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PO文学 > 穿越重生 >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第80节
  双喜答应,安排人传话。
  朱允炆从桌案上,将《屯田商卖破局新军之困》的奏折交给双喜,说道:“亲自送至内阁,让内阁召户部商议,明日一早拿出方略。”
  双喜恭谨地接过奏疏,转身离去。
  朱允炆看了一样随在身后的王越,问道:“这几日,燕王叔在做什么?”
  王越微微欠身,道:“回皇上话,燕王每日以沙盘为战场,钻研新型阵法。”
  朱允炆微微点头,目光看向中军都督府的方向,淡淡地说道:“不知道少了四年战争,你还能不能创造出来它。”
  王越有些疑惑。
  少了四年战争?
  哪里来的四年战争?
  创造它?
  谁创造谁?
  王越听不懂朱允炆的话,很知趣的保持了沉默。
  坤宁宫。
  马恩慧看着走来的朱允炆,施礼后便埋怨道:“看来皇上的肚皮是不会打鼓的。”
  朱允炆笑了笑,净过手,便坐了下来,对马恩慧说道:“朕若来晚了,皇后无须多等,先行用膳便是。”
  “说好的一起,如何能不作数。纵皇上再晚一些,臣妾也会等着。”
  马恩慧认真地说着,拿起筷子,给朱允炆夹菜。
  朱允炆知道说服不了马恩慧,便问道:“医用纱布进展如何?可还顺利?”
  马恩慧顿时来了兴致,说道:“如今已稳定下来,日产六百五十匣,月初时,已与兵部交割一万匣,这个月,应接近两万匣。”
  朱允炆对这个产量还算认可,不过兵部恐怕不太满意。
  如今兵部急需大量的医用纱布,这与沿海卫所抗击倭匪、水师游弋封锁大海有关。
  郑和率领水师船队取得了一次次胜利,但也伴随着不可避免的伤亡。
  最新战报,水师在东海车牛山岛与倭匪大战。
  张玉、朱能亲自率领七百军士,杀八百倭匪,拯救出妇人、女子、女童三百余。
  而明军也付出了不小的代价,死八十二人,伤近两百。
  值得庆幸的是,伤兵中,只有一人重伤而亡,其他人都活了下来。
  而这与水师船队配备的医用纱布、酒精有关。
  郑和上书为自己的轻敌冒进请罪,却一句话也没提倭匪的强大,仗打得多难,似是压抑着心头的怒火,悲愤至极地写下了血书。
  “救出妇孺女童三百余,身心皆破,如石,问之不知死活!”
  这是郑和奏疏中的话,一句“身心皆破”道尽了对倭匪的极致痛恨!
  郑和的痛苦,兵部不懂,他们第一个念头是问罪郑和,第二个念头是医用纱布、酒精有效,是经得起战场考验的。
  等这两个念头过去许久,他们才突然想起,还死了八十二个军士,应该向户部要抚恤了。
  朱允炆没有责怪郑和,他的做法是对的。
  战争,没有不死人的时候。
  只要这些人是为了守护大明子民,守护大明而牺牲,那他们,便是英雄,是大明堂堂正正的男子汉!
  夜晚,朱允炆看着已然熟睡的马恩慧,全无睡意,轻轻默数着:“一,二,三……八十一,八十二。”
  没有名字。
  只有数字。
  第一百零三章 商卖屯田,试点北平
  翌日,武英殿。
  郁新、张紞、解缙、黄子澄、夏元吉、姚广孝分坐左右,朱允炆进入武英殿后,众人行礼。
  朱允炆挥袖,坐了下来,直入主题,道:“免礼吧。北平府提出商卖屯田,以解新军之困,你们怎么看?”
  郁新见无人发话,便站了起来,道:“皇上,屯田一旦商卖,卫所制也必瓦解,此先河一开,大明内外卫三百二十九,守御千户所六十五,也将消失。军士再无田产,便难自给自足,仅依靠朝廷税赋所得,很难养如此众多军士,臣以为,绝不能商卖屯田!”
  张紞在郁新坐下之后,也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与郁新一样,旗帜鲜明的反对,理由无外乎卫所制消失所带来的财政压力。
  朱允炆并没有表态,而是看向解缙。
  解缙起身,施了一礼,然后垂手道:“皇上,诸位,卫所制在开国之初是值得肯定的,可如今卫所制已然出现了很大问题,此时若不主动破除,日后也必然废弛。与其将此事交给后人,不如由我们这一代来解决!”
  “说商卖屯田会导致军士无粮可用,解某是不认可的。往年军士屯田,基本是五税一,为两千万石左右。若调整为二十税一,以低税发卖,依旧可取五百万石,缺额一千五百万石。”
  “因屯田多为贫瘠之田,发卖银两,无法如江浙之地,动辄五两、十两、二十两一亩,便以二两银一亩来论,五十亩,便是百两,入国库七十两以备买卖粮食之用,难道还不能养一名军士三五年吗?”
  郁新起身,悲愤道:“只求三五年,是目光浅短!皇上,卫所制乃为千秋百代而设,若仅图数年之功,毁百世之基,必有大祸啊!”
  解缙看着郁新,叹了一口气,说道:“郁阁老,环顾当下大明,三五年并无强敌,只要大明安稳几年,朝廷商税、农税所得,必可养卫所之兵!”
  张紞起来反对道:“纵无强敌,难道还无天灾吗?你如何保证,大明年年安泰?若是出现大面积欠收,又该如何是好?谁来养如此之多的军士?再者,既然没有强敌,且耕且训,不是更稳妥吗?”
