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PO文学 > 综合其他 > (历史同人)我把自己上交秦始皇 > (历史同人)我把自己上交秦始皇 第155节
  大秦君臣:这反应,未免也太延迟?
  叔孙通郑重颔首:“众所周知。仙使岂不见今日,竟无人提起祥瑞一事?只因仙使就在当场。”
  仙使在,嘉瑞便在。
  周邈:活的能走能动的嘉瑞本人是也!
  嘉瑞本瑞的周邈,早已深刻认识到:这趟出巡,是始皇陛下的专场加主场。
  并打定主意,他绝不出风头,谨防喧宾夺主。
  以身为盾,护卫左右,保始皇陛下安全无忧——乃是这趟出巡的主(划掉)、兼职!
  原以为是主职的,但如今成为嘉瑞本瑞,那行走的活体嘉瑞就是他的主职了!
  夸夸拍手,呐喊助威,当一个彩虹屁气氛组——则是他的副业。
  以上,就是周邈对自己这次蹭出巡旅游的职能定位。
  因此周邈未作任何特殊布置,像是借助基建系统的工业机器人,搞点声光效果,制造些玄异祥瑞,诸如此类。
  他不想让史书上在记载封禅一事时,出现诸如:‘仙使邈驭使神兽扫道、筑坛,声震天表、光耀九州’这一类的记载。
  那会给人一种感觉,好像始皇帝嬴政的封禅大礼,全靠仙使襄助,才得以办起来一样。
  #一切会抢始皇陛下风头的事他都要严厉杜绝!#←这是唯粉的素养!
  而且太祝叔孙通筹备的封禅大礼,已经足够盛
  大庄重,气势恢宏。
  ……
  封禅,其实应当拆分理解。
  封,为祭天,多为皇帝登临泰山,筑圆坛祭天,以报天之功;
  禅,为祭地,多指在泰山下的小山丘,筑方坛祭地,以报地之德。
  天以高为尊,便筑坛以增五岳至高的泰山之高,以报达天的功劳。
  地以厚为德,于是筑坛以厚梁父之基,以报地之德行。
  所谓‘登封以报天,降禅以除地’,就是源于此了。
  封禅大礼,即是在功德兼隆、天降祥瑞时,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礼。
  隗状领头挂名,叔孙通全揽事务,紧锣密鼓地筹备起封禅典礼。
  如礼祠峄山一般,先派出数千士伍,兵分两队,同时修理、打扫阳坡登山、阴坡下山的山道。
  而后几乎同时,叔孙通亲自先上泰山,准备筑坛、列队、献礼等一应事宜。
  做到在心中预演无误,成竹在胸。
  以太祝之身筹备、主持始皇帝的封禅大礼——哪怕名义上主管之人是隗状,他叔孙通只是副手,却也已能在史书上有一笔之地!
  况且筹备主持封禅大礼,是当世就能拿得出手的大功一件,于他的仕途有巨大助益。
  因此,叔孙通可谓是夙兴夜寐,力图将封禅大礼筹办得完美无缺!
  而达成完美成就的第一件事,便是把征发来的三十儒生弃置一旁。
  并非如历史上一样‘罢绌’,就是名正言顺地,把他们晾到一边去。
  “封禅大礼是国之大礼,列席者为君、臣、百家博士,及于大秦江山有功者。”
  换言之,你们这些齐鲁儒生不过野地里的学子,无官无职、无功无绩,没资格随行封禅大礼!
  齐鲁青壮儒生:……
  齐鲁老儒生:言之有理。
  理自然是有理的,他叔孙通拿到明面上来的说辞,总归不会有可供指摘的漏洞的。
  何况还有不必宣之于口的理由。
  “尽管众议封禅之事时,那些毛躁儒生没闹将起来,但那些小骚动,皆已是心照不宣。”
  刘季两腿岔开,坐得像个筲箕,撇撇嘴:“明知有儒生心怀不满,还允准他
  们参加封禅大礼,万一届时生出事来,破坏了大礼,那是要留载史书的!”
  “那始皇帝不应是君王,当是圣人了!”
