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廷举笑了笑:“那又是谁说得准的事?不论如何,广东试行新法最早,诸事都不能因本督和宋省台去参会而有所耽搁……”
广东如此,其他各地也同样。
在宣大,王守仁正带着唐顺之巡边。
“两镇防务,都是你与我一同参详布置的。我回京这段时间,也正是鞑子最常寇边之时。去岁有大捷,今年可不能让陛下担忧。”
“督台且放心,我与武定侯、榆林伯都知道轻重。”
“也要注意自己的安危。”王守仁把目光从宣宁五堡的方向移回来,“宣大试行军屯改制,这第一年尤为紧要。纵然陛下有去年御驾亲征大捷之威望,大多边将还是不舍得军屯军户军额之利的。”
唐顺之笑了笑:“这一点,督台就更可放心了。我如今枪术更好,剑术、弓马也练得越来越好了。”
王守仁呆了呆,随后只能无奈摇头。
妖孽当真是妖孽,唐顺之的天赋,纵然是王守仁也颇感震撼。
“走吧。看完这一趟犒赏银子和粮饷实发情形,这宣大屯田清丈的数字实不实,也就知道了。”
“宣大倒好说,督台威望无人不服,两镇总兵麾下数支精锐也都只听陛下旨意,宣大年初叙功升赏,更是调用了一大批边将。下官倒是担心其他边镇,这宣大试改军屯,其他边镇诸将只怕心里都打鼓。他们可不像宣大诸将一般去年有功在身,过去旧罪可以功过相抵……”
“总要闹上几次的。”王守仁倒是很淡定,“刮骨疗毒,岂能不痛?这是免不了的。即便如此,襄城侯如今仍欲继续立功,今年京营操练得可比往年还要狠。都在说他只是随驾亲征,虽能冒死追敌,但守住了博迪尸身和大纛之功,却是赤城侯送到他手上的。这点功劳便升侯,运道好而已。”
唐顺之叹了口气:“运道很重要啊。陛下升其伯位为侯位,也确有激励勋臣、激励忠臣之意。襄城侯如今只是练兵选送至各边镇总督、总兵之下为标兵亲兵,确实还差一个令人心服口服的大功。”
“故而先做好眼前事,其余边镇的隐患,陛下有考虑的。”王守仁听到脚步声,回头看了看,“两位郎中都来了。”
走向他们的,是兵部底下新设的屯田清吏司派在宣大的两个郎中。从今年起,从宣大开始,军屯的管理将由兵部的文官负责。工部底下原有屯田清吏司,现在则不断地在改善各种制度,无一不指向一点:陛下于实际政务上,不再玩什么诸部之间制衡的东西了,反而让他们在各自专注的领域有更大权力、更重的话语权。
至于对文臣武将的监督、制衡,那是都察院、提刑司、厂卫的事。
随着军屯试改开始的,其实还有更加大的改革,那将是这一次国策会议的一个焦点议题。
唐顺之看着迎面走来的大同督屯郎中郑晓,制科考试之后再见面了。
他的官品没变,但现在到宣大来,也是委以重任了。
随着王宪回京,宣大军屯试改,今年的宣大边将调动,除了王守仁之外,宣大已经是新一代文官武将在这里建功立业。
但京城里,今年的大国策会议上,老一代和中坚一代,即将为许多显要的位置展开争夺。
又是一轮更大的中枢衙署改革,陛下正不断创造着机会,让更多认同他对大明再造思路的臣子站到他身边,委以重任。
对此,唐顺之深感佩服——这恐怕是隋唐设了三省六部、开了科举之后,最为波澜壮阔的一次改革。
从正德十六年到现在,能够反对皇帝意志的人越来越少了,何况他意志的方向,实在是正让天下贤才能拥有更大的舞台、更显赫的地位。
紫禁城的皇宫如今喜气洋洋,因为去年北虏寇边,永淳公主的大婚往后延了大半年,终于得以举办。
陆炳寸功未立,只因一直随驾护卫,却也能成为一项资历。
而驸马都尉,本就已超品。
现在朱厚熜看向身着喜服到了宫里迎亲的陆炳,只是笑着嘱咐:“去吧。大婚之后,再好好为朕效命。”
“臣遵旨!”
