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点吃,都6点半了!”两只手利落的剥掉鸡蛋皮,把白嫩嫩的水煮蛋扔进了米汤里,溅起一朵小小的水花。“别成天没精打采的,该期末考了吧?”
“还有一周。”啃了口馒头,呛人的碱面味刺激着味蕾,自家蒸的,永远都是这个味道。用筷子拨拉了下碗里的鸡蛋,陈远鸣突然觉得眼中冲上股涩然。“妈,别煮鸡蛋了,我都好了……”
“瞎说什么呢。”女人利落的把几个空碗收到锅里泡着,“咱家不差这俩钱。”
这次男人没说什么话,只是发出了一声冷哼,大步走出门去,关门时发出哐当一声巨响。陈远鸣的筷子微微顿了一下,加起块萝卜条,就着米粥吃了起来。
看着还在冷战的父子俩,王娟忍不住叹了口气,穿起外套挎上提兜,冲儿子打了声招呼,“我去上班了,你也赶紧吃完去上学,走时记得锁好门。”
大力咀嚼着嘴里的东西,陈远鸣点了点头。门被关上了,却阻不断门外的嘈杂声。6点45学生到校,7点整工厂开工,这两个时间点就注定了早晨的慌乱繁忙。自行车叮叮当当的按铃声、孩子们大呼小叫的吵闹声、还有一些家长扯着嗓子的怒骂在狭窄的走廊里回荡,年年如此,日日如此。
在这声响的伴奏中,陈远鸣吃完了早饭,把碗搁在锅里,提起书包走出门去。1月夜长,门外还是黑漆漆一片,冷风像刀一样飕飕刮在脸上,呢面的外套也挡不住刺骨寒意,他吸溜了一下鼻子,把双手插进兜里,快步向学校走去。
渡过几天的茫然期,如今记忆如同被擦去尘埃的镜子,慢慢变得清晰起来。从家到学校是一条慢下坡的土路,坑洼不平,一到下雨就泥泞的拔不出鞋子。整段路上连盏路灯都没有,早几年路边还种着一些玉米和蔬菜,后来被私自扩建的民宅挤了个一干二净,有些不讲究的还直接把垃圾扔到路边,让这条小路常年散发着腐臭味。
就是这条路况复杂的土路,陈远鸣却走的毫无磕绊。无他,太熟了。从小学走到初中,每天两点一线,15分钟步行,就沿着斜坡往下走去。坡下拐角处毗邻着厂里的第五小学和第三中学,在这两所学校里,他渡过了自己的整个少年时光。
作为早年的大型国企,L市轴承厂的在职职工和职工家属人口足有超过十万,拥有十几个职工宿舍区,学校、医院、俱乐部、澡堂等等附属设施齐备,他所就读的轴三中更是远近闻名的重点中学,自从施行9年义务教育和分区就近择校制后,掏高额择校费挤进来的跨区生就成了三中的一大景色。
只是这个景,却成了陈远鸣最初的童年阴影。
踏进校门时,第一遍上课铃已经敲响,陈远鸣并没有加快脚步,只是扫了眼二楼的教师办公室,就转身上了楼。初3一班在新教学楼的三层最西头,紧挨着走廊,当推开教室门时,几十双眼睛齐刷刷的向他射来。
好奇、鄙夷、惊讶、木然……少年少女们远未到会掩饰内心的年龄,这种天然的态度就显得愈发刺目。陈远鸣脸上一片空白,连眼皮都没抬一下,直直的走到第七排的空位处坐了下来。同桌的女孩微微咧开身子,似乎想跟他拉开点距离。
把书包塞进抽屉,掏出课本纸笔,陈远鸣扫了一眼身边表情不屑的马尾辫小姑娘,她叫什么来着,王茜?王婷?记不清了。别说现在他脑袋怪的厉害,就是原来没发疯时,他也跟这些同学没什么交集。
刚刚坐定,清脆的高跟鞋声就在走廊上响起,一个中年女人走进了教室。高跟皮鞋,黑色的齐踝羊毛裙,鲜红的短款羽绒服,在90年代初称得上时尚的打扮,然而她的面部表情却破坏了一切,长发高高盘在脑后,银边镜框下一是双锐利细长的三角眼,若有若无的冷笑挂在嘴角,跟她浑身上下散发出的傲慢气息相映成彰。
坐在第二排的班长刷的站起身来。“起立!”
桌椅挪动的声音顿时响成一片,全班人都站了起来。
“老师好!”
声音整齐响亮,标准的课前仪式。站在讲台上的女人矜持的点了下头,“同学们好。”
又是一片稀里哗啦的桌椅响动,但是这次安静的飞快,一班的班主任韩倩是全校闻名的纳粹式控制狂,在教师决定一切的年代,根本没人胆敢挑衅她的权威。
当教室里再次安静下来后,看着台下乖的跟鹌鹑一样的学生们,韩老师用眯起的眼睛扫过后排,毫不客气的开口,“马上就要期末考了,该怎么做我就不废话了,只是有些人不要总想着当锅里的老鼠屎,不想学就赶紧滚蛋。混日子,迟到早退、打架闹事,把班里搞的乌烟瘴气。你不想上高中没关系,不是那个材料没人逼你,别耽搁其他人!”
