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PO文学 > 穿越重生 >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第884节
  骆冠英、赵世瑜、梁大方、马欢等人连忙从船舱里走出来迎接。
  郑和携张玉等人进入船舱。
  相对于外界的冰冷而言,船舱内部则暖和得多,尤其是甲板下第二层最是温暖,而这里也是一干植物的新家。
  一口口大缸里,满是土壤。有些土壤里看不到任何东西,可里面已撒了种子。有些土壤里还长着植物,如辣椒、番茄等。
  每逢有太阳且温暖的日子,这些大缸还会被抬到甲板上固定起来,直至日落才收起。只不过因为南下的缘故,外面天气太冷,谁也不敢将植物拿到外面去。
  为了保温,暖炉子连伤兵都用不上了,全都给了这些植物,它们比人命都贵重。
  “看。”
  骆冠英引着众人到了一口缸前,手指了过去。
  张玉紧走两步,看着破土而出的嫩芽,柔弱,细小,却充满了生命力。
  “好,好!”
  张玉目不转睛,连声感叹。
  骆冠英看向郑和与匡愚,又看了看张玉,心头涌现了一丝悲凉。
  建文八年初,张玉、骆冠英等一行人发现土豆、橡胶树,郑和一行人找到花生、辣椒,朱能一行人找到玉米、番茄等物。
  可番薯、南瓜、向日葵、菠萝等农作物始终没有消息,哪怕是在土著的配合之下,也没有找到剩余的农作物。
  但番薯是必须要带回去的农作物,如果没有番薯,这次使命就不算完成。
  为了找寻番薯等物,水师将士连同土著,深入山中、森林之中找寻,而这个过程是极为艰辛且伴随着牺牲的。
  原始森林不是那么好进去的,进去之后很可能就再也走不出来。
  就这样,一万五千余将士在南美洲大陆,苦苦寻觅了六个月之久,终于找到了番薯等农作物。而当烟柱点起,水师集结时,郑和等人都几乎哭了。
  一万五千余人,只有一万一千余人顺利会师,而其他四千将士则永远地没有了消息。
  原定建文八年十月返回亚马逊河口汇合,为了等这些将士,郑和硬是等到了十一月,最后因后勤实在是困难,不得不下达军令,返回亚马逊河,顺流而下,于建文九年一月份抵达亚马逊河口,与留守在河口的两千七百军士汇合,。
  河口的烟柱再次升起,燃烧了足足两个月。可郑和等人再也没有等到水师将士前来汇合,只好在三月份启航南下,寻找西风带准备返回非洲,继而回家。
  在非洲西海岸前往南美洲的时候,郑和水师合计两万六千余人,而当郑和水师南下,准备返航非洲的时候,只剩下了一万三千七百余人。
  这是一次折损近半的远航与冒险,是真正悲壮的航行。
  郑和咬牙抗住了,承受了失去的沉重。
  可张玉扛不住,他年纪大了,在没有抵达南美洲的时候就病倒过一次,又在南美洲风吹雨淋,保持着高度的警惕穿行于森林之中,看着死去的将士无能武力,原始森林的残酷吃掉了太多的同袍。
  长期的压力、生死、寻找,恶劣的气候,压垮了张玉的身体,饶是刚强,也抵不住岁月的刀。
  在返航南下的途中,张玉就病倒了。
  郁震、匡愚等太医诊断之后,虽开了几服药,稳住了病情,可任谁都清楚,张玉一日衰老过一日,这个曾经站在船上,手握钢刀,呐喊杀敌的汉子,如今成为了一个连走路都不太稳的老人。
  论年纪,张玉算不得太老,六十多。
  可他经历的实在是太多了,前半辈子跟着元朝混,后来跟着朱棣混,再后来被朱允炆一纸调令,直接弄到了水师,与朱能一起成为了郑和的左右手,先是打海贼,后是战倭寇,三次远航,乘风破浪……
  而这一次远航,已经离开大明近四年时间!长期在外,将士们都是身心疲惫,若不是回家的这一口撑着,早就崩溃了。
  年老体衰、病症缠身的张玉看着土豆的嫩芽,直起腰看向郑和等人:“皇上说的没错,为了这些庄稼,哪怕是牺牲再多,哪怕是整个水师只能回去一艘船,一个人,只要带回去了种子,那就是千秋功业,我们一定要好好照养这些作物,一定要带回去。”
  郑和、骆冠英等人凝重地点了点头。
  骆冠英拉着张玉的手,用尽可能平和地声音说:“什么功业不功业,我们拼了性命带回去这些,可不是为了封爵领赏,而是为了天下再无饥民,为了大明再无饿殍在野的惨剧。只要大明子民都能填饱肚子,我们再苦、再累又算得了什么。”