看着他们离开,朱厚熜问顾仕隆的儿子顾寰:“靖国公这几日病情如何?”
顾寰现在担任着侍卫,闻言眼睛一红,行礼道:“谢陛下挂念!家父每日服药,只是病情仍不见好转。”
朱厚熜心头轻叹:才四十五,正值壮年啊。
虽然已经改成医养院的太医院中名医们多次会诊,也没拿出什么好办法。
朱厚熜隐隐猜测,顾仕隆只怕是患了什么癌症。
“休假回府吧,好生照料着。”
顾寰回了家,到了顾仕隆的床头,顾仕隆的脸色已经很蜡黄。
见儿子一脸担忧,顾仕隆勉强笑了笑:“可惜……爹身子骨不好。若能再立大功,你……便袭的是公爵。”
顾寰咬了咬牙,斩钉截铁地说道:“父亲,儿子必定会再立殊功,将靖国公传至三代后!”
顾仕隆摇了摇头:“不必执念……先升侯为公,再三代不降等,那该是……何等出生入死……”
他是嘉靖朝新封的第一个国公。宣大一战,也没有再诞生一个国公。
如果自己的身体健康,他大概能拼个三代不降等。
此刻儿子虽然有志气,但他的才干谋略可还不够。
于是顾仕隆叮嘱道:“不是一定要上战场,才可建功。寰儿,首要是管好你的四个弟弟,莫要让他们祸及顾家。至于你……我已拜托了杨总参,请他保你去那总军备部。把这件事做好,一样是殊功。有几个人,你一定要多多请教……”
自己清楚大限将至,顾仕隆此刻的心思就是托付好后事。
顾寰的身子骨比他好多了,大概福寿绵长。既如此,就不必急。中人之姿有中人之资可以走的路,何况他顾寰是嘉靖朝第一个新封国公的长子?
现在,另一个朝廷重臣的儿子却聪明至极,正对父亲分析着他成为总理国务大臣的可能。
严嵩啼笑皆非:“你胡说些什么?爹去年才刚回京做礼部尚书。”
“费总宰必定请辞!诸国务中,还有二位年纪已高,精力不济。论圣眷、论才干,爹,舍您其谁嘛!”已经虚岁十六的严世蕃振振有词,“我跟陆哥关系这么好,要不请他帮忙向陛下美言几句?”
严嵩一个巴掌薅到了他脑袋上:“你当这重臣之位是什么?莫要胡闹!”
公主大婚,自然还有大宴宾客。眼下这父子两人,就是在公主府等待大礼的偏房中。
严世蕃戴了个眼罩,用一只眼睛左右望了望,不满地说道:“爹,儿子已经长大了!”
“你性子越发不服管教了!爹这是奉旨,好好管教你,将来才能委以大任!”
严世蕃这下倒来了劲:“今年武举乡试,我必定能中举!”
“……你就没吃苦勤练武艺!”
“这回我有准备,中举是必定中举的。要是爹你做了国务,我明年也必定会试能名列天罡神将!”
严嵩警觉起来:“你搞什么了?”
严世蕃握了握拳:“我武艺又不算差!”
严嵩盯了他一阵,随后不由分说:“你虚岁才十六,今年不许考!”
“……”严世蕃一只眼傻眼,哪句话说错了?