  朱允炆看着争论不休的内阁三人,感觉到了内阁的分裂。
  郁新与张紞,资历高,经验多,但终少了几分远见与勇气,他们都太传统,希望生活在舒适区里面,不作任何改变。
  一旦改变太多,他们便会感觉到不安,继而抓住一点不足不断放大,作为反对的利器。
  无论是国子监革新方面,还是卫所制革新方面,他们都是如此。
  “好了,且坐下吧。”
  朱允炆敲了敲桌案,皱眉喊道。
  三阁臣坐了回去。
  朱允炆将目光看向黄子澄与夏元吉,问道:“户部以为如何?”
  黄子澄起身道:“皇上,此方面夏侍郎最为清楚,便由他来讲吧。”
  朱允炆微微点头,示意黄子澄坐下,然后看向夏元吉。
  夏元吉起身,从袖子里拿出了一本册子,说道;“诚如解阁臣所言,发卖田产所得银两,可支撑新军之策三五年之久。纵士绅买去了田,其所产出粮食,也是需要拿出来卖的,只要屯田不大量荒废,原来的屯田产出粮食,并不会大幅下降,以其钱购其粮,不会出现大的粮食缺额。”
  “三五年之后,新军乃成,足以保家卫国,将鞑靼、瓦剌御于国门之外,屯田生产也不会出现后顾之忧。至于后续军粮筹备,臣认为,只要一条鞭法、国策彻底推行,我朝国库必然充盈,供养军士,没有问题。”
  “若诸位认为臣虚言,这册子之上,记录着当下内库所存,预估了元年商税、农税所得,抛开各项支出与储备,依旧可腾出至少一千万石供养军士。若稳产三年,朝廷至少可划拨一千五百万石,缺口并不大。”
  朱允炆满意地点了点头,然后看向郁新、张紞,道:“卫所制不利于强军,军籍制也是如此。总不能让身体孱弱的人,继续留在卫所之中作军士。既然是新军之策,那我们不妨大胆一些,以北平为试点,发卖屯田,同时废除北平府所辖内所有卫所,包括部分北直隶地区卫所!”
  “卫所军士,想要继续从军者,则让其从军,若不愿从军,改其军籍,发放军饷,让其返回地方。若有军官反对,可由平安以大军讨平!屯田发卖,给予三年低税优惠,命其买卖悉数造册,以商税标准税之。委派人员,严密监督买卖田产来源,若出现军屯之田侵蚀农田之事,严惩不贷!”
  “试行北平诸地,察明问题,积累经验,若行之有效,则推而广之,若行之无效,便由朝廷养北平卫所之兵!内阁拟旨吧。”
  郁新等人见事情已经敲定,也不好再说什么,只好施礼退离。
  朱允炆单独留下了姚广孝,拿出了一份安全局的情报,递了过去,道:“北平府有一名为金忠的人,师父知晓吧?”
  姚广孝听闻之后,心头一惊,接过情报仔细看去,更是骇然,不安地对朱允炆说道:“皇上,这金忠是不简单之人,不仅懂奇门之法,还擅兵法。说来惭愧,是臣举荐金忠进入燕王府的。”
  “呵呵,朕知道。北平安全局分局发现,金忠最近与士绅联系颇多,似有所图。你认为,他在图什么?”
  朱允炆目光锐利地看着姚广孝。
  姚广孝低下头,掐动佛珠,脸色阴沉地说道:“金忠不过是江湖术士,他断然是不可能与士绅勾连在一起,若安全局所探不虚,只能说明金忠身后,还有人在操纵。”
  朱允炆微微点头,笑道:“看来,你与朕想一起去了。既然如此,那就让我们看看是谁有这么大的胆量吧。哈哈,不准你给燕王通风报信!”
  姚广孝走出武英殿,看着天上的太阳,目光中带着忧虑,自言自语道:“燕王,不是本僧不帮你,实在是,皇上不让我说啊……”
  不让说,说明皇上是知情的。
  姚广孝动动脚指头也知道是谁在使坏,朱高炽是个敦厚老实的胖子,朱高煦却是一个富有野心的武行家,朱高燧又是朱高煦的跟班……
  还能有谁?
  皇上都兴高采烈准备瓮中捉鳖了,朱高煦还在北平兴风作浪。
  哎,难道朱高煦就没想过,他老爹朱棣还在京师呢。若是他在北平闹出点什么动静,朱棣还活不活了?
  第一百零四章 张昺请客,打了感情牌
  北平府,都司衙门。
  平安最近很上火,吃不好睡不好,每天顶着个黑眼眶在都司衙门走来走去。
  盛庸不喜欢踱步,每天城门一开,便搬着个小板凳,往城门口一坐,眼睛盯着前方,只盼朝廷驿使来了,能早一刻知晓消息。
  事关新军之策能否施行,平安与盛庸如何能不着急?
  士兵可以等朝廷,可屯田里面的庄稼不会等朝廷!
  虽然平安在张昺那里讨了一笔钱,委托各卫所,统筹浇灌,不可遗漏一田,这才缓了一口气。
  可这口气,坚持不了多久!
  张昺看着搬着小板凳,落寞归来的盛庸,又看了看坐在树下,毫无都司派头的平安,叹息道:“屯田商卖,本就是冒险之举,朝堂必起纷争,想要拿定结果,至少也需半月,算入路程时间,怎么也要三月底才会有消息。”
  “我担心结果!”
  平安站了起来,面色凝重地说道。
  盛庸看着夕阳,保持沉默。
  商卖屯田虽是当下最可行之法,可一旦落实,屯田制便荡然无存。
  没有了屯田支撑,卫所制便会随之瓦解。
  卫所制一旦瓦解,必然会伤害卫所军官的利益,他们能听之任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