  张玉豪爽地笑了起来,对郑和说:“看着吧,这个家伙已经越发成熟了,说不得日后朝堂里有他一席之地。只不过小子,你可千万记住了,日后为官也好,为将也好,可千万不敢与后宫有瓜葛。”
  骆冠英肃然地看着张玉,他在提醒自己,日后要与淑妃骆颜儿保持距离,避免成为实力派的外戚,继而引起杀身之祸。
  这种规劝,没有人会轻易说出来,因为吃力不讨好,还容易得罪人。
  但张玉说出来了。
  骆冠英心头充满感激,认真地说:“张将军放心,漂泊四海,我骆冠英已不再是当初桀骜不驯的少年郎,一心想着往上爬。现在我看穿了,人活着就应该留下存在的证据。我们远航非洲、南美洲,带回去可以活人无数的农作物,这就是我们活着的证明。”
  “待回家之后,我就找姐夫要个十亩地,一亩种土豆,一亩种玉米,一亩种花生……说什么也得看着它们在大明生根发芽、结果入肚才行。至于朝廷中事,就交给其他大人物办吧。”
  张玉欣慰地点了点头,笑着说:“你有这一份心是好的,怕只怕人在朝廷,身不由己。你之才能,不下郑和,去种地当个百姓,屈才喽。”
  骆冠英搀着张玉走向另一口大缸,指了指里面小小的橡胶树,对张玉说:“皇上说此植物为橡胶树,却没有详说用途。不过我们现在有个担忧……”
  张玉知晓骆冠英的担忧,知晓整个船队的担忧。
  这些种子也罢,活着的直接移栽到船上的也好,它们都生长在很热的地带,雨水不少,这万一带回大明去无法存活该怎么办?
  郑和显得轻松,只平和地说:“皇上派我们来寻,定是知晓这些农作物可以在大明存活,我们要相信皇上。”
  相信皇上!
  张玉微微点头,没错,相信建文皇帝!
  建文皇帝虽然没有说出他为何会知晓这里的一切,但四年的航行与冒险告诉了所有人,建文皇帝是对的,他说的话一一应验,他指的路,正确无比。
  他是所有人的天子,是所有人的神明。
  第一千零九十二章 英雄的落幕(二更)
  赵世瑜操控着船舵,跟着旗舰继续向南航行。
  气温已有些低,风如刀子一般划过皮肤,幸运的是,海面上并没有浮冰,船只可以安全地航行。
  一股风吹打过来,赵世瑜不由地抽了下鼻子。
  骆冠英拿着望远镜看着远方,似乎察觉到了什么,放下了望远镜,看向赵世瑜。
  赵世瑜盯着骆冠英,两人同时抬起头,看向桅杆上高高挂起的日月旗,旗帜飘向东北!
  这是——西北风!
  不等骆冠英喊出来,前面的船只已敲打起了铜锣,急促而富有节奏的敲打声在告诉所有船只,风向换了!
  将士们激动不已,因为只有乘着西北风,才能返回非洲,继而开启回家的航程。船队并没有直接调转航向,而是持续向西南方向前进,以进入西风带的中间区域。
  当船队的先锋发现远处出现了一座冰川岛的时候,郑和下达命令,召集各船船长、将官集议。
  骆冠英、沈伟等人再一次登上旗舰。
  朱能拉着张玉,拿着一副舆图指着远处的冰川岛说:“若是我们的方位没错,那里就应该是皇上所说的火地岛。那里应该有一群以海狮为食的雅马纳人、阿拉卡卢夫人。我们着急回家,就不登岛了。”
  张玉含着笑意,拿起了望远镜:“回家吧,风都在催我们了,是时候回去了。”
  在集议上,郑和根本就没有提火地岛的事,而是威严地说:“我们离开京师近四年,终于完成了皇上交给的使命,找到了一应农作物、种子,现在我们要返航回家,想必大家都很激动与兴奋。但丑话还需要说在前面。”
  众人看着严肃的郑和,纷纷收敛了笑意。
  郑和指着挂起的舆图:“我们现在处在火地岛以北,西风正紧,可以乘风直抵非洲南端。然海上风浪巨大,这一条海道更是陌生,到底有多少船,多少兄弟能回到非洲南端,我郑和不知道!我只在这里下达一条命令,那就是,义无反顾地回到大明去!我允许你们丢下落水的军士,允许你们不等待离散的船只,允许你们不经过许可的战斗!”
  “我只希望,我们整个水师船队必须有一艘船载着种子与作物回到大明,你们可以不择手段地想尽一切办法,带它们回家!多年远航,我们为的就是这最后的归去。皇上在等我们,百姓在等我们,你们的亲人在等我们回家!”
