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PO文学 > 综合其他 > 五代十国那些人 > 第271章 (荆南)不经意间的灭亡
  高季昌终于死了,说实话他的这一生也算是波澜壮阔,只看他的前半生这绝对是个英雄,但是后来因为他的位置原因,他从一个英雄,变成了一个打家截道顺便收收过路费的“强盗”,不过我们也说了,他这是形势所逼,而他在荆南内部还是很不错的,很得百姓拥护,我们上面说高季昌从好不容易洛阳回来,结果荆州城里的百姓都很激动,他很得民心这就能说明一些问题了。
  高从诲是高季昌的长子,而且能力也是很强的,一直以来他的继承人身份都没有过变化,所以他的能力和综合素质还是很好地,最起码我觉得某些方面要比高季昌强那么一点,而且高从诲单单从他的人品和能力上来说,在五代十国也算是一个中等可上的人物,但是他生的不好,要是在一个大国或者大藩镇,或许能够做出来一番事业,但是在荆南他就只能做一个“高赖子”。
  高从诲的节度使名号是从吴国手中拿到的,这一点是因为高季昌和李嗣源你闹翻了,高季昌投靠了吴国,所以这时候高从诲的名号全部都是接受吴国册封的。
  但是高从诲在他的父亲没死的时候,就曾经劝过他的父亲不要跟着吴国混,而要好好侍奉中原王朝,这样才是生存之道,但是高季昌不听,高从诲也只能无奈,但是现在高季昌成了荆南的最高领导人,所以他有权决定荆南的对外政策,于是就把大臣们全部叫了过来,问大臣们这到底咋办。
  但是大臣们还没有发言的时候,他就开始说道:“这件事啊,我觉得咱们距离吴国比较远,要是发生啥事吴国救援不及,但是咱们距离唐朝比较近,而且吴国不过是个藩镇,比不上中原朝廷,咱们还是继续归顺中原朝廷吧。”
  他找人来议事,但是一开始他把话都说完了,大臣们就只能同意,而且当时的几个主要谋士都是支持高季昌这个决定的,所以这件事就这么愉快地决定了。
  不久高季昌又托了楚国的关系,好好和李嗣源说了一下,李嗣源最终还是同意了,没有计较高季昌当年的行为,而是让高从诲好好跟着中原王朝混,不要再走弯路了。
  从这里基本上就能看看出来高从诲的对外政策了,他和他的父亲还是有点不一样的,他的父亲算是建立了整个外交政策的雏形,但是到了高从诲时期,却是彻底确立了整个政策,在较长时期内,基本上没有改变。
  高从诲这个人文化程度比他的父亲高季昌要好上很多,能写诗,字写得也看得过去,平时也干一些附庸风雅的活动,所以他心里也有一般的贵族哪种追求奢侈的念头,所以再一次和大臣们的闲聊中,他就曾露出这样的意思,他对大臣们说道:“像马希范那样的人物可算得上是大丈夫了。”
  他身边都是一帮子老臣,当年都是跟着高季昌的谋士,这时候继续辅佐高从诲,他们的眼光和经验那是十分丰富的,听说高从诲说这话,都知道这个高从诲心里是想着追求享乐了,于是一个谋士孙光宪就说到:“天子和诸侯的礼仪,那是不能弄混的,你看着现在楚国的那帮小子们胡作非为,享受一时的快乐,不做长远打的算,没有远虑,他们的灭亡就在旦夕之间,这有啥好羡慕的。”
  高从诲听着这一脸的不好意思,心里刚有点想法,就被无情的扑灭了。
  其实这正是高从诲在他能力和素质上评价的较高的一个原因,那就是他善于纳谏,只要是他的谋士或者大臣们提出来的一些缺点错误,他总能及时改正,虚心接受,这一份素质在一把手身上并不多见,而一般具有这种素质的皇帝或者说统治者总能取得较大的成绩。
  可以说高从诲对于荆南的治理还是很不错的,算得上是一个有为的统治者,但是说实话它在历史上评价也有不好的一面比如他有个外号叫做“高赖子”,他也干过一些让人不齿的事情。