  叔孙通亦深以为然,当即就将剔除齐鲁儒生一事,回禀嬴政:
  “……且百圣归秦,有百家博士便足矣,再令儒生随从封禅,颇有不公偏宠之嫌。”
  征发儒生共议封禅大事,姑且算是占了地利——当然若允准随行封禅,也可以作此解释。
  可若牵强附会,随从封禅,也确有此嫌疑。
  当然,一切揣测,在始皇帝旨令之下,都将散作云烟。
  即便令儒生随从,也不过是不值一提的小事。
  但现在不令随从,亦更是一件小事。
  “太祝议是,依言而行。”
  “唯。”
  叔孙通不由心中暗叹:蠢货们啊,随从封禅的大好机遇,被你们自己作没了!
  果然,聪明的三百儒生都被他选出带入咸阳了,剩下的不就唯有些歪瓜裂枣了?
  不是儒生愚蠢狂妄,是聪明谦逊的,都已经上交国家了!
  如此一想,文通君叔孙通心中念头瞬间就通达了。
  驻扎泰山脚下的第二日,叔孙通在奔忙筹备封禅事宜。
  嬴政则在召见济北郡和博阳县的郡县两衙官吏,周邈照样随从左右。
  济北郡治所位于南边的博阳县,而泰山和梁父山,就在博阳县内。
  郡县两衙官员第二日一早,在日出之前的平旦时分,就赶至泰山脚下,只等嬴政召见。
  恭谨姿态,足以得见。
  且还主动拉上了一车县试全部答卷,以及县试四科四榜名单,以备始皇帝陛下审阅。
  济北郡毗邻薛郡,博阳县又临近薛郡,鲁县科举窜科舞弊大案的诏告,在所有郡县中最早到达博阳县,被两衙官员翻阅。
  杀鸡儆猴的威力十成十!
  “通武侯在燕齐之地营建盐场,诸位可曾见过?”
  始皇陛下和隗状等人在浏览答卷时,周邈就与两衙官吏闲聊。
  他给王贲圈画的盐场选址,济北郡境内就有两三处,都是后世有名的如海兴、盐山境内的盐场。
  “回仙使
  !”仙使问话,两衙官员皆是正坐以待,此时郡守代表回答:
  “通武侯性诚,臣与其一见如故,结为好友。月前,臣方才与通武侯见过一面。”
  哦!王贲在外面新交的好朋友啊。
  周邈不由地就生出些信任好感,“他的盐场建得如何了?”
  虽然每月王贲都会驿传公文回咸阳,禀报盐场进度,但这不是近一个月没得到信了吗?
  “回仙使,估摸算来,通武侯率十万刑徒,已在勃海凹陷的内侧海岸,渔阳、广阳及巨鹿三郡的临海边,共建三个海盐场。加上济北郡两个,共有五个盐场。”
  这些都是周邈已经知道的消息。
  “上次见面,通武侯给臣赠送一斗海盐,入口尚有细微苦涩之意。通武侯决意回去改善,如今想来应当已学会仙使的炼盐神通,得到咸鲜纯正的精盐了。”
  “已经到这个进度了啊!”周邈欣喜道。
  冬天时勘探、选址、设计,春天解冻后,就开始营建五个盐场。
  夏季时,大力晒制海盐。当时还有公文寄回,汇报了晒盐法的省事、高产。
  等到现在秋季,才有空来提炼精盐。
  见仙使温和开朗,郡守也逐渐放开:“或许再过些时日,陛下和仙使就能收到通武侯寄来的精盐了。”
  ‘炼盐神通’面世之后,比海盐更快地先运用到蜀地的井盐上。
  如今咸阳君臣公卿都不再缺精盐吃了,不过王贲的海盐精盐又有非凡意义。
  “那可太令人期待了。”
  周邈和郡县官吏闲谈之间,大秦君臣们已经审阅完县试答卷。
  虽济北郡原也属齐地,却地势偏北,与燕赵接壤,孔孟儒学辐射已经减弱。
  首届科举的四科情况还算均衡,未有进士科独大的局面出现。甚至因为明字科最简单,而应试人数最多。
  ——这也正是大秦君臣乐于见到的。
  至于榜单排名,孰前孰后虽偶有差异,也能算作是考官兼阅卷官的正常个人偏好。
  总体上,济北郡博阳县的县试算是公平公正的。
  两衙官吏的觐见始皇帝之行,无惊无险地通过了。
  “好久不见通武侯,
  也不知他变成什么样子了。”在两衙官吏退下后,周邈随口感叹一句。
  大概真的是背后不说人,说人人到。
  当天下午,夕食之前,王贲拍马赶到!
  “拜见陛下!仙使好久不见!”
  嚯!
  大半年不见,周邈再见王贲,惊得后退一步!
  “通武侯,你变得好黑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