和军需,如今铁路尚未贯通,确实剿除起来,费时费力。更何况,一旦天下有许多贼子响应,那么……朝廷必定焦头烂额。那么……臣以为,何不如……臣只暂时需一支军马,即三五千模范营,便可火速平叛,陛下只需命臣为此番平叛的将军即可。”
  朱棣诧异地看着张安世,道:“需要多少时日?”
  “三个月之内……”张安世想了想道。
  朱棣与杨荣等人彼此相顾,而后,朱棣倒是来了兴趣。
  杨荣固然说的有理。
  可架不住张安世便宜啊。
  一个任命,给几千人,且能在三个月内平叛的话,那么杨荣等人所言的所有困难,也就不存在了。
  于是本是十分纠结的朱棣,顿时振奋精神,道:“三五千人……是否少了?毕竟是客军,又是长途跋涉……若是贼子闻风而逃,只怕更加旷日持久……”
  张安世则是从容地笑了笑道:“陛下……三五千人,足以。”
  他表现出来的样子,甚至看不出半点为难。
  话说到了这个份上,朱棣当即道:“若能平定这些贼子,便可使其他蠢蠢欲动的贼子再不敢滋生妄念,这对大明而言,实是天下的功劳,卿尽心去办,若是功成,朕不吝赏赐。”
  终于得到了朱棣的应允,张安世松口气,立即道:“遵旨,请陛下容臣……火速去准备。”
  朱棣颔首道:“且去,需要多少,随时上奏。”
  张安世再不迟疑,当即告辞出宫。
  事情转折得实在有些快,这一下子,反而令杨荣等人风中凌乱了。
  这种事,架不住的就是内卷啊,你卖东西,说的口干舌燥,好不容易让买主相信你这东西如何难得,工艺多少费时费力,成本如何高昂,结果隔壁有人凑上来,来一句这货我也有,一文钱你拿走。
  杨荣在尴尬之余,却也不禁生出了好奇之心,其实细细思量,若是张安世当真能做到这些,那么……他的担忧,就确实是多余了。
  毕竟对乱臣贼子妥协,本就要朝廷付出代价的,若是能火速平叛,将损失降至最低,当然是再好不过了。
  杨荣道:“陛下,宋王殿下之言……”
  朱棣难得语重深长地道:“他的话,确实颇有几分教人难以置信,三个月虽说不短,可……即便大军开拔,抵达叛军所在,未必三个月也能做到……不过……张卿这十数年来,屡立奇功,朕此时……倒是很想看看,他如何再建奇功了。”
  解缙人等,也不免暗暗点头。
  其实朱棣这番话,也可以说是在场几人的心声了。他们与张安世打交道也不是一天半天了,在他们看来,张安世就属于怪胎一类,已经不能用常理来猜度了。
  倒是杨荣仍带着几分不放心道:“陛下,是否还是做好最坏的打算?一旦平叛旷日持久……那么朝廷……”
  朱棣想了想,显得有些犹豫,最后道:“可以做准备,且看战事进展,再行定夺吧!”
  这算是最为折中的办法了,杨荣也不好再说什么。
  解缙人等自也没有异议,纷纷道遵旨,便告退出去。
  而此时,张安世却马不停蹄地回到了他的王府。
  一到王府,却一下子振奋了精神。
  其实张安世也不喜欢卷的,只不过,当杨荣等人提出了大赦之后,没有更好的办法之下,令张安世不得不立一个军令状了。
  倒不是张安世是杀人狂,非要平叛不可。
  事实上,如果能平和地解决好问题,张安世是非常愿意的。
  可张安世却是深知,朝廷做了一次妥协,可能就会有第二次,这等事……会形成路径依赖。
  这只不过是在恶性循环,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
  <div style="text-align:center;">
  <script>read_xia();</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