  但是我们说这是局势所逼,地理位置所限,和他的本身人品关系其实并不是很大,也算是无奈的一个选择,他屡受抨击的一个原因就是这个人太油滑了,显得不真诚。
  徐知诰执掌吴国大权,成了吴国第一人,眼瞅着就要搞禅代了,这个高从诲就看到了机会,于是就给徐知诰写信,让徐知诰赶紧做皇帝,这让徐知诰十分高兴,毕竟当时徐知诰已经有了这想法了,可是篡位这个事毕竟不是多么光彩的事情,现在得到了高从诲的认可,他还是很高兴的,所以等到将来徐知诰做了皇帝,对于高从诲还是讲点感情的。
  后唐被灭了之后,石敬瑭做了皇帝,高从诲立马屁颠屁颠的上表要求臣服中原,速度之快让石敬瑭笑得合不住嘴,所以对于高从诲也是格外开恩,赏赐了不少的东西。
  再后来契丹南下,灭掉了后晋,高从诲立马上表一封对于耶律德光取得的巨大胜利表示祝贺,耶律德光对他也是赏赐不少。
  再再后来后汉,在刘知远还在河东没有到中原的时候,高从诲就写信给刘知远。说是愿意支持刘知远到中原做皇帝,但是希望能够把郢州交给他,当时刘志远还没有做皇帝,自然没想这么多,既然有人支持自己,还是很高兴的,于是很愉快的就同意了。
  除了这些高从诲对于中原王朝来的使者也是十分的大方,高从诲知道,只有把这些使者伺候好了,他们才会说好话,所以每一次有中原的使者来面子工程总是做得很好,让中原来的使者有一种宾至如归度过感觉,然后回到了中原说高从诲的好话。
  可以说高从诲以小事大的政策还是完全正确的,施行的还不错,他也得到了比较丰厚的回报,而且还为荆南的百姓营造了一个和平舒适的生活环境。
  他的这个政策,在后唐和后晋的时候,执行的都是十分好的,但是到了后汉不行了,问题就出来之前高从诲和刘知远达成的那个协议上面,高从诲支持刘知远做皇帝,刘知远把郢州给高从诲。
  可是刘知远做了皇帝时候,却不讲这件事了,反正高从诲也不讲什么脸面了,直接就找刘知远要:“你答应我的郢州啥时候给我啊。”
  结果刘知远不认账了,直接不给,爱咋咋地。
  这一下子可是气坏了高从诲,不久高从诲发兵进攻襄州,但是被打回来了,随后又进攻郢州,但是同样被打了回来。
  这一下子高从诲老实了,也不想着要郢州了,但是他和后汉的关系降到了冰点,断绝了供奉,高从诲开始对着周边的藩镇搞外交,南唐、后蜀之类的都成了荆南的主子。
  但是这只是很暂时的,后来刘知远死了,高从诲上表请罪,要求从新回到中原王朝的统治之下,刘承佑没和高从诲计较。荆南和后汉和好。
  公元948年,抢了一辈子买路钱,在藩镇之间油滑了一辈子的高从诲病死,时年五十八岁,他死后他的长子高保融继位。
  这个高保融是个守成之君,他的能力不是太强,而且他的人品啥的也不是太差,他没有学他的父亲和他的爷爷,他算得上是中规中矩,守住了他们荆南的基业。
  高保融在位的时候,不久又改朝换代了,郭威黄袍加身成了新的皇帝,建立了后周,高保融对于后周也是十分的恭敬,每年都有供奉,从来没有断过,这一点和他的父亲不一样,他的父亲三天两天就把供奉断了,交流并不是很多。
  其实荆南就是一个小政权,他就算是天天去上供,又能送多少东西呢?反而还没有后周给他的回赐多,呵呵。
  但是俗话说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后周明白高保融的意思,所以对于荆南也是比较照顾的,平时的赏赐也是很多的,高保融对于中原王朝也是比较感激的。
  后来高保融曾经写信给孟昶,让孟昶主动称臣,但是孟昶却没有看得上柴荣,直接拒绝了高保融的建议。