几道目光偷偷扫过来,陈远鸣没有做出任何反应,翻开了面前的英语课本。
韩老师发出了一声冷哼,把手里的教案往课桌上一扔,“现在抽查作业,背诵上节课的课文,陈远鸣!”
被喊到名字,陈远鸣站了起来。这间教室并不算大,每排九个座位,一共七排半,像种土豆一样塞进足足65人。因为这两年家里条件不好,陈远鸣的身高离班级平均水准还差一线,有些偏科,成绩到也拿得出手,但是现在他站在教室的最后方,和那些混日子的吊车尾们比邻相伴……
握紧了双拳,陈远鸣面无表情的看向讲台上的老师。
“怎么,背不下来吗?力气都花在打架睡……”韩老师张口就想训斥,却被一句英文突兀打断。少年开始了背诵,发音不算特别标准,背的也不快,但是内容没有任何错漏,一字一句,清晰洪亮,像是在嘲讽她无端的责骂。
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韩老师的脸色变得铁青,怒视着站在教室最后的男孩,一篇课文只有几百个单词,很快就到了尾声。在背完后,陈远鸣并没有马上坐下,而是撇了眼前排的某人。
“我背完了,其他打架的要不要一视同仁呢?韩老师。”
窝在前排的几人顿时把头埋在了课本里,噤若寒蝉。韩老师的嘴角抽搐了一下,大声喝道,“坐下!开始上课!”
一阵悉悉索索的翻书声响起,陈远鸣露出了一个自嘲的笑容,坐了回去。头上的伤口还在一跳一跳的胀痛,他用手抚平了卷边的书角。这两天脑袋上是缝了针,也过得混沌不堪,但是多出来的东西却改变了他,如今初中课本对他而言简单到可笑,任何科目,包括自己最偏科的英语。同时,改变还不止这些,曾经让他百思不解、痛苦煎熬的问题,终于有了答案。
陈远鸣抬起头,向教室前方看去。前三排,左右两边全部都是厂长的女儿、市领导的儿子,和那些科科满分的尖子生们瓜分了优等席。中间几排则是规规矩矩的教师子弟和普通高价生们,有着不上不下的成绩,坐着不上不下的位置。后两排变成了顽劣到实在不可救药的插班生们,花着钞票,用着关系,学业和性格却一塌糊涂,统统被塞进角落,任其自生自灭。
在这个特殊的小社会里,只有四类人:有钱的、有权的、有关系的,还有真正学习出类拔萃的尖子生。而他,不属于其中任何一类。他不过是一只误闯入猴群的公鸡。
多简单的答案,可是在原先那段被搅乱的记忆里,幼年的自己从来没有懂过。他的家庭,他自小接受的教育不足以让他发现这个人尽皆知的秘密,他的父母把老师的话当做金科律例,只会打骂训斥,为他的“顽劣”失望透顶……
耳边传来了整齐的诵读声,陈远鸣低下头,看着放在课桌上那双长满冻疮了的手。突然间,几天来让他混乱的恐惧感消失了,变成另一种截然不同的东西。他开始接受脑海中那个更加年长、干练,却已经死去的自己。如果这是一次重新来过的机会,他为什么不试试呢?
陈远鸣无声的笑了起来,捏紧了双拳。
☆、第三章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期末考就结束了。这次陈远鸣没再跟那群垃圾干上,而是集中精力突击了几天课本,如今的他已经不是那个满脑子只有无谓自尊的少年,这个世界本来就没什么公平,不想被人歧视,就要拿出点让人无法轻看的东西。
答完最后一张试卷,再认真检查两遍后,他终于呼出口气,缴卷走出了考场。期末考结束后是两天的休假,供老师们阅卷评分。跟协助批卷的优等生责任向来无缘,陈远鸣就早早开始了自己的寒假预热。
这两天在学习之余,他的全部心神都放在了对于记忆的整理和梳理上。如今虽然接受了自己还魂尸的身份,但是脑中的记忆太过繁杂,更重要的是,陈远鸣无法确定脑中的东西是否准确真实。这年头书报亭还是稀罕物,报刊、杂志的稀缺注定了直送订阅的销售模式,找不到可以查阅的报纸,家里没有电视,连收音机都被管制无法准时收听新闻,想要把脑海中的记忆和现实对上可不容易。在没有依凭的情况下,他宁肯多花些时间放在筹备上。
在考完试第二天的一大早,没跟任何人打招呼,陈远鸣揣上钥匙和辛苦攒下的两块钱,走出了家门。
今年冬天还没下过雪,整个城市看起来都灰蒙蒙的,市里的主干道目前只有单车道,一半马路上走的都是自行车,偶尔有一辆拖着电缆的公交车懒洋洋驶过。路边3、4层的住宅楼都还崭新明亮,估计都是近两年才建起的。L市也算是中西部有名的重工业城市,除了轴承厂外,拖厂、钢厂、铜加工厂之类厂矿也都挤在市区周围,在国有大型企业还未曾没落的90年代初,这个城市还焕发着一股子冲劲和堂皇的骄傲气息。