严嵩认真地说道:“今年一整年,爹都在为新学制忙碌。这礼部尚书,爹准备至少还做三年。”
他这个礼部尚书,更懂得从今年春节开始传向整个大明的事意味着什么。
大明的一切,都需要由人来完成。而今年开始的新官学和新学制,是要重新搭建天下人的进身之阶。
对陛下来说,没有什么事比这件事更重要。
陛下在贺词中说了,学问还会不断演进,朝廷正在编纂更为齐全的教材。天、物、人三理是大道学问,上承先贤哲思,故谓之哲学。
诸学科以哲学为首,其后还有可致大道的诸多学问。这些学问既合天理,也有经世致用之妙。其中人理大道下,有哲学、文学、史学、律法学、财经学、管理学、艺术学、教育学,物理大道下;有算学、物理学、炼化学、农学、工学、医学、天文学、地理学、建筑学……
熟读四书五经和儒门经典就能受用一辈子的时代彻底过去了,大明读书人出仕为官,将要面临全新的规则。
现在看来,之前这几年,今后这几年,也还只是新的规矩稳定之前的过渡期——要兼顾目前这一代读书人的情绪,也要让下一代读书人有新的方向。
各地社学以后均称小学,县学冠以皇明二字。有教纲,有学制。五年学成,县试考过可入府学改成的皇明中学。这中学凡四年里,府试考过,则有生员出身。
其后,则有三条出路。
从八九品小官做起,出仕。
继续考乡试、会试,以更好的出身出仕。
考院试进入各省大学院,在大学院学满五年考绩合格后,同样有举人出身、而且是可以去考会试的正榜举人待遇,而且更容易考中那些将新设的科举会试科目。
陛下要用各省大学院,让各省把一批批秀才培养成各个学科都有扎实功底的人才。毫无疑问,通过大学院学成后获得正榜举人待遇,将是比直接去考乡试更有把握的道路。
走上了这条路,就走上了从此以陛下规划的新学科体系为进身之阶的道路。
这条道路的出口,其中一个则通向将来越来越要求一些实务学问的官职,让他们刚刚出任第一个官职时不至于只会高谈阔论、被官场染得面目全非。
而另外的出口,则是大明体系庞大的、被陛下称为编制的官职以外的其他各种职位:教师教授、国企职衔……
陛下不只是需要一个严嵩,一群重臣。
他老人家心里装着天下,要的是源源不断的贤才。
还有什么差使办好了,比这件事更能得圣心?
第346章 草原的新形势
费宏终于过了六十岁,虚岁六十一,已做了这总理国务大臣近三年。
国务殿内,费宏尊敬地向顾鼎臣行礼:“顾首席。”
顾鼎臣同样尊敬回礼:“费总辅。”
寻常时候,费宏办公仍在文华殿。要开正式的国务会议时,才会到这原先的华盖殿来。若皇帝不出席,就是顾鼎臣这个御书房首席列席旁听:并不插话,只带耳朵来。
现在,坐北朝南位于正中的御座空着,费宏如往常一般,坐在御座左边那个位置,顾鼎臣坐到了右边。
其余六个国务大臣:原吏部尚书王琼、原原户部尚书杨潭、原工部尚书李鐩、原礼部尚书张子麟、原都察院左都御史张纶、原宣大总督王宪。
至于按规定要安排的会议记录,通政使司派了专门与国务殿联络的正三品通政副使,国务殿所属的正三品中书监和六个从三品中书令都在,如今已经只是建言献策的六科委派来的从三品副总给事,司礼监内档司同样派了一人。
这就是如今大明民政方面的最高规格议事会议,费宏与众人都交换了一下眼神之后点了点头:“第一届国务会议第二十九次全体会议,这便开始吧。”
按规矩,全体国务大臣一月一会。从嘉靖五年正月到现在,除去几次因故不能召开的,这已经是第二十九次。
今天是八月初三,会议有几个重要的议题,并不仅仅只是接下来八月的工作安排。
“第一个议题,诸王府已营建完毕。各地藩王,已经陆续启程进京了。”费宏顿了顿之后说道,“眼下问题,是有蜀王等在谢表中向陛下提出了外城尚无城墙之隐忧。符瑞,你意如何安抚?”
去年北虏大举寇边,大明虽胜,可诸王一想到将居住在暂时没有城墙保护的外城,因此隐晦提到这样的担忧。
不是不来京城,敢不来吗?
只是求些恩典保障。
张子麟是领礼部事的国务大臣,他听费宏问及,毫不犹豫地就说道:“外城城墙非一朝一夕能建成,然大明连年大捷,诸王无需顾虑鞑子能攻到京城外。这件事,我会与礼部、宗人府一同办好。”
第一个议题很重要,却并不难。张子麟就只有一句话:诸王无需顾虑。
叫你们不用顾虑,就不要顾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