  虽然这件事没有成功,但是还是让柴荣对与高保融的好感顿增,觉得这个小孩懂事啊,有孝心啊,知道跟中原王朝亲,是个有前途的好青年啊。
  后来宋朝建立,高保融更加的恭敬了,以前对于后周,他是一年上供一次,但是到了唐朝,却变成了一年三次,这样的频率在荆南对中原供奉的历史上还是首次,呵呵。
  荆南这样做的目的很明显,就是希望赵匡胤能够不找他的麻烦,能够让他好好在这里做一个土皇帝,但是我们知道李煜也是这样做的,可是赵匡胤根本不买账。
  有部分史书上面记载高保融是个懦弱无能之辈,这样的说法其实是不准确的,这一点简单的提一下,大部分对于史书对于高保融没有做出正面评价,但是我们从他的所作所为上面来看,他的能力还是有的,但是肯定是比不上他的父亲,在他的治理下,荆南再次享受了十几年的和平生活,从这一点上来说,他还是有点功劳的,算得上是一个守城之君。
  公元960年,高高保融病死,随他他也有自己的儿子,而且儿子也挺大了,已经十几岁了,基本上也能开始执掌了,但是当时大权基本上都在他的弟弟高保勖的手中,所以他的儿子没机会继承王位,王位传到了高保勖的手中。
  这个高保勖也是个牛人,他和我们上面说的刘洪度那还一个样子,纵欲好色,毫无节制,而且这两个人还都干过一件基本上相同的事情。
  高保勖也曾经把城内的妓女召进宫里来,但是不是给他用,而是让皇宫的侍卫们上,和这些妓女苟合,然后他在傍边和他的妃子们一起欣赏,把这当成平时的休闲节目(你到底是有多变态?不过话说回来,这也不算啥,当时和咱们现在的价值观是不一样的,西方的罗马时代比这个还过分。)
  除此之外,追求享受也是他的一个问题,他的父亲曾经想要要享受,但是却没敢,但是他这个做儿子的,却大肆的享受了起来。
  说起来这个高保勖还有一个小故事,这个高保勖有个小名叫做“万事休”,这个名字的来源就是因为他小的时候十分讨高从诲欢心,不管高从诲生了多大的起,心里有多愤怒,只要是看到了高保勖就啥气都没了,只知道呵呵笑。
  所以后来大家都叫高保勖“万事休”,意思就是只要是高保勖在,高从诲这里就一点事情也没了。
  但是我们现在再来看这个“万事休”,他做了荆南的第一人之后,也直接来了一个荆南“万事休”,荆南的一切都开始朝着最坏的方向的发展。
  高保勖的哥哥和父亲好不容易攒点钱,这一下子全部被高保勖给花掉了,没钱了,那就只能加重负担,这就使得原本还算是稳定安详荆南变成了一个哀声遍野的地方,百姓对于高保勖十分的不满,但是却也有点无力反抗的意思。
  但是高保勖对于这一切都是不管不顾,甚至对于跟着他的爷爷和和父亲的资深谋士孙光宪的话都不听了,孙光宪曾经好几次劝过高保勖,但是一点作用也没有,慢慢的孙光宪也不管不顾了,爱咋咋地。
  高保勖就这么胡搞乱弄,仅仅做了两年多的荆南第一人,公允96年,十一月,高保勖病倒了,而且再也没有机会起来了,或许他这时候对于他这两年多的荒淫生活有过反思和后悔,但是已经晚了。
  这时候他也要考虑集成人的问题了,于是他把大臣们叫来,问他们:“我这一病估计就不行了,你们看谁能做继承我的地位。”
  大臣们商量了半天,有人说道:“大王难道忘了高保融了吗?当年高保融因为儿子太小,所以把位置传给了你,而现在高保融的儿子高继冲已经长大了,应该把王位交给高继冲。”
  高保勖这时候也没有合适的人选,而且想想这个位置本来就是高继冲的,自己拿来用了这几年,还回去也不吃亏,于是就传位给高继冲。