但是对于陈远鸣而言,这座城市却是陌生的。在他的另一段人生里,初中毕业后成绩并不理想,最后没有上高中而是选择就读于厂里的职高,两年半工半读后直接通过关系进了厂里工作,然而94年正赶上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其后几年厂里效益江河日下,工作不到一年他就毅然辞职走上了北漂的道路,之后辗转北上广,搬过砖头、开过大车、中关村里卖过电脑,04年股市大跌时开始研究股票,05年1000点大底前后入市,折腾了两年才闯出些名堂。
在他那段人生里,前半是压抑苦闷,后半则颠沛流离,根本无暇仔细观察自己身旁发生的变化。如今用全然陌生的眼光观察这个城市,他才发现自己对家乡的印象少到可怜,只剩下了青春期那段儿对零食的刻骨铭心。叹了口气,陈远鸣转头离开了还没搬迁,门口也没有报刊栏存在的市政府大院,向几站外的广州市场走去。
1991年L市刚刚迎来第一波开发热潮,在离人民公园不远处兴建了一条商业街,还起名叫“广州市场”。只是现在的广州市场还没有后世的配套设施,青年文化宫还没盖好,新华书店和小吃一条街也不见踪影。只有一栋三层高的钢筋混凝土大楼,鹤立鸡群的矗立在一片空地正中。自从80年代后期电视票、布票之类票券消失后,商场也渐渐开始有了人气。
走进了百货大楼的门厅,陈远鸣打量着面前的景象,那时的建筑结构跟后世还相差甚远,一楼也不是化妆品、珠宝专柜,而是各式生活用品,死板的陈列在货架上。站在柜台后的营业员们还保持着供销社时代的傲慢,只是瞥了眼一身穷酸样的少年,就扭脸继续和身边人唠起嗑。
陈远鸣也没搭理她们,沿着货架一排排仔细端详起来。前排是最热门的学习用品专柜,书包、铅笔盒、卡通造型的橡皮和本子,价格十分不讨喜,但是班里同学可谓人手一份。再靠后点是表类专柜,一排挂钟大大咧咧悬在墙壁上,每一只都擦的光鲜闪亮,虽然一眼就能看出外壳是塑料制品。柜台里放的则是手表,一半是各式各样的电子表,另一半则牢牢锁在柜子里,看起来像是石英表。
陈远鸣挨个看了过去,电子表价码普遍在50-100元,还有一些标注着防水、按钮特别多的直接卖上了150。虽然已经过了电子表最流行的时节,但是这种玩意仍是青少年们的最爱,前几天他跟前排那群混蛋打架时,其中一个还带着那种最贵的款式。石英表就是另一幅样貌了,便宜的也要200多块,还有几只贵的,卖到了1000以上,上面打着双狮和西铁城的标签。
“看什么看?!你能买得起吗?”
才站了几分钟,柜台后的营业员马上不耐烦了,冲陈远鸣喝道,让个穷小子戳在柜台前不是影响生意嘛!
陈远鸣没理她,依旧认真的看完了整排货架,又转身向其他柜台走去,在商场里后世常见的牌子基本没有踪影。跟当时100元左右的工资相比,每一件东西价格都高到离谱,倒是没坠了“百货商场”的名头。
逛了一圈后,陈远鸣心中有了个朦胧的想法,如果没有记错的话,从80年代到90年代中是个体私营最为辉煌的年代,如果能找到合适的进货渠道……
“豆豆?”
身旁突然传来一个声音,陈远鸣转过头,只见一个男孩站在背后,跟他差多不大,却高出大半头。穿着一件深色外套,毛线围巾是亮绿色,但是色泽搭配相当不错,也衬得他虎头虎脑可爱了几分。这孩子的双眼睁得很大,睫毛跟小马一样纤长浓密,手里拎了一大兜毛线团,正诧异的看向自己。
“你怎么在这儿?帮家人买东西吗?”
这是谁?觉得有些熟悉,却又完全想不起对方的名字,陈远鸣尴尬的站在原地,回了他半个笑容。发觉对方没认出自己,那男孩哈的一声扑了上来,搂住了他肩膀一阵猛揉。
“好小子!才两年不见就把二哥忘了?!”
啊,有了这句话,陈远鸣脑中突然一亮,“孙朗?”
“废话!不是我是谁?!”
这次陈远鸣真的想起来了,这男孩是他原先的邻居之一,3年前也和家人一起住在职工宿舍,后来父母按工龄抽签抽到了新建的家属区,才阖家搬了出去。孙家一共有两个小孩,孙朗排行老二,比他大半岁,小时候就一直二哥二哥的叫唤,算是穿一条裤子长大的哥们。只是后来因为交际圈不同,慢慢失去了联系。
“脑袋怎么了?跟人打架了?哥帮你报仇去!”
一只毛糙的手搓上脑门上的纱布,痛的陈远鸣一呲牙,反手拍了回去。“不小心撞的。”
“嘿嘿~~”孙朗也不追问,乐呵呵揽住人就往门外拖,“走走,跟哥回家吃饭去。”
“等等,我还……”