  “打起精神来,让所有军士重新站在该站的岗位上,水手到位,瞭望手到位,军士到位,神机炮、火器、刀剑弓弩到位!这是我们最后的战斗,不到金陵,谁都不可懈怠!准备出航,现在回家!”
  一番话,让原本携带、宽松下来的军纪得到了整顿,也让所有人意识到,危险还没有离开。大家还在遥远的远方,而归程,也并不是一帆风顺。
  各船长、将官返回船只,整顿水师,缺少的水手出来了,防守的军士也出来了。
  在水师整顿完毕之后,呜咽的号角开始吹起,一声接一声,一声连一声,似是在告慰牺牲的军士。
  “扬帆!”
  一声声坚强而有力的喊声传荡开来,巨大的帆呼啦啦垂落下来。西风紧,帆兜住风,鼓起肚子,桅杆嘎吱嘎吱,船头微微向前倾斜,劈开深蓝的海浪,如龙入沧海,摆尾而行!
  回家的火热,气候的冷冽,呼啸的西风,长长的尾浪,勾勒在天地之间,如笃定的一叶扁舟,朝着心中的方向前行。
  张玉的身体终于是支撑不住了,躺在船舱里已是站立不起。
  匡愚、郁震束手无策。
  郑和传唤了朱能、骆冠英、沈伟等人,日夜守在张玉的身边。
  张玉感觉脑袋昏昏沉沉,想起了自己的儿子张辅、张輗、张軏,张辅已经不需要操心了,他是个用心的人,清楚跟着皇帝走准没错的道理。
  张輗已经十七了,他还说等自己回家再成婚,以自己的身体,怕是喝不到这小子的喜酒了。张軏还小一些,也应该懂事了。
  老了。
  张玉眼角渗出湿润,自己终等不到回到大明了吗?终无法看到这些作物在大明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了吗?
  “郑副总兵,扶我坐起来。”
  张玉睁开眼,轻轻喊了声。
  郑和连忙凑上前,希望张玉可以躺着,但对上那一双坚定的双眸时,只好命人拿过柔软的衣物垫在床头,扶着张玉靠坐着。
  张玉看着身边的众人,淡然一笑:“你们都在也好,我有些话要说,马欢,拿出你的纸笔。”
  马欢眼睛有些发红,取来纸笔,对张玉说:“张将军但管吩咐,小子定不错一字。”
  张玉微微点了点头,深深呼吸两口:“元末乱世时,无数人死于天灾、人祸,许多人卖儿卖女,挣扎着也要活下去。现如今,国力隆昌,盛世可期,万望诸位齐心效力朝廷,创万世太平之基。”
  “建文皇帝乃是真龙天子,知不可知之事,预不可知之地。能从真龙铸就盛世,亿民小康,瀚宇澄清,可谓人间一大快事。诸位切记,日后在水师,当捍卫大明海域,不可让敌寇欺掠百姓。若高升调迁,身居朝廷或地方,当以百姓为重,切不可贪婪枉法。”
  郑和、朱能、沈伟、王景弘等人悲戚不已,记录文字的马欢更是哽咽。这位老将,在用自己最后的生命来告诫大家。
  “张将军请放心。”
  郑和抓着张玉枯瘦的手,不敢抬头看。
  张玉呵呵笑了笑,温和地说:“待你们回到京师,帮我转告皇上,我张玉完成了使命,没有辜负他的重托。诸位,愿你们平安返航,愿日月旗万世飘扬,愿大明永昌。云从龙,风从虎,功名利禄尘与土……”
  郑和抬手擦了擦眼角,接过来:“望神州,百姓苦,千里沃土皆荒芜……”
  大明国歌,在宝船中传唱。
  日月旗摆动着,似是在挥手告别。风变得呜咽,听得人直落泪。
  南洋,明打威岛。
  朱盘烒踩在沙滩上,极是兴奋地奔跑着,留下一串的脚印。身后还有宦官追喊着“慢点”,生怕摔着。
  张王妃坐在椰树下,享受着海风的凉意,对躺在沙滩上,枕着双臂闭目养神的朱权说:“真想不到,这世上还有如此美丽的地方。都说海外是蛮夷之地,可现在看来,这里倒像是人间仙境。”
  朱权睁开一只眼,瞥了一眼王妃,开口道:“你若是喜欢,我在这里给你造一座宫殿,面朝大海,夜夜听涛。”
  王妃咯咯笑了笑,抓起一把沙子,柔声说:“率土之滨,莫非王土。即便是我喜欢,也得皇上应许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