  这时候的高继冲接手荆南这一个烂摊子,说实话有点亏,因为这个时候赵匡胤已经开始准备他的统一大业了。荆南之所以能够这么长的时间保持独立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他的地理位置,但是现在赵匡胤要先拿他练手,这也是因为他的地理位置优越,拿下了荆南宋军以后平定江南就方便多了,不论是水路还是陆路都是方便得很。
  而高继冲心里也有这个担心,但是他却找不到能够解决的方案,而这时候赵匡胤已经开始行动了,他前后两次派人到这里刺探情报,了解荆南的防御的和山川地势,为以后的进攻做准备。
  另一方面赵匡胤开始收买高氏族人,为以后和平统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而此时的荆南的势力的确是很小,兵力不过三万余人,而且在荆南不得民心(这主要就是高保勖两年间做的好事。),所以宋朝的使者给赵匡胤的回复就是这个地方拿下了不难。
  公元96年,湖南的周保权向赵匡胤请求援军,这就给了赵匡胤一个好机会,让赵匡胤发兵进入荆南的好机会,此时宋朝的文武百官在很短的时间内已经定下了“假道出师、因而下之”的作战方案,并且把这件事告诉了李处耘,让他和襄州的慕容彦钊一起做这件事,这样的事情在历史上也是发生过的,也不算是多稀奇,伐虞灭虢在古代已经上演过了。
  公元96年,二月,宋军对荆南提出了借道的要求,但是这时候高继冲还是有点担心的,他担心这是一个阴谋,所以就回复说:“大军忙着去救援湖南,还是不要耽搁了,我出来在城下犒赏大军就行了,希望朝廷的大军能够从城外经过。”
  但是关于这个要求,宋朝政府没有做出任何的回应。
  此时在荆南内部却是乱开了,有个大将叫做李景威,很有胆气,他坚决反对同意宋军的借道要求,他建议他带着三千大军在半路上伏击,要是宋军敢来,他就伏击宋军,宋军遭受了伏击,可能就撤退了。
  可是这一招有风险,高继冲没敢用,他对于当前的局面已经做出了错误的判断,他觉得他们高家这么多年和中原朝廷互相往来,关系不错,宋朝应该不会真的灭了他,所以对于李景威的这个建议不置可否。
  此时资深谋士孙光宪出来了,他的建议就是赶紧投降算了,你打是打不过宋军的,闹也闹不过,根本就没有活路了,还是赶紧投降了了事。
  可是高继冲也拿不定主意,所以当时高继冲当时的情况就是不打也不降,完全是把主动权让了出去。
  李景威看高继冲这样,心灰意冷,自杀而死。这个人虽然名气不怎么大,智谋也不算是很精妙,但是就这般作为,也称得上是忠烈。
  不久李处耘和慕容彦钊带着大军到了这里,他们到了荆南之后,高继冲先派自己的叔叔高保寅去刺探一下情报,李处耘和慕容彦钊两个人把高保寅忽悠的云里雾里的,也真的相信了宋军对于他们荆南没有企图,于是就开心的慕容彦钊一起喝酒。
  但是这时候,李处耘已经带着大军往江陵赶了,在城里的高继冲听到消息急忙出城十五里迎接,但是李处耘见到了高继冲之后只是行个礼,然后对高继冲说道:“慕容彦钊马上就来,你等会。”
  然后马不停蹄的直奔江陵,等了会,慕容彦钊拉着高保寅等人呢过来了,高继冲和他们一起回去,但是到了江陵他们傻眼了,城上已经变成了宋军的旗号,荆南失守。
  高继冲也是个明眼人,知道混不下去了。于是就拿出自己的金印,献出三州、十七县,十四万两千户百姓,宣布投降,自己跟着宋军到汴州去了。荆南至此灭亡。
  公元97年,高继冲死在了汴州,高氏族人渐渐融在了中原政权之中,而关于高氏和荆南的故事也渐渐的不再被人